最近,一则“雀巢计划裁员16000人”的消息在网上流传,让很多打工人心头一紧。
巨头一动,地动山摇。
这背后仅仅是简单的节流,还是预示着一场更深刻的职场革命?AI,这个我们既期待又恐惧的家伙,真的开始“抢饭碗”了吗?
首先,“裁员16000人”这个数字,并非近期一次性的大规模裁员公告。
这是一个未来两年的计划削减约1.6万个工作岗位,这个数字相当于其员工总数的6%。
雀巢正在进行一场持续性的、战略层面的人力资源优化,其影响范围可能达到上万人级别,但这并非一蹴而就的“大屠杀”。
当然,雀巢作为全球食品巨头,它的人员调整绝非一时冲动,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
直接推手是成本压力。全球通胀、原材料价格上涨,迫使企业必须“降本增效”。人力成本是很大的一块,裁员是最直接、最快速的财务改善方式。
还有业务重组与聚焦,卖掉了不赚钱的业务(如部分饮用水品牌),聚焦于高增长的核心业务(如咖啡、健康科学)。业务瘦身了,对应的团队自然也需要精简。
以及大家关注的,数字化转型。
雀巢公开表示,正在大力投资于自动化生产线、智能物流和AI驱动的数据分析。
这意味着:
工厂里,机器人可以更精准、不知疲倦地完成包装、分拣工作。
办公室里,AI系统可以分析销售数据,预测市场趋势,甚至自动生成营销报告,一些基础的数据分析和报表岗位需求就会减少。
雀巢正在为一家“更智能、更高效”的未来公司做准备,这个过程中,许多重复性、流程化的岗位,就显得不再必要了。
所以,AI真的在抢工作了吗?
毋庸置疑,是的。
不过,它抢的更多是“任务”,而不是整个“工作”。
如上,AI在“抢”的工作,一个是重复性体力劳动:生产线上的操作工、仓库管理员等,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是主力;
一个是重复性脑力劳动:基础的数据录入、简单的客服问答、标准化的报表生成等。这些正是AI大模型和自动化软件最容易替代的领域。
这些岗位的特征是:有固定流程、可预测、不需要复杂的创造性思考。
但是,新事物的产生基本都是双刃剑。
AI既抢工作,也会“创造”工作机会。
AI需要人来训练、维护、优化,提示词工程师、AI训练师、数据标注师、机器学习工程师等新职业应运而生。
也许,未来的职场人,核心竞争力不再是“我会算数”、“我会做PPT”,而是“我能利用AI工具,更高效地完成战略分析、创意构思和复杂决策” 。
比如,一个市场专员用AI快速生成10个策划案初稿,然后自己聚焦于打磨最好的那个。
AI暂时还是取代不了人类的,但它会改变工作规则。
像当初,汽车的诞生淘汰了马车夫,但催生了司机、汽车工程师和交通警察。
这次,AI淘汰的是流水线工人和报表专员,但也正在催生能驾驭AI的新一代知识工作者。
这次雀巢的裁员,正好给大家提个醒,不用过度焦虑,但也许一些行动:
比如,把AI当作你的“副驾驶”,让它帮你处理琐事,解放你的时间去思考更重要的事。
减少重复性机械工作,提升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共情能力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这些是AI目前难以逾越的鸿沟。
未来不属于AI,可以属于那些懂得利用AI的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