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不要陷入这五种执念,否则被妄想缠绕,难证菩提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楞严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观世音菩萨,这位以慈悲闻名三界的大菩萨,在《楞严经》中曾留下一段惊世骇俗的开示。

当时佛陀在楞严会上,二十五位大阿罗汉、大菩萨依次讲述各自的修行法门。

观音菩萨最后出场,讲述了自己通过"耳根圆通"而证得菩提的经历。

在这段开示中,观音菩萨特别警示修行人:修行路上有五种执念最为可怕,若不能识破这五种妄想。

便如同飞蛾扑火,越是精进越是远离正道。这五种执念究竟是什么?

为何连大菩萨都要如此郑重其事地提醒?



要知道,观音菩萨在过去无量劫前早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只是为了度化众生才倒驾慈航,示现菩萨身。以菩萨如此高深的境界,所说之法必定直指修行要害。那么,这五种能够障碍菩提、缠绕修行人的执念,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话说在灵山法会上,世尊释迦牟尼佛正在为阿难尊者讲解修行的根本法门。阿难虽然多闻第一,将佛陀所说经法记忆得分毫不差,却因为过分依赖多闻,疏于实修,险些堕入摩登伽女的幻术之中。佛陀为了救护阿难,特意在楞严会上,召集诸大菩萨、阿罗汉,让他们各自讲述自己的修证经历。

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等诸大菩萨依次讲完,最后轮到观世音菩萨。只见观音菩萨从座位上缓缓起身,向佛陀顶礼后,开口说道:"世尊,我忆往昔无量恒河沙劫前,有佛出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前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观音菩萨接着讲述,自己最初修行时,是从"闻"字入手。所谓"闻",并非普通的听闻,而是返闻自性,不向外求。菩萨说:"初于闻中,入流亡所。"什么叫"入流亡所"?就是将听闻的功夫收摄回来,不再执着于外在的声音,而是返观能听的那个自性。当能听的心和所听的声音都融化了,便进入了"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境界。

在场的阿难听得入神,却又有些不解。他心想:观音菩萨所说的这个"闻性",听起来玄妙无比,可是到底要如何才能做到"入流亡所"呢?正当阿难疑惑时,观音菩萨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继续说道:"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

这几句话道出了修行的关键。当修行到"闻所闻尽"的时候,能闻和所闻都泯灭了,没有了能听的我,也没有了所听的声音。可是修行到这个地步,千万不能停留,必须继续前进,让这个"觉"也空掉。为什么?因为如果执着于"我已经证得了这个境界",这本身又是一种执着,又是一重障碍。

观音菩萨讲到这里,忽然话锋一转,神情变得严肃起来。菩萨说:"然而,修行路上最大的障碍,不是外在的魔障,而是内心的执念。这些执念如同无形的绳索,将修行人牢牢捆绑,让人在生死轮回中越陷越深。"

佛陀听到这里,微微点头,示意观音菩萨继续讲下去。观音菩萨环顾四周,看着在场的诸位弟子,缓缓说道:"修行人最容易陷入五种执念,这五种执念,我称之为'五种妄想'。若不能破除这五种妄想,即使修行再精进,也难以证得菩提。"

第一种妄想,观音菩萨称之为"坚固妄想"。什么是坚固妄想?就是对色身、对物质世界的执着。凡夫众生从无始以来,就认定这个血肉之躯是"我",认定眼前看到的山河大地是真实存在的。这种执着根深蒂固,如同铁板一块,难以撼动。

观音菩萨讲了一个故事。在久远劫前,有一位修行人在深山中苦修了三十年,每日打坐入定,不食人间烟火。有一天,他忽然感觉自己的身体变得无比轻盈,仿佛可以飞离地面。他欣喜若狂,以为自己已经证得了神通。可是当他睁开眼睛,想要飞起来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依然稳稳地坐在蒲团上,动弹不得。

这位修行人百思不得其解,便去请教一位得道的老僧。老僧听完他的描述,哈哈大笑,说道:"你在定中感觉到的轻盈,只是暂时摆脱了对身体的执着。可是一旦出定,这个执着又回来了。你还是认为这个身体是真实的,是'我'的,所以你飞不起来。"

这位修行人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苦修了三十年,依然没有破除对色身的执着,依然被"坚固妄想"所束缚。从那以后,他不再追求神通,而是专心观照这个身体的虚幻不实,终于在七日之后,证得了阿罗汉果。

第二种妄想,观音菩萨称之为"虚明妄想"。什么是虚明妄想?就是对觉知、对明了的执着。有些修行人,破除了对色身的执着,知道这个身体是四大假合,终究会败坏。可是他们又落入了另一个陷阱,认为那个能够觉知、能够明了的心才是真实的,才是"我"。



观音菩萨说:"这种执着更加微细,更加难以觉察。因为这个觉知心,看起来灵明不昧,好像就是佛性。可是要知道,这个觉知心依然是生灭法,依然会随着境界的变化而变化。当你睡着的时候,这个觉知心在哪里?当你昏迷的时候,这个觉知心又在哪里?"

在场的一位比丘听到这里,忍不住站起来问道:"尊者,如果觉知心不是真心,那什么才是真心呢?"

观音菩萨微笑着说:"真心无相,不可言说。但可以告诉你,真心不在觉知与不觉知之间,不在有念与无念之间,不在动与静之间。如果你还能用语言描述,还能用思维把捉,那就不是真心。"

这位比丘听了,若有所悟,又若有所失,只好默默坐下,继续参悟。

第三种妄想,观音菩萨称之为"融通妄想"。什么是融通妄想?就是对空性、对融通无碍的执着。有些修行人,破除了对色身和觉知心的执着,体悟到一切法皆空,山河大地、身心世界,无非都是因缘和合,本来空寂。这个时候,他们会感到无比的自在,仿佛天地万物都与自己融为一体,再也没有任何障碍。

可是,观音菩萨警告说:"这种境界虽然殊胜,却依然是一种执着。如果你执着于这个空,执着于这个融通无碍,那么这个空又变成了一个'有',这个无碍又变成了一个障碍。"

菩萨讲了一个公案。从前有一位禅师,在深山中闭关三年,终于证得了空性。他走出关房,看到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可是心中再也没有任何执着,再也没有任何挂碍。他以为自己已经大彻大悟,便下山去游化四方,度化众生。

有一天,他来到一座寺院,正好遇到寺院的方丈在讲经。方丈看到他,问道:"你是何人?从何处来?"这位禅师傲然答道:"我从山中来,已经证得了空性,天地万物,无非都是空相。"方丈听了,突然拿起身边的禅杖,朝他头上打去。

禅师大怒,指着方丈说:"你为何无故打我?"方丈哈哈大笑,说道:"既然一切皆空,哪里有我,哪里有你,又哪里有这一棒?你为何还要生气?"这位禅师听了,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虽然口说空性,心中依然有"我"在,依然有执着在。从那以后,他不再执着于空,也不再执着于有,终于真正证得了解脱。

观音菩萨讲完第三种妄想,停顿了片刻,神情变得更加凝重。菩萨环视在场的所有弟子,缓缓说道:"前面三种妄想,已经十分微细,很多修行人穷尽一生都难以觉察。可是,接下来的两种妄想,更加隐蔽,更加可怕。这两种妄想,往往出现在修行到高深境界的人身上,如果不能识破,不但不能证得菩提,反而会堕入魔道。"

在场的弟子们听到这里,无不倒吸一口凉气。连阿难尊者也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听着。佛陀微微颔首,示意观音菩萨继续讲下去。

观音菩萨说:"这第四种妄想,和第五种妄想,关系到修行的根本,关系到能否证得无上菩提。



很多修行人,前三关都过了,却在这最后两关上功败垂成,实在可惜。"

菩萨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每个人都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

到底是什么样的执念,能够让已经修到高深境界的人功败垂成?

到底是什么样的妄想,连大菩萨都要如此郑重其事地警告?

在场的弟子们心中都升起了同样的疑问,可是观音菩萨却在这个关键时刻,停止了讲述......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