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他曾与彭德怀平起平坐,55年大授衔却没他,临终遗言只写了2个字

0
分享至

1955年共和国大授衔那阵儿,十大元帅、十大大将的名字都刻在共和国军功册上,个个风光。

但有个人,当年跟彭德怀平起平坐,红军时期地位特别显赫,却没出现在这份名单里。

这人就是滕代远



今天咱就聊聊他没挂将星,却满是“服务”俩字的一辈子。

滕代远1904年生在湖南麻阳的苗族家庭,少年时就透着股聪明劲儿,还特别好学。

1923年他考上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在学校里接触到新文化运动,慢慢开始了解马克思主义。



1925年他入了党,从这时候起,就一头扎进了革命里。

说实话,那会儿能主动选择走革命路的年轻人,心里都装着挺大的志向,滕代远显然就是这类人,他不是想为自己谋啥,是真想着能为国家、为老百姓做点事。

1928年,他跟彭德怀一起发动了平江起义,还创建了红五军。



起义成了之后,彭德怀当军长,滕代远当党代表,俩人并肩打仗,交情特别深。

后来他们又带着部队去了井冈山,跟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会师,这可是中央红军重要的创建时刻。

1930年红一方面军成立,毛泽东当总政委,朱德当总司令,滕代远就做了副总政委,跟彭德怀、林彪这些人一起,成了红军核心领导层的一员。



那会儿他不光是红三军团的政委,还在好几次反“围剿”作战里发挥了大作用,说是红军早期最重要的政治工作领导者之一,一点不夸张。

本来想再细说说他反“围剿”时的具体事儿,但后来发现,光看他的职位和搭档就能明白,他在当时红军里的分量有多重,能跟这么多重要领导人一起搭班子,能力肯定差不了。

不过命运在1934年拐了个弯。



长征快开始的时候,党中央派他去苏联学习,还得做国际联络的工作。

这一去就是好几年,他也错过了长征。

长征不光是红军的战略转移,更是一场大考验,好多将领都是靠长征里的突出表现,才在党内站稳了脚跟。



滕代远没赶上,在军队里的影响力自然就弱了些。

当然了,他在苏联也没闲着,积极学军事和政治理论,还帮着党在国际上争取支持,但那时候毕竟是“战功为王”的年代,没亲历长征,确实成了他后来没授衔的一个重要原因。

抗战爆发后,滕代远回了国,毛泽东亲自任命他当中央军委参谋长,后来又成了八路军副参谋长,帮着朱德、彭德怀统筹抗战的大局。



百团大战的策划和组织,他都参与了,算是抗战时期我军战略部署的重要参与者。

1942年根据地最难的时候,他提出了“滕杨方案”,靠精简机构、节约物资、发展生产,把根据地的物资危机缓解了不少。

他还亲自提着算盘,蹲在窑洞前一笔笔算,把“兵、粮、人”安排得明明白白。



有人抱怨节衣缩食太苦,他就说“不省今天一粒米,明天省不来一条命”。

老实讲,他不像彭德怀那样冲在前线打仗,也不像林彪那样指挥大的战役,但他在幕后默默撑着我军的运转,说他是“军中萧何”,真挺贴切的,有时候幕后保障做得好,比前线杀敌还关键。

1948年底,解放战争快结束了,党中央让滕代远脱下军装,当铁道部部长。

这决定一下来,就意味着他彻底离开军队系统,也为后来没授衔埋下了伏笔。



那会儿新中国的铁路系统基本瘫痪,全国能通车的里程不到一万一千公里,好多桥梁断了,枕木也朽了,火车能跑起来就不错了。

滕代远拿着一张破旧的民国铁路图,跑遍了全国主要线路。

他提出“先通后固”的办法,带着铁道兵和工人没日没夜地修,还在鸭绿江畔铺出了抗美援朝的生命线。

联合国军白天炸,铁道兵夜里修,滕代远还亲自坐镇指挥,他常说“风大?当年敌机还扔炸弹呢”。



你看,他虽不穿军装了,但这股拼劲儿跟在战场上没区别,只是战场从阵地变成了铁路线。

没赶上授衔?俩原因说透了

1955年大授衔,彭德怀、林彪这些人都成了元帅,滕代远却没在名单里,好多老战士都觉得可惜。

其实滕代远完全有资格授衔,红军时期的资历、抗战时的贡献、解放战争中的角色,随便哪一条都够得上元帅的标准,连林彪都私下说“如果滕代远参加授衔,他是有资格评为元帅的”。

但他最后没授衔,原因其实挺清楚的。



第一是他已经脱离军队系统了,授衔有个重要条件是“现役军人”,而滕代远1949年后就去了行政系统当铁道部部长,毛泽东、周恩来他们都觉得,转去政府工作的干部不该再授衔,这样才公平。

第二是他自己主动推辞了,中央考虑过为他破例授衔,结果他写信婉拒,说“修桥铺路比戴星更重要”。

他还淡然地说“相比于牺牲在战场上的烈士,我已经很好了,授不授衔不重要,只要为党和人民服务,一切都够了”



很显然,他在乎的从来不是头衔,是能实实在在做事,这种能主动放弃荣誉的格局,现在真没几个人能比。

滕代远虽没授衔,却从没抱怨过,一直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把铁路当成新的战场。

他的家风也特别严,儿子滕久翔曾想来北京找个“机关差”,结果被他一句“回乡种地,国家缺粮”打发回去,还塞给儿子一条旧皮带,说“打仗用过的,记得紧一紧腰”。



这不是他狠心,是他知道当年的苦,不想让家里人搞特殊,老一辈革命者的这份清醒,真的很难得。

1964年,滕代远被调到全国政协当副主席,慢慢淡出了一线。

他的身体也越来越差,但还是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1974年冬天,重病在床的滕代远已经说不出话了,他用颤抖的手,艰难地写下两个字“服务”。

字迹歪歪扭扭的,却特别有力量,这是他对党、对人民、对家人最后的交代。

没将星又咋样?人民心里有他的勋章

滕代远去世后,没有隆重的葬礼,也没有高规格的悼词,但他留下的东西却很实在:一座座横跨长江黄河的桥梁,一条条通向边疆的铁路,还有那种不求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

彭德怀之前说过“滕代远脑子活、底子硬,肯下力气”,现在咱们翻那些泛黄的档案,看到钢轨深处藏着的名字,才真正明白,有些勋章不在胸前,而在人民心里。



说实话,现在好多人都喜欢追着头衔、荣誉跑,但滕代远却偏偏反着来。

他曾是跟彭德怀平起平坐的红军元勋,没戴上将星,却用一生把“服务”俩字的重量全诠释出来了。

他的一辈子,没有轰轰烈烈的授衔仪式,却有默默无闻的千秋功业;没被列入元帅之列,却被历史记住是真正的“无冕将军”。



在荣誉和奉献之间,他选了后者;在名利和信仰之间,他守住了初心。

不管到啥时候,像滕代远这样踏实干事、不求虚名的人,都值得咱们深深记住。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鹤羽说个事 incentive-icons
鹤羽说个事
这里是鹤羽说事儿,说点儿你爱听的事儿~
524文章数 10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