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至菩萨:不要染着这四种邪见,否则被偏执误导,难入正道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楞严经》《观无量寿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大势至菩萨,西方极乐世界三圣之一,与观世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的胁侍,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众生而著称。

在《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曾向世尊开示念佛圆通法门。

其法门之殊胜,令无数修行人得以解脱。

可是,修行路上,最怕的不是修行不够精进,而是方向走偏了。

就像在黑暗中行路,若是拿着一盏昏暗的灯,还不如没有灯,至少不会被错误的光亮引向悬崖。



大势至菩萨慈悲,特别提醒修行人要警惕四种邪见,这四种邪见如同四堵高墙,将人困在偏执的牢笼里,越是努力修行,反而离正道越远。

这究竟是哪四种邪见?为何大势至菩萨要如此郑重地提醒?这些邪见又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修行人的心智,让他们在自以为精进的道路上越走越偏?

说起大势至菩萨,在佛教诸大菩萨中,他的名号虽不如观音菩萨那般广为人知,但其威德智慧却丝毫不逊色。《观无量寿经》中记载,大势至菩萨身放紫金色光,其光遍照十方世界,一切处所无不周遍。只要有众生忆念菩萨名号,菩萨便会应念而至,使其离诸邪见,获无上力。

在《楞严经》第五卷中,二十五位大菩萨各自宣说证得圆通的法门,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念佛圆通章,虽然只有短短二百四十四字,却被历代祖师奉为净土修行的根本指南。在这篇开示中,菩萨特别强调了修行中要避免的几种错误知见。

那时,佛陀在楞严会上,问诸大菩萨及阿罗汉:"你们各自是如何证得圆通,进入三摩地的?"轮到大势至菩萨时,他从座位上站起,顶礼佛足,恭敬地说:"我忆往昔,恒河沙劫以前,有佛出世,名为无量光佛。那一劫中,相继有十二位如来出世,最后一位佛名为超日月光佛。"

大势至菩萨说,那位超日月光佛教导他念佛三昧的法门。就好比有两个人,一个人总是想念另一个人,而另一个人却总是躲避逃离。这样的话,即使二人在路上相遇,也如同没见到一样。但如果两个人都互相忆念,彼此想念深切,那么今生来世,这两人就会如影随形,永不分离。

佛与众生的关系也是这样。众生若是能够忆佛念佛,现在或者将来,必定能够见佛,离佛不远。不用假借其他方便法门,只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自然就能得到念佛三昧,进入正定聚。

听起来很简单,不就是念佛吗?可大势至菩萨接着说了一番话,让在场的人都沉默了。

他说,念佛看似简单,实则最易出偏差。不少人虽然每天念佛,念珠拨了一串又一串,可是心里装的却是各种偏执邪见。就像拿着一个破了底的水桶去打水,再怎么用力,水也装不满。

这些邪见是什么?大势至菩萨在经中虽然没有明确列举,但根据其他经典的记载,以及历代祖师的阐释,修行人最容易陷入的,主要有四种邪见。

第一种,是对"我"的执着。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讲法。一位修行多年的比丘前来请教:"世尊,我修行已有十余年,每日诵经念佛,持戒精严,可总觉得进展缓慢,不知问题出在哪里?"

佛陀看着他,问道:"你念佛时,心里在想什么?"

比丘答道:"我想着我要成佛,我要解脱,我要获得无上智慧。"

佛陀摇摇头:"你看,你所有的念想,都离不开一个'我'字。你想过没有,这个'我'究竟是什么?"

比丘愣住了。佛陀继续说:"你说这个身体是我吗?可这身体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头发会白,皮肤会皱,血肉会老去。十年前的你和现在的你,还是同一个身体吗?"



"那是心识是我?"比丘问。

"心念更是迁流不息。你想想,你早上起床时的心念,和此刻听我说法时的心念,还是同一个念头吗?前念已灭,后念未生,这中间的空隙里,那个'我'又在哪里?"

佛陀的这番话,让比丘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原来这么多年的修行,他一直在强化一个本不存在的"我"。他要"我"成佛,要"我"解脱,要"我"获得智慧,这个"我"像一块巨石,压在心头,怎么可能轻松自在?

这就是第一种邪见——我见。执着于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存在,一切的修行都是为了满足这个"我",这样的修行,只会让"我执"越来越重,离解脱越来越远。

第二种邪见,与第一种相关,却又更加隐蔽。

同样在祇园精舍,有一位比丘尼叫做差摩。她修行颇为精进,在僧团中颇受尊重。有一天,她病得很重,躺在床上无法起身。几位师兄妹前来探望她,其中一位问:"差摩师姐,你病得这么重,是不是在担心什么?"

差摩艰难地摇摇头:"我不担心这个身体,我知道这身体终究是要坏的。"

"那你是在担心死后会去哪里?"另一位问。

"也不是。"差摩说,"我只是在想,如果这个身体不是我,这些感受不是我,这些想法不是我,那我究竟是什么?会不会什么都没有了?"

这个问题问得在场的人都沉默了。他们立即去请示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听完后,来到差摩的床前,说:"你现在执着的,是'断见'。你害怕一切都消失,害怕没有了'我',连修行的主体都没有了。可你想过没有,为什么一定要有个'我'才行?"

"那如果没有我,谁在修行?谁在成佛?"差摩问。

舍利弗说:"你看天上的云,它聚起来的时候,你说这是一朵云。它散开的时候,你说云消失了。可是那些水汽去了哪里?它们只是形态变了,并没有真的消失,也没有真的产生。"

"修行也是这样。不是有一个'我'在修行,然后这个'我'成佛了。而是迷的时候,妄念纷飞,觉的时候,妄念自歇。迷和悟都只是心的不同状态,没有一个固定的'我'在这中间转换。"

差摩听完,眼中泛起泪光。她这么多年,一直在两个极端里摆荡:一会儿执着有个"我"要成佛,一会儿又害怕没有"我"了一切都空了。原来这两种想法,都是邪见。

第三种邪见,是对修行方法的执着。

在古印度的摩揭陀国,有一位苦行外道,名叫嗔罗摩。他修苦行已经十二年,每天只吃一粒米,只穿树皮,住在荒野,风吹日晒雨淋,从不避让。他的身体瘦得皮包骨头,走路都要人扶,但他觉得自己正在通过这种极端的苦行获得解脱。

有一天,佛陀游化到摩揭陀国,见到了嗔罗摩。佛陀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折磨自己?"

嗔罗摩说:"我听说,只有通过极端的苦行,才能消除业障,才能在来世获得解脱。"

佛陀说:"你以前是弹琴的吧?"

嗔罗摩一愣,点点头。他出家前确实是个琴师。

"琴弦太紧会怎样?"佛陀问。

"会断。"

"太松呢?"

"弹不出声音。"

"修行也是一样。"佛陀说,"太苦了,身体承受不住,心也会烦躁不安。太松了,懈怠懒散,也不会有进步。只有不紧不松,调到恰当的状态,才能弹出美妙的音乐,修行也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嗔罗摩听完,羞愧地低下头。他这些年,一直认为只有极端的苦行才是正道,其他的修行方法都不够究竟。这种执着,让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身体毁了,解脱却离他更远。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前面三种邪见,似乎都是显而易见的错误。只要稍微警觉,应该不难避免。



可大势至菩萨特别强调的第四种邪见,却是最隐蔽、最难察觉的,也是危害最深的。

这种邪见,连许多修行多年的人都没有意识到。

他们自以为已经破除了我执,超越了断常二见,不执着于任何修行方法。

可是却掉进了一个更深的陷阱。

这个陷阱是什么?历代祖师都说,这是修行路上最后的关口,也是最险峻的一关。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