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五欲,贪之耗神,这五欲切莫沉溺,少欲知足安乐自然生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大智度论》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世间之人,皆有欲念。这欲念从何而来?

佛门中说,人有五欲——色、声、香、味、触。

这五种欲望如同五条绳索,将众生牢牢缚于轮回之中。

《大智度论》中记载:"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

可这五欲究竟有何威力,能让无数修行人折腰,让多少智者迷失?



佛陀在世时,曾有一位证得四果阿罗汉的尊者,他在临涅槃前留下一段话:"吾修行数十载,方知五欲之害甚于刀剑。刀剑伤人身,五欲毁人性。"这话说得何等深刻。世人往往以为欲望不过是人之常情,殊不知,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的欲念,如同蚁穴之于堤坝,日积月累,终将堤毁坝塌。

那么,这五欲究竟为何物?它们又是如何一步步消耗我们的精神,让我们在追逐中迷失本性的呢?

佛陀成道后的第七年,僧团已渐成规模。一日,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中讲经说法,座下有一位比丘名叫善来,此人未出家前本是富商之子,家资万贯,后因听闻佛法而皈依佛门。

这日午后,善来独自坐在树下禅定,却总是心神不宁。他的眼前不断浮现出往日的种种:锦衣华服的触感、美酒佳肴的滋味、丝竹管弦的悦耳、沉香檀木的馨香,还有那些曾经朝夕相伴的姬妾们的容颜。这些记忆如同藤蔓,将他的心思层层缠绕。

善来睁开眼,长叹一声。他本以为剃度出家便能斩断尘缘,不料这些欲念如影随形,反而在静坐时愈发清晰。他想起佛陀常说"心为万法之源",便决定向世尊请教。

待到傍晚,善来来到佛陀面前,恭敬顶礼后问道:"世尊,弟子自出家以来,日日诵经打坐,本该渐入清净之境,为何这些往日的欲念反而愈演愈烈?弟子是否根器太差,不堪修行?"

佛陀看着善来,眼中满是慈悲:"善来,你可知何为五欲?"

善来答道:"弟子听闻五欲乃是色、声、香、味、触,这些都是外物,弟子如今身处僧团,粗衣淡饭,不近女色,不听靡靡之音,应当已经远离五欲才是。"

佛陀摇头道:"你只知其表,不知其里。五欲并非外物,而是你的心对外物的执著。"佛陀顿了顿,继续说道:"就如同你现在,虽然身在精舍,可你的心还在追忆那些感官的刺激。你以为远离了外物就是远离了五欲,却不知欲望的根源在心,不在物。"

善来听后,若有所思,却还是有些疑惑。佛陀见状,便说起了一个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叫波罗奈国,国中有位长者,家财万贯,膝下有五个儿子。这长者年老时,将家产分给五子,并告诫他们要守住家业,莫贪图享乐。"

"大儿子分到的是华丽的宅院和美丽的侍女。起初他还能克制,可日日见那些侍女花枝招展,渐渐心神不守。他开始沉迷于美色,日夜笙歌,不理家务。不出三年,侍女们挥霍无度,大儿子竟将偌大家业败光,最后流落街头。"



"二儿子分到的是乐坊和戏班。他本是个爱静之人,可每日听那丝竹管弦,渐觉这声音美妙无比。他开始不断雇佣乐师,追求更悦耳的声音,甚至不惜花费重金从各地请来名家。日复一日,他的心再也离不开这些音乐,若有一日听不到,便心烦意乱,夜不能寐。不过五年,他也散尽家财。"

"三儿子得到的是香料店铺。他每日沉浸在各种香料之中——沉香、檀香、龙涎香、麝香,无所不有。起初他只是经营买卖,后来却痴迷于那些香气,甚至在家中也要焚香不断。他开始追求更珍稀的香料,不惜代价从海外购入。到后来,他已经分不清哪种是真香,哪种是假香,只是一味地追求更多更好。七年过去,他也倾家荡产。"

善来听到这里,已经隐隐明白了什么。佛陀接着说下去。

"四儿子分到的是酒楼和厨房。他本是个讲究饮食之人,得了这产业后更是如鱼得水。他遍寻天下美味,从山珍到海味,从果脯到糕点,无所不尝。渐渐地,他的舌头变得挑剔,寻常食物已经入不了口,非要精工细作、珍稀难得之物才觉美味。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他不惜重金,最终也是家破人亡。"

"五儿子得到的是最珍贵的丝绸布匹。那些丝绸柔软光滑,触感极佳。他起初也能自持,可日日与这些布匹打交道,渐渐就痴迷于那种触感。他开始穿着越来越奢华的衣服,追求更柔软、更舒适的料子。冬要暖夏要凉,行要轻坐要软,一切都要做到极致。如此过了十年,他也将家产挥霍一空。"

佛陀说完这个故事,看向善来:"这五个儿子,哪一个是被外物所害?他们都是被自己的欲望所害。外物本无罪,是他们的心生起了贪执,这贪执如同无底洞,永远无法填满。"

善来听后,额头已经渗出冷汗。他想起自己在家时,不也是如此吗?为了一件华美的衣袍,可以花费数月的积蓄;为了一场精致的宴席,可以准备数日;为了一个美人的青睐,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当时他还以为这是享受人生,现在想来,却是在被欲望驱使着,一步步走向深渊。

这时,僧团中另一位尊者迦叶从旁边走过,听到了佛陀与善来的对话,便也坐下来听讲。迦叶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以苦行著称,他开口说道:"世尊,弟子曾见过一个更深刻的例子。"

佛陀微笑着示意他说下去。

迦叶说:"那是在弟子尚未出家之前,弟子的家乡有一位修行人,他在山中苦修二十余年,几乎已经断除了对五欲的贪恋。可有一日,他下山化缘,路过一户人家,那家正在办喜事,宅中传出阵阵音乐声。"

"这修行人本想快步走过,可他的脚步却不由自主地慢了下来。那音乐声并不算特别动听,可不知为何,竟勾起了他年少时的记忆。他想起自己年轻时也曾听过这样的音乐,那时他还有父母家人,有温暖的家,有简单的快乐。"

"他在那户人家门外站了很久,最后还是离开了。可从那以后,他的心就不再平静。每每打坐时,那音乐声就会在耳边响起,挥之不去。他想起父母,想起妻儿,想起往日的一切。半年之后,他终于守不住道心,还俗回家了。"

"回家后,他以为能够重拾往日的快乐,可他发现,父母已老,妻儿已别,当年的家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模样。他后悔不已,想要再次出家修行,可这一次,无论如何也无法再像从前那样专注了。那音乐声就像一根刺,永远扎在他心里。"

迦叶说完,叹息一声:"这便是声欲的可怕之处。它不一定要多么华美动听,只需勾起你心中的执念,便足以毁掉数十年的修行。"

佛陀点头道:"迦叶所言极是。五欲之害,不在外境,而在内心。外境只是诱因,真正让人沉溺的,是心中的那份贪执。"

善来听到这里,终于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他问道:"世尊,那弟子该如何是好?如何才能断除这五欲的缠缚?"

佛陀看着善来,又环视了一圈周围聚拢过来的比丘们,缓缓说道:"你们可知,五欲之中,哪一种最难断除?"

众比丘面面相觑,有的说色欲最难断,因为人之情欲最烈;有的说味欲最难断,因为人人都要饮食;还有的说触欲最难断,因为无处不在。

佛陀摇头,说道:"你们都只看到了表面。五欲之中真正最难断除的,不是这五种中的任何一种,而是隐藏在这五欲背后的那个根源。"

善来和众比丘都屏息凝神,等待佛陀开示。这时夜色已深,月光洒在祇树给孤独园中,显得格外清幽。



佛陀的声音在夜色中传来,却如同醍醐灌顶,让在座的每一位都心神震动。

那么,五欲背后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少欲知足?

佛陀接下来说的这番话,不仅让善来当场开悟。

更是在后世流传千年,成为无数修行人的指路明灯......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