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很多汽车巨头最近日子不好过,保时捷亏了钱,奔驰裁了员,大众更是计划着大规模减薪缩产。
据德国《南德意志报》消息,如果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德国“对中国期待太高”。不得不说,这锅甩得也太没水平了。
中国市场一直对德国车企敞开大门,怎么就突然成了他们衰败的“背锅侠”?
![]()
这要从一场半导体战说起
2019年,中国企业通过合法合规的商业流程收购了荷兰安世半导体,这笔本应皆大欢喜的交易,却在几年后成了德国汽车工业的"噩梦开关"。
或许有人不知道这家公司的分量,简单来说,安世生产的车规级芯片就是汽车的"毛细血管",从电子控制系统到发动机管理模块,没有它,整条汽车生产线都得停摆。
更关键的是,收购完成后,中国企业投入巨资扩建了东莞生产基地,让这里撑起了安世半导体全球七成的产能。当时荷兰政府坐着就能收税,德国车企能稳定拿到核心零部件,中国企业获得合理收益,完全是三方共赢的局面。
可这一切在德国跟着美国搞"供应链脱钩"后彻底变了味。
![]()
2024年,荷兰政府在美国的压力下突然变脸,以"国家安全"为由接管安世总部,冻结中方资产还罢免了中方管理层,摆明了想切断中国企业对这家公司的控制权。
他们本以为这样能拿捏住供应链的命门,等着看中国企业慌乱的样子,结果安世中国团队48小时内就完成了本地系统切换,不仅准时给数千名员工发了薪资,生产线更是一刻没停。紧接着中国企业宣布对非友好国家订单采用人民币结算,这波有理有据的反击,直接戳中了德国车企的痛处。
大众、宝马这些巨头瞬间慌了神,他们的库存芯片撑死了也用不过四周,而安世芯片占了大众车规级芯片采购量的一成五,没了这部分供应,生产线只能眼睁睁看着停转。可笑的是,德国媒体对前因后果避而不谈,反而倒打一耙指责自家车企"太依赖中国"。
那时怎么不说"依赖中国",如今出了问题倒想起甩锅了?
![]()
其实芯片断供只是导火索,真正的问题藏在德国车企自己的战略里。
经常关注车的朋友都知道,德国主要汽车集团八成以上的车规级芯片都依赖外部供应商,自己既没有建立核心研发团队,也没有布局产能储备。
现在供应链出了问题,不怪自己战略失误,反而怪供应商"不够听话",这逻辑实在站不住脚。
德国转型的自己问题
德国转型失败的根源,在于对传统制造业的路径依赖太深,深到成了绊脚石。作为制造业立国的国家,德国有大量"隐形冠军"企业,也有雄厚的燃油车技术积累,这些曾经的优势让他们沉迷于舒适区。为了维持燃油车产业的就业稳定,德国甚至试图通过开发生物质动力汽车来规避电动化转型,硬生生错过了新能源革命的窗口期。
这种"守成"心态反映在研发投入上更明显:2022年比亚迪在新能源车研发上投了超100亿元人民币,而宝马同期的投入换算过来也就80亿左右,投入差距摆在这儿,市场竞争力的差距自然越来越大。
![]()
更要命的是德国内部的体制束缚。德国企业监事会里工会占了一半名额,凡事都要讲"平衡",却忘了市场竞争不等人。一个新能源车型的研发决策,往往要在各方利益间反复拉扯,等最终定下来的时候,中国车企早就推出两代产品了。
德国新能源车在本土市场的份额不仅没增长,反而因为充电设施配套混乱、补贴政策朝令夕改而不断下滑。欧盟内部更是一盘散沙,法国说取消购车补贴就取消,德国想推进统一充电标准却没人响应,这样的环境下,德国车企想转型都难,总不能让企业自己单打独斗吧?
可即便如此,德国媒体还是不愿面对现实。他们宁愿花大量篇幅渲染"中国竞争威胁论",也不愿深入分析为什么自家车企转型如此艰难。
双标与盲从,把共赢之路走成死胡同
2019年美国全面封锁华为时,德国媒体连句公道话都不敢说,反而帮着美国辩解"是基于安全考量"。要知道,华为的设备早已融入德国的通信基础设施,性价比和可靠性有目共睹,限制华为不仅推高了德国的5G建设成本,还延缓了数字化转型进程。可德国为了迎合美国的战略,硬生生牺牲了自己的利益。
![]()
更可笑的是,当中国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实施稀土出口管制时,德国媒体立马跳脚骂"经济胁迫"。他们似乎忘了,德国车企用的稀土七成以上都来自中国,而稀土恰恰是制造汽车芯片和动力电池的关键材料。合着美国搞技术封锁就是"安全需要",中国搞出口管制就是"经济胁迫"?这种看人下菜碟的嘴脸,彻底暴露了骨子里的奴性。
对美国唯唯诺诺,对中国就横加指责,说白了就是欺软怕硬。
明明中德经贸具有极强的互补性:德国需要中国的市场、稀土和完整供应链,中国需要德国的高端制造技术和设备,可德国偏偏要跟着美国搞"去风险"。
![]()
更讽刺的是,德国在疏远中国的同时,还亲手毁掉了另一个重要合作方。俄乌冲突中,德国跟着欧盟对俄罗斯实施能源制裁,结果导致本土能源价格飙升,工业生产成本大幅上涨。尽管从美国和挪威进口了替代能源,但价格比俄罗斯天然气高出好几倍,不少德国企业要么外迁要么减产。
德国一边关停境内全部核能设施,一边又大量进口法国核电站生产的电力,这种自相矛盾的操作,实在让人看不懂。
总之,甩锅解决不了问题,清醒才是唯一出路,说到底,德国汽车工业沦落到今天这步田地,纯属自找。
不是中国"变了",而是德国自己放弃了技术创新的机会,自己搞砸了产业转型,自己用双标和摇摆破坏了合作环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