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这样的感觉:饭后总觉得胃里有些堵着,不顺畅,一股气似乎卡在胸口与腹部之间,上不来也下不去。过一会儿,便开始不由自主地打嗝,有时还会伴着些许恶心感,嘴里发干,但又不想喝太多水,整个人也跟着烦躁疲惫起来。这种感觉,说不上是多大的病痛,但却实实在在地扰乱了饭后的片刻安宁。
在中医看来,这一连串不舒服的根源,往往指向一个核心问题——胃气上逆。我们可以把正常胃气的运动想象成一个传送带,它能将初步处理过的食物向下输送,但如果因为某些原因,这个传送带的方向反了,该往下的气反而向上冲,就会引发嗳气、呃逆、恶心甚至呕吐这些症状。那么,什么力量能让这股叛逆的胃气重新恢复顺降呢?答案就是橘皮竹茹汤。
![]()
橘皮竹茹汤是出自《金匮要略》的理气剂,能够降逆止呃、益气清热,主要针对的是胃虚有热引起的呃逆或干呕,症见虚烦少气、口干、舌红嫩、脉虚数等,该方由橘皮、竹茹、人参、生姜、甘草、大枣组成,适用于妊娠呕吐、幽门不完全性梗阻、术后呃逆等胃虚有热证候。
橘皮竹茹汤是中医里一个很常用的方子,主要用来对付那种老是打嗝、恶心或者呕吐的情况。您可能听说过,有些人一紧张或者吃多了热性食物,就会感觉胃里不舒服,气往上顶,止不住地想打嗝或呕吐。这种情况,简单来说,就是胃里面太热了。
![]()
之所以胃热会引发这些问题,是因为胃气应该是往下走的,这样才能顺利地把食物推向肠道,因为从人体结构上来说,肠道就是在胃的下面。但如果胃里有了热邪,比如某一天,您可能因为吃了太多辛辣油腻的东西,或者情绪烦躁、压力大导致体内生热,胃就会变得像装满热水的热水袋一样,热气腾腾的。这股热力会干扰胃气的正常运行,让它不降反升,这就叫上逆。您可以想象成,胃本来是个平稳的管道,通过向下的“气”把食物输送出去,热邪一来,就像往里面加了火,“气”就被逼着往上冒。
那么,为什么橘皮竹茹汤能针对这个问题呢?那这就得从方子组成来看了。一方面,橘皮就是陈皮,陈皮味苦辛性温,归肺脾经,可以理顺肺气,让气不再乱跑;竹茹味甘性微寒,归肺胃心胆经,它是清热的,能把胃里的那股热邪给化解掉。
但是,光靠陈皮和竹茹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吗?显然并不是的。所以另一方面就很重要了,大家发现没有,明明是“胃热”,却用了人参、生姜、甘草和大枣这些温补的中药,这是为什么呢?还记不记得前面我们说了,橘皮竹茹汤是用来针对胃虚有热的方子,所以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到胃气虚是本,而气虚就是寒,这是一个“本寒标热”的情况,所以这里要用到人参、甘草、生姜、大枣,而且分量都很大。上面我们拿管道举例子,这里继续,橘皮竹茹汤证实际上一方面是体内有热让这个“气”往上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胃虚,吹不动这个“气”了,所以才会出现上逆的情况。
![]()
明白了橘皮竹茹汤的组方思路,下一个关键问题便是:我们该如何判断这个方子是否适合自己?或者说,具体有哪些身体发出的信号值得我们留意呢?
首先,最核心的表现是打嗝,声音通常比较低缓,感觉有气无力,不像实热证那样高亢有力,而且往往是持续或反复发作的,尤其在身体疲惫或情绪不佳时更容易出现;心里觉得有些烦躁,但精神上又是疲惫的;可能伴有口干,却并不想大量饮水;此外,由于胃气本虚,中焦动力不足,整个人容易感到神疲乏力,食欲也可能不振;除了上述感受,橘皮竹茹汤证典型的舌象是舌质偏红,但质地比较嫩,舌苔可能微黄或偏少,脉象则常表现为虚而略数。
那么什么人容易出现这种问题呢?
例如在久病之后,身体气血被耗伤,脾胃之气自然也相对虚弱;或者因为用药过于峻猛,如过度地吐、下,损伤了胃气;又或是热性病的后期,大的邪气虽已祛除,但体内仍残留些许余热,同时正气尚未恢复。所以从人群上看,素来脾胃就比较薄弱的人,如果再加上情志不舒畅、思虑过度,或者病后调养不当,就更容易出现这种证候。
橘皮竹茹汤是为胃虚有热而设,如果呃逆或呕吐是由于纯粹受寒引起的,比如喝了大量冷饮或腹部受凉后发生的,其表现往往是胃脘冷痛、得热则减,吐出物多为清稀痰涎等,这时就需要用到别的方药,比如上期讲的旋覆代赭汤。反之,如果是实火或食积导致的胃热,其表现多为呃声高亢洪亮、口臭、大便秘结、腹胀拒按等,橘皮竹茹汤也是不太适合的。这里要提醒大家一下,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使用方子前需要专业的医师来判断,切勿仅凭一两个症状就自行对号入座并冒险用药。
![]()
今天咱们来看一个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江苏省名中医、国医大师徐景藩老先生的医案。女,41岁。主诉:胸骨后烧灼感半年。病史:患者半年前出现胸骨后烧灼感,伴有泛酸,常于情志抑郁时出现或加重。偶有恶心欲吐。纳少,大便正常。舌苔燥腻,黄白相兼。曾多方诊治未见明显改善。
分析:患者以胸骨后烧灼感为所苦,伴见泛酸,四诊合参,中医诊断为反酸。患者女性,年近六七,自诉常有情志不遂,症状每于此时发作或加重,观其舌苔黄白相兼,辨证当属肝郁化热,湿浊中阻,治以泄肝和胃、苦辛通降为大法。方取橘皮竹茹汤加减。告知服药相关事宜,药治以外当予心理疏导,并注意饮食起居。
药用:黄连2g、法半夏10g、厚朴10g、麦冬10g、枇杷叶(布包)10g、橘皮络各6g、竹茹10g、枳壳10g、白芍15g、白蒺藜10g、生麦芽30g、佛手10g、合欢花10g、绿梅花10g、百合20g。服药4剂后反酸及胸骨后烧灼感均有减轻,14剂服毕前症均有显著减轻,唯纳少仍有,原方加炙内金10g、炒麦芽30g、黄连改1.5g,去半夏、竹茹。续服15剂,后患者食欲改善,精神好转,症状皆平。后门诊随访两月,偶有反复,连续上方服药3~5天即可缓解。
这个医案,说到底是情绪和脾胃较劲的故事。患者是位四十出头的中年女性,家庭、工作的压力可想而知。患者的主要问题是“烧心、反酸”,而且一遇到情绪问题就加重,这几乎是再明显不过的肝气不舒的问题。
再看细节,舌苔黄白相兼还燥腻,说明有湿浊堵在中间,道路不通,而发黄则暗示堵久了已经开始化热。另外,肝气横冲直撞,第一个受影响的就是胃,胃气本该下降,现在被顶得往上跑,人大概率就会反酸、烧心、想吐。
从方子来说,虽然看着药味很多,但走的还是橘皮竹茹汤的思路,一方面清热降逆,另一方面养护脾胃,然后又多加了一些疏肝解郁的中药,这才把问题解决。
了解了橘皮竹茹汤的方方面面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张古方所蕴含的思路,能否为我们平日的身体调养提供启发呢?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在饮食选择与习惯上,我们可以借鉴其扶正祛邪的思想。方中用人参、大枣、甘草来补益胃气,对应到生活中,便是要顾护脾胃之气。平时应多摄入性质平和、易于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白扁豆等,为脾胃提供充足的能源,使其有力运转。同时,要避免过度食用生冷、油腻之物,这些会直接损伤脾胃,导致气机凝滞;还有过多辛辣、煎炸及温补过头的食物,这些容易在体内产生积热,扰动胃气。饮食有节、口味清淡,便是对胃气最好的补益之法。
其次,在情志与起居的调摄上,可以学习其梳理气机的智慧。陈皮在方中负责理气,对应到生活中,就是要保持情绪舒畅,避免气机郁结。长期的忧思、恼怒、压力都会直接影响肝气,进而横逆侵犯胃腑,导致胃气上逆。因此,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保持心态平和,让气机顺畅,本身就是一剂良药。在起居上,要避免劳倦过度,尤其忌熬夜,因为睡眠是身体恢复的重要手段,规律作息就是最好的“人参”,能防止胃虚状态的出现。
最后,橘皮竹茹汤证的那些轻微症状,如偶尔的嗳气、口干、疲惫,都是身体发出的早期警示。当我们出现这些信号时,不应忽视,而是应立刻反思近期的饮食、情绪与作息,并主动进行调整。
![]()
这张方子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或许是一种关照自身的思维方式。橘皮竹茹汤是在提醒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应当偶尔停下脚步,倾听身体发出的细微声音并学会辨识这些信号,并用饮食、情志与作息的调整去做回应。而这,才是我们学习中医知识的最终目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