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讲,姓名是每个人最重要的称谓了。其实古人也差不多,那我们不妨就从姓名讲起。我们今天所说的姓名就是姓氏加名字,但在秦汉之前,姓是姓,氏是氏,姓和氏是两回事。而一直到近代,名是名,字是字,名和字也是两回事。先来说姓氏。我们的祖先会把自己的姓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绝不能混淆的。这是因为姓的区别,在当时具有明显的社会作用,也就是“明血缘,别婚姻”。姓是在母系氏族时期形成的,“统系百世而不变”。所以先秦时期的姓非常少。根据顾炎武的统计,在《春秋》当中,总共也就22个姓。比如说周王室跟他的同姓封国,像鲁、晋、郑、卫、燕、虞、虢、吴、随、巴,都是姬姓。像齐、申、吕、许等等都是姜姓。
那氏又是怎么回事呢?《说文解字·氏》当中说:“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也就是说,姓下面,分出不同的氏。一开始的时候,同姓的人是不多的,但随着后代的长期繁衍,同姓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庞大的同姓族群当中就会出现一些新的区分,这种区分不仅包括血缘的亲疏,也包括地位和财富的不同。所以,渐渐地,同姓当中就分出了不同的氏。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子是社会舞台的主角,所以他们需要通过称氏来体现自己跟其他氏的差别,这样才能区分贵贱。而女子称姓,是为了避免出现同姓通婚的状况。所以,我们说孔子姓孔,名丘,这是不严谨的。因为孔是他的氏,孔子是宋国的贵族之后,宋国是殷商的遗民建立的,所以孔子应该跟他们一样,姓子。屈原也不能说是姓屈名原。屈原是楚国的公族,他的姓是芈,屈是他的氏。同样的道理,既然男子称氏,那么我们就不能称呼秦始皇为嬴政。虽然他确实姓嬴,但他是以赵为氏,所以得叫赵政。《淮南子·人间训》当中也说了:“秦王赵政兼吞天下而亡。”
![]()
说完男子,我们再看女子。刚刚说女子称姓,有意思的是,女子的姓一般放在她们称呼的后面,比如说姓姜,就会被称为“什么姜”。如果还没有出嫁,那一般就在姓之前加上排行,比如说孟姜、仲姜、叔姜、季姜等等;或者在姓之前加上自己所在的国名,比如说齐姜。出嫁之后,那就在姓之前加上丈夫的国名或氏。所以,虽然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故事里头的孟姜女是史无其人的,但孟姜这个名字,却是先秦时期妇女的常见称呼。孟姜就是姓姜家的大小姐,孟是老大的意思。如果理解为姓孟名姜,那就是一场误会了。到了战国至汉初这个动荡、变革的时代,中国的姓氏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因为氏越来越多,数量很少的姓被大量的氏所淹没,渐渐地,姓和氏就开始不分了,开始合一了。等到秦汉以后,中国的姓氏制度就基本稳定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姓成为区分人与人之间等级的一个重要标志。比如说,你可能听过弘农杨氏、汝南袁氏、太原王氏、陈郡谢氏、范阳卢氏等等,这些都曾经是高人一等的豪门大姓。像《西厢记》当中的崔莺莺,就出自当时的博陵崔氏,是望族,所以老夫人宁可食言毁约,也不愿将她许配给没有门望的张生。不过这种用姓来讲究门第、分贵贱的风尚,到了唐末就渐渐消失了。
![]()
说完了姓和氏,接下来要聊聊名和字。古人是先取名,然后等到孩子长到一定年纪,要正式参加社会交往了,才开始取字。《礼记》当中就讲到,“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你也许会好奇,有一个名就已经够用了,为什么还要加个字呢?唐代孔颖达就解释说,人的名,是长辈取的,而且多年来被长辈所称呼,当他成年之后,这个名就不太适合在公共场合被同辈或晚辈直接这么叫了,所以需要另取一个供平辈或者晚辈称呼的字。当然,这只是一方面原因,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古人重视避讳。一个人在成年之后,他要参加各种包括祭祀在内的正式社交活动,在很多场合人名是要避讳的,所以就得另起一字。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先秦时期,只有统治阶级的人才会有字。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说我们可以看看汉高祖刘邦的草根创业天团,他们生于战国末年,所以他们的名字反映的是战国时的特征。我们去翻看《史记》《汉书》当中的相关材料,就会看到像刘邦、萧何、韩信、陈平、曹参、周勃、英布、樊哙等人都只有名,没有字。当然,《史记·高祖本纪》当中说,刘邦“姓刘氏,字季”,但这是误载,或者错抄导致的,《索隐》当中已经对此做了辨正。那这群人为什么没有字呢?是因为他们都出身平民嘛。不过,你可能会发现,我刚刚漏了一个人,就是张良。张良,字子房,那他为什么有字呢?因为他的出身是韩国贵族,跟前面那帮人还不太一样。
秦汉以后,人们都有了名,但也并非都有字,在平民百姓当中,一般也是读书人才有字。值得注意的是,咱这里说读书人有字,也包括女性在内的,只是因为古代关于女性的材料比较少,所以比较少被人们所注意。比如,人们比较熟悉的王昭君,姓王名嫱,昭君是她的字;还有蔡文姬,姓蔡名琰,文姬是她的字。古人的名字当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行辈。这个行是排行,表示同辈兄弟先后顺序;辈是辈分,表示上下辈之间的长幼关系。咱先说排行。名和字当中都可以表现这种排行。比如说我们都很熟悉的孙权,他字仲谋,“仲”就是老二的意思。他大哥孙策字伯符,“伯”就是老大的意思。值得一提的是,说到排行,唐代人是最讲究排行的,而且他们的排行方式简单粗暴,就是用数字来排。比如说韩愈有一首诗,名字叫做《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三员外翰林三学士》,这里出现了三个人,分别叫王二十、李十一、李二十三。当然,这不是他们的名字,他们分别叫王涯、李建、李程。
这样的称呼在唐代几乎随处可见。比如说我跟你说几个称呼,你来猜一下分别是谁:李十二、杜二、韩十八、柳八、白二十二、元九、刘二十八、高三十五。听起来是不是觉得很陌生?我分别给你介绍一下:李十二是李白,杜二是杜甫,韩十八是韩愈,柳八是柳宗元,白二十二是白居易,元九是元稹,刘二十八是刘禹锡,高三十五是高适。说实话,我当时第一次听到高三十五这个称呼,我是很惊讶的,因为这意味着高适在家里排行第三十五,那他爸至少得有三十五个小孩。但其实这是误会。因为古人的家族观念比我们现代人重得多,所以普遍是三代同堂,多的甚至是五代同堂。所以在排行的时候,一般也会把亲兄弟之外的同一曾祖父的兄弟放在一块儿,一起来排。
![]()
这是排行,还有辈分。最早的例子就是按照我国传统的五行观念,特别是五行相生的观念来进行排序。所谓五行相生,就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这种次序。按照这个逻辑,就是名字带金的那一代生下来的下一代,名字里就带个水,然后带水这一代生下来的孩子就在名字里面加个木。这种排法最有名的就是明朝的皇室。朱元璋给他的子孙们定下了这样一个规矩。你看,他的儿子朱标、朱棣他们是木字旁,那到下一代,朱允炆、朱高炽他们就是火字旁,以此类推。但其实不只是明朝的皇室这么玩,像南宋大儒朱熹他们家就是这么排的:朱熹他爸叫朱松,偏旁是木;他的儿子朱塾、朱埜等人,偏旁是土;他的孙子朱钜、朱钧等人,偏旁是金;曾孙朱渊、朱洽、朱潜等人,偏旁是水。
除了这种用五行定辈分的方法之外,现在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是预先确定若干个辈分用字的办法。比如,还是朱元璋他们家,他给他每个儿子的子孙都分别规定了字辈。朱棣的子孙分别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所以你会发现朱棣的儿子叫朱高炽,有“高”字;孙子朱瞻基,有“瞻”字;曾孙朱祁镇、朱祁钰,有“祁”字;到崇祯皇帝朱由检,是“由”字辈。像这样一种排辈分的办法,在宋代以来,就在众多家族中流行,一直到现代。我小时候有一个困惑,就是为什么村里的爷爷辈那一辈人,他们的名字的第一个字都是一样的;父辈这一辈人,他们的名字的第一个字,大多数也是一样的。后来懂了,因为他们就是按照字辈排的。不过我并不是“子”字辈,因为到了我这一辈,就没有再依照这个传统来起名字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