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追求厂花她嫁给车间主任,后来我成了董事长,她在楼下等了一天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林总,楼下……楼下有位女士,说一定要见您。”

秘书小王的声音里透着一股少见的慌张,他敲开我办公室的门,连额头上都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仿佛刚跑完一场马拉松。

“她说她叫苏婉,是您的故人。已经在前台等了一整天了,我们怎么劝她都不走,就一句话,不见到您,她今晚就睡在咱们大厅。”

我手中那支派克钢笔的笔尖,在文件上猛地一顿,一滴浓黑的墨水迅速晕开,像一个无法抹去的污点。

苏婉。

这个我以为早已被岁月和尘埃彻底掩埋的名字,被小王这么一喊,竟像一声惊雷,在我平静了二十多年的心湖里,炸起了滔天巨浪。

“林总?”小王见我半晌没有反应,声音压得更低,小心翼翼地又问了一句,“您看……要不要让保安部的人出面,把她……请出去?”

我抬手,轻轻摆了摆,示意他不必。

我缓缓从那张宽大的红木办公桌后站起身,一步步走到占据了整面墙的巨大落地窗前。从四十六楼的高度俯瞰下去,脚下的城市变成了一个精致的沙盘,车流如织,人行如蚁。

可即便如此,我依然一眼就从那渺小的人群中,捕捉到了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

她穿着一件洗得发白、款式老旧的灰色外套,在十二月凛冽的寒风里,显得那么单薄,那么无助。她的头发有些凌乱,被风吹得贴在脸上,手里紧紧抱着一个牛皮纸的档案袋,就那么孤零零地站在集团大楼门口的广场上,执拗地仰着头,望着这栋她永远也上不来的摩天大楼。

那个抱档案袋的姿势,像一道闪电,瞬间击穿了二十六年的时光,让我看到了1999年,那个坐在档案室窗边,安安静静整理文件的年轻姑娘。

只是,那时候的她,明媚皓齿,眼波流转,是整个红星纺织厂所有年轻小伙子心头的朱砂痣。

而现在,岁月毫不留情地在她脸上刻满了风霜,磨去了她所有的光彩,只剩下一个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疲惫轮廓。

一阵刺耳的手机震动,将我从恍惚的追忆中拉了回来。

屏幕上亮起一个陌生的号码,归属地显示着那个我已离开多年的小城。

我没有接。

紧接着,一条短信跳了出来,内容很短,却字字戳心。

“林浩,我是苏婉。我女儿考上大学了,我……我有点急事想求你,能不能……见一面?”

我的食指,僵硬地悬在屏幕上方,看着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一时间竟有些恍惚。

二十六年前,在那个萧瑟的江边,她温柔而决绝地对我说出那句“我们不合适”的时候,是不是也像我现在这样,有过哪怕一丝一毫的犹豫和不忍?



01

1999年,我二十二岁,是红星纺织厂一名不起眼的技术员。

那是个国企荣光尚存余温的年代,厂区里弥漫着棉絮、机油和汗水混合在一起的独特气味,那是我青春里最深刻的嗅觉记忆。

我的世界,灰暗、逼仄,像那间四人同住、墙皮剥落的集体宿舍。

而苏婉,就是照进我这片灰色地带的唯一一束光。

她是厂档案室的文员,比我小一岁,是全厂几百号光棍汉梦里的“厂花”。

她不像车间里那些咋咋呼呼的女工,总是安安静静的,话不多,带着一种天然的、让人不敢轻易靠近的疏离感。

她皮肤白得像刚从车间出来的棉花,眼睛又大又亮,像盛着一汪清泉。笑起来的时候,嘴角有两个浅浅的梨涡,能把人的魂都勾走。

我的暗恋,像潮湿角落里疯长的青苔,卑微而又执着,从我踏入工厂的第一天就开始了。

这份心事,我捂得严严实实,谁也没说过。

但我总有办法为自己的私心寻找冠冕堂皇的借口。

“苏姐,三车间的设备维修记录,给您送过来归档。”

“苏姐,上个月的生产数据报表需要复核一下,麻烦您了。”

我一次次地跑向那间被高大卷宗柜包围的小小档案室,那是我一天中最神圣的朝圣。

每次,我把文件小心翼翼地递过去,然后就手足无措地站在原地,贪婪地看着她低头登记。她长长的睫毛在眼睑下方投出一片小小的、精致的阴影,握着钢笔的手指纤细白皙。

我心里排练了一百遍的天气和新闻,到了嘴边,就只剩下干巴巴的一句:“那我先走了。”

她总是会抬起头,对我温和地笑一笑,轻轻说声“好”。

就是这简单的一个字,一声“好”,就能让我踩着棉花似的,飘回机器轰鸣的车间,一整天都觉得那些噪音变成了交响乐。

有一次,我路过档案室,看到她正为一个卡住的抽屉发愁,急得脸都红了。

我立刻冲进去,三下五除二就把抽屉修好了,还顺手给轨道上了点机油。

她惊喜地看着我,由衷地赞叹:“林浩,你真厉害,什么都会修。”

那天,她第一次没有叫我“小林”,而是直接叫了我的名字。

我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在宿舍的硬板床上翻来覆去,反复回味着那句“你真厉害”。

我开始变着法地对她好。

我省了整整两个月的工资,又跟同乡借了一百块钱,托人从市里最大的商场,买了一台最新款的索尼随身听。

在她二十一岁生日那天,我像个做贼的小偷,趁着午休没人,偷偷把那个包装精美的礼品盒放在了档案室的窗台上。

我没敢署名,只在便签上用我最好看的字迹写了一句:“祝你每天都像歌里唱的那样甜蜜。”

第二天,我远远地看到她耳朵里塞着白色的耳机,脸上是少见的、发自内心的灿烂笑容,连走路的脚步都变得轻快。

我知道,她收到了,而且很喜欢。

我的心,在那一刻像是被三月的春风吹拂过的湖面,荡漾着无尽的温柔和满足。

厂里追她的人能从厂门口排到食堂。有能说会道、总能搞到稀罕货的采购员,有家里是厂领导的子弟,甚至还有从市里机关下来联谊的年轻干部。

但她对谁都一样,客气,礼貌,却始终保持着一段安全的距离。

这让我这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产生了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我或许,还有机会。

我像个侦探一样,搜集着关于她的一切信息。

我发现她午休时总是在看一本叫《读者》的杂志。

我也开始看,把里面那些优美的句子工工整整地抄在我的工作手册上,幻想着有一天能念给她听。

我听同是档案室的一个大姐说,苏婉最喜欢邓丽君。

我就把每个月本就可怜的伙食费一再压缩,馒头配咸菜地啃了一个月,终于攒够了钱,去音像店买了一整套邓丽君的磁带。

在宿舍那台破旧的录音机里,我一遍遍地听着《甜蜜蜜》、《我只在乎你》、《月亮代表我的心》。

室友笑我一个大小伙子听这种靡靡之音,太肉麻。

他们不懂,那些婉转缠绵的歌词,在我听来,句句都是我想对苏婉说的心里话。

我天真地以为,只要我足够努力,足够懂她,就能用我这颗滚烫的心,融化她那看似疏离的温柔。

那时的我,年轻得可怜,也天真得可笑。

02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转眼就到了九九年的深秋。厂区里的梧桐树叶子被秋风染得金黄,一片片地往下落,铺满了我们每天上下班走过的小路。

空气里开始有了凉意,也催生了我的焦虑。

我觉得不能再这样无休止地等下去了,我怕再不说,她就会被别人抢走。

那天下了晚班,我揣着一颗快要跳出胸膛的心,在厂门口那棵老槐树下,堵住了她。

“苏婉,我……我能请你去江边走走吗?”

我的声音不受控制地发着抖,手心里攥满了湿冷的汗水,连带着我鼓起的勇气,都变得黏糊糊的。

她被我突然拦住,显然有些惊讶。她看着我涨红的脸和紧张得不知往哪儿放的双手,沉默了几秒钟,然后轻轻地点了点头。

从厂区到江边,有一段不长不短的路。我们并排走着,谁也没有说话,气氛尴尬得让我窒息。我只能听到自己如雷的心跳,和脚下踩着干枯落叶时发出的“沙沙”声。

江边的风很大,带着水汽的凉意,吹乱了她乌黑的长发,有几缕调皮地拂过我的脸颊,带着一股淡淡的洗发水清香。

我的心跳得更快了。

我们在江堤上漫无目的地走了很久,直到天色渐渐暗淡下来,远处的城市亮起了零星的灯火。

我终于停下脚步,转过身,面对着她。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所有的力气都被抽空了。

“苏婉,我……我喜欢你很久了。”

那句在我心里演练了不下千遍的话,说出口时,依旧是那么笨拙,那么苍白无力。

她没有立刻回答我,也没有表现出惊讶或者厌恶。她只是转过头,静静地望着江面上被晚霞染成金红色的粼粼波光,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那段沉默,比一个世纪还要漫长。江风吹得我心里一片冰凉,刚刚鼓起的勇气,正在一点点地消散。

许久,她才回过头来,看向我的眼神里,带着一种我读不懂的复杂情绪,有歉意,有不忍,还有一丝……无奈。

她的声音很轻,很温柔,像羽毛一样,却在我心上划开了最深的一道口子。

“林浩,你是个好人。”

听到这五个字,我感觉自己的世界,瞬间崩塌了。这是所有拒绝的开场白里,最残忍的一句。

“但是……我们不合适。”

我张了张嘴,喉咙里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我想问一句“为什么”。

可我终究什么都没问出口。

我不需要问。我从她躲闪的眼神里,已经清清楚楚地读懂了所有没有说出口的答案。

是啊,怎么会合适呢?



我只是一个拿着四百二十块固定工资的普通技术员,住在那间连独立卫生间都没有的集体宿舍里,我的未来,就像这傍晚的江面,除了模糊的倒影,什么也看不清楚。

我拿什么去喜欢她?拿我那份微薄的薪水,还是拿我那颗除了真诚一无所有的心?

现实,是冰冷而坚硬的。

那天晚上,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一个人走回宿舍的。只记得江风很冷,吹得我眼睛发酸,心里空荡荡的。

这场盛大的暗恋,还没来得及真正开始,就以这样一种最体面的方式,被宣判了死刑。

真正的暴击,还在一个月后。

一个爆炸性的消息,像病毒一样在整个厂区迅速蔓延开来。

苏婉和一车间的车间主任张卫国在一起了。

厂里的碎嘴婆们说得有鼻子有眼,说张卫国在市里最大的百货大楼,给苏婉买了一件价值上千块的进口呢子大衣,还给她买了一条沉甸甸的金项链。

张卫国那年三十五岁,离过一次婚,还带着一个上小学的儿子。

03

但在所有人眼里,他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钻石王老五”。

他是手握实权的车间主任,在厂里人脉广,吃得开。一个月的工资加上各种奖金补贴,足有八百多块,是我的整整两倍。

更重要的是,他早在几年前就在厂里分到了一套宽敞的两室一厅,是无数年轻工人梦寐以求的“婚房”。

而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张卫国向苏婉承诺,能利用他的关系,在年底前,把她从随时可能被辞退的合同工,转成端着铁饭碗的正式工。

“正式工”那三个字,在那个年代,就意味着一辈子的保障,意味着从户口到退休金的全方位优越。

我后来听说,苏婉的父母对张卫国非常满意,第一次见面就热情地喊他“小张”。

我彻底输了,输得体无完肤,毫无还手之力。

我输给了八百块的工资,输给了那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更输给了那个叫“正式工”的编制。

我躺在宿舍的硬板床上,睁着眼睛看着天花板,一夜无眠。我没有资格去怨恨苏婉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向往安稳生活的普通女孩,她漂亮,但并不虚荣。

她只是比我更早地看清了生活的本质,选择了一条看上去最平坦、最稳妥的康庄大道。

我谁也不恨。

我只恨那个一无所有、懦弱无能的自己。

2000年的春节,来得特别早。

春节前夕,厂里的公告栏上,贴出了一张巨大的大红喜报,上面用毛笔写着龙飞凤凤舞的两个名字:张卫国,苏婉。

他们要结婚了。

婚礼那天,厂里热闹得像是过节。张卫国财大气粗,在厂办的迎宾楼包下了整个二楼,摆了二十多桌。

厂长、副厂长、工会主席……所有有头有脸的人物都来了。

我被车间的工友拉着,也去凑了个热闹,坐在最角落的一桌。

我看着苏婉。她穿着一身火红色的中式新娘服,脸上化着精致的妆,比我记忆中任何时候都要美,像一朵盛放到极致的牡丹。

她被满面红光的张卫国牵着手,穿梭在酒席之间,挨桌敬酒。她的脸上,挂着幸福又略带羞涩的笑容,那种笑容,是我从未见过的。

张卫国则是一副人生赢家的姿态,他挺着微凸的啤酒肚,嗓门洪亮,跟每一位领导都称兄道弟,接受着所有人或真心或假意的恭维和祝福。



“老张真是好福气啊,娶了我们厂最漂亮的一枝花!”

“苏婉这丫头也聪明,找了个有本事、会疼人的,以后有福享了!”

那些祝贺声,像一根根烧红的钢针,不断地扎进我的耳朵里。

他们终于走到了我们这一桌。

苏婉的目光从我脸上一扫而过,没有丝毫停留,仿佛我只是一个模糊的背景板。

或许,她根本就没看见我。

也对,此刻的她,眼里心里,都只有她身边那个能给她未来的男人。

我端起面前那杯廉价的白酒,仰起头,一饮而尽。

那酒,辛辣无比,从喉咙一直烧到胃里,可我却觉得,它远没有我心里的苦涩来得猛烈。

那天晚上,我在宿舍里喝得酩酊大醉。我没有哭,只是睁着眼睛,一遍遍地唱着邓丽君的歌,从《甜蜜蜜》唱到《再见我的爱人》,直到嗓子沙哑,再也发不出一点声音。

室友看不下去,夺过我的酒瓶,劝我:“老林,天涯何处无芳草,为了一个女人,把自己折腾成这样,不值当。”

我摇着头,咧开嘴想笑,眼泪却不争气地流了下来。

我心里清楚,我不是在为苏婉而醉,也不是在为一个女人的离开而痛苦。

04

我是在为一个无能、卑微、看不到希望的自己,举行一场迟来的葬礼。

也是在那个彻底心死的晚上,我做出了一个改变我一生的决定。

我不能一辈子都窝在这个小城的小厂里,守着这点死工资,日复一日地看着生锈的机器和别人的风光。

我要走,走得越远越好。

从那天起,我像换了个人。

白天,我在车间里比任何人都拼命,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那些冰冷的机器上。

晚上,别人打牌、喝酒、看电视,我则抱着几本厚得像砖头一样的专业书,去上厂里办的夜校,从最基础的机械设计原理和自动化控制开始啃。

宿舍十点准时熄灯,我就买了个充电台灯,在自己的小床上,缩在被窝里继续看。

厂里的老师傅都用看怪物的眼神看我,说我疯了,净学那些没用的东西,咱们这厂子,靠的是老师傅的手艺和经验,不是那几本破书。

我懒得跟他们争辩,只是默默地学,默默地记。知识是我唯一能抓住的,通往未来的救命稻草。

2001年,席卷全国的国企改制浪潮,终于凶猛地涌到了我们这个偏远的小城。

厂子效益一年不如一年,最终决定减员增效,鼓励员工买断工龄,自谋出路。

一时间,人心惶惶。大部分老员工都在观望,在犹豫,舍不得这个虽然工资不高但安稳了一辈子的“家”。

我没有丝毫犹豫,第一个在自愿离职协议上签了字。

我拿着两万块钱的工龄补偿金,背着一个洗得发白的帆布包,里面装着我所有的家当和那几本翻烂了的专业书,踏上了南下深圳的绿皮火车。

火车开动前的那个清晨,天刚蒙蒙亮,空气清冷。

路过厂区家属楼的时候,我鬼使神差地停下了脚步,抬头望向那栋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能和她一起住进去的红砖楼。

二楼的窗户亮着灯。

片刻后,我看到苏婉从楼道里走了出来。

她穿着一件宽大的孕妇裙,肚子已经高高隆起。她没有去别的地方,就站在厂门口那棵老槐树下,似乎是在等上夜班的张卫国下班回家。

晨曦的微光洒在她身上,她的脸上没有了新婚时的光彩照人,却多了一份即将为人母的宁静和安详。

她轻轻地抚摸着自己的肚子,嘴角挂着一丝温柔的笑意。



我远远地看了她最后一眼,然后毅然决然地转身,头也不回地走向了火车站。

我知道,从这一刻起,我跟这个地方,跟这个女人,跟那段可笑的青春,所有的故事,都彻底结束了。

深圳,这座传说中遍地是黄金的城市,迎接我的,却是无尽的潮湿、闷热和拥挤。

我住在龙岗一个叫“握手楼”的城中村里,十几平米的单间,阴暗潮湿,终年不见阳光,推开窗户就能和对面楼的邻居握手。

为了生存,我进了一家做电子零件的小工厂,成了一名流水线上的操作工,每天穿着蓝色的工服,在刺鼻的塑胶味里,重复着同一个动作,一干就是十二个小时。

下班后,工友们都涌向大排档,用啤酒和烧烤来慰藉疲惫的身体。

我则把自己关在那间小小的出租屋里,对着从旧货市场淘来的一台二手电脑,一遍遍地画着那些已经刻在我脑子里的机械图纸。

那段时间,我成了自己的魔鬼教官,每天只允许自己睡四到五个小时,实在困得不行了,就用冷水狠狠泼在脸上,强迫自己保持清醒。

我在纺织厂练就的对机械的敏感和动手能力,成了我在这个陌生城市唯一的依仗。

我们厂里有一台从德国进口的二手精密冲压设备,是厂子的核心资产,但它脾气古怪,三天两头出故障。老板请了好几个师傅来看,都束手无策。

我盯上它了。

我利用晚上没人、保安打瞌睡的机会,偷偷溜进车间,把那台复杂的机器,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拆了下来。

我对着那些精密的齿轮和复杂的电路板,整整研究了一个星期。

最后,我不仅找到了故障的原因,还大胆地对它的传动结构进行了一项小小的改进,让冲压的精度和效率都提升了百分之十。

05

当着全厂技术员的面,我让那台“罢工”已久的机器重新发出了轰鸣。

老板知道后,把我从流水线上直接提拔成了技术主管,工资翻了三倍。

拿到第一笔“巨款”工资后,我没有像其他工友那样去潇洒,而是把所有的钱都投了进去,买设备,买资料,在出租屋里建了一个简陋的实验室,没日没夜地研究和改进。

我的野心,绝不仅仅是当一个给别人打工的技术主管。

2005年,我和两个在厂里认识、同样不甘平凡的工友,掏出了我们所有的积蓄,又找亲戚朋友东拼西凑,凑了十万块钱,在关外一个偏僻的工业区,租了个铁皮搭建的厂房,成立了一家属于我们自己的小作坊。

我们没有能力生产成品,就专门给那些大厂做他们看不上、但对精度要求极高的精密零件。

为了拿到第一笔订单,我背着沉重的样品盒,一家一家地拜访那些大厂的采购经理。

被拒绝,被嘲笑,被保安赶出来,都是家常便饭。

我记得有一次,一个采购经理拿起我的样品,轻蔑地看了一眼,然后直接扔在了地上,说:“就你们这种小作坊,也配跟我们谈质量?”

我默默地把地上的零件一个个捡起来,擦干净,然后对他鞠了一躬,说:“谢谢您,我们下次会做得更好。”

最艰难的时候,我们三个合伙人,一整天就分吃一碗泡面,晚上为了省钱,就直接睡在冰冷的机器旁边的地板上,听着蚊子的嗡嗡声,幻想着未来的蓝图。

但我们都憋着一股劲。客户要求精度零点零一毫米,我们就做到零点零零五。客户要求一万个产品里不能有一个次品,我们就做到十万个里面也没有。

口碑,就是这么在绝望中,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啃出来的。

2008年,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珠三角无数曾经风光无限的工厂,在一夜之间倒闭,哀鸿遍野。

这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很多活下来的大厂,为了压缩成本,不得不放弃原来那些价格高昂的国外或台湾供应商,开始把订单分给像我们这样质量过硬、但价格实在的本土小作坊。

靠着前几年积累下的良好口碑,订单像雪片一样飞向我们这个不起眼的铁皮房。

那一年,当别人都在关门裁员的时候,我们的小作坊,鸟枪换炮,搬进了真正的标准化厂房,买进了全新的生产线。

从那以后,我的事业走上了快车道。



这些年,我几乎没有回过那个生我养我的小城。

不是不想,是不敢。

我害怕一踏上那片熟悉的土地,那些被我强行压在心底的记忆就会重新翻涌上来。

我害怕看到苏婉,害怕看到她那张脸,会让我觉得,我这么多年的拼命和奋斗,都像是一场幼稚而不堪的报复。

我只能拼命地往前跑,用更快的速度,更大的成功,来把那些不堪的过往,远远地、彻底地甩在身后。

时间走得悄无声息,一晃,又是好几年过去。

到了2015年,我的公司已经从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为华南地区精密制造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出于对未来产业布局和高端人才引进的战略考量,我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将集团总部,从深圳迁回我们省的省会城市。

新的总部大楼,坐落在省会最繁华的CBD核心区,离我的老家,只有短短两个小时的车程。

公司也正式更名为“浩宇制造集团”,我成了别人口中那个高高在上的“林董”。

我从集体宿舍那张吱呀作响的下铺,一路走到了城市地标写字楼的顶层办公室,窗外是整座城市的璀璨灯火。

人到了某个位置,过去的人和事,总会像闻到腥味的猫一样,自己找上门来。

一些当年红星纺织厂的老同事、老工友,通过各种弯弯绕绕的渠道,联系上了我。

06

一次老乡聚会上,当年车间里的一个老大哥,喝高了之后,拉着我的手,大着舌头说起了厂里的旧闻。

从他的口中,我零零碎碎地拼凑出了苏婉这些年的生活轨迹。

我们那个曾经辉煌的纺织厂,在国企改制的浪潮中几经挣扎,最终还是在2003年,宣布彻底破产。

张卫国拿着一笔不菲的补偿款,心高气傲地出去下海做生意,结果被人骗得血本无归。

巨大的打击让他一蹶不振,后来不知怎么的,就染上了赌博的恶习。他开始只是小赌,后来越陷越深,把家底都输光了,还欠了一屁股的高利贷。

他不再是当年那个在厂里呼风唤雨、意气风发的车间主任,变得暴躁、颓废、酗酒,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回家跟苏婉大吵大闹,甚至动手。

苏婉为了拉扯渐渐长大的女儿,也为了替丈夫还那些还不清的赌债,只能出去打零工。

她去饭店的后厨洗过盘子,洗得一双手在冬天全是冻疮;她去服装店站过柜台,一站就是一天,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最近几年,总算在一家新开的超市里,找了份当收银员的稳定工作。

他们那套当年让无数人羡慕的两室一厅,也早就为了抵债而卖掉了。一家三口,搬进了老城区一栋快要拆迁的破旧筒子楼里,和无数外来务工人员挤在一起。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他们的女儿,很争气,也很懂事,学习成绩在学校一直名列前茅,是苏婉这些年唯一的精神支柱。

听着老大哥的讲述,我端着酒杯,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什么滋味都有。

我没有感觉到一丝一毫幸灾乐祸的快感,也没有那种“大仇得报”的胜利喜悦。

我只是觉得,命运真是一个最拙劣的编剧,它用最残酷的现实,跟所有人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那个夜晚,我失眠了。我想过,要不要帮她一把。

可我该用什么身份?什么方式?

是以一个成功者的姿态,居高临下地去施舍她?还是以一个旧相识的名义,去揭开她早已不堪重负的生活里,最后那块遮羞布?

我怕我的出现,会像一块石头,砸碎她本已艰难但尚且平静的生活。

我更怕我的帮助,在她看来,会是一种最残忍的炫耀和羞辱。

所以,我只是听着,什么也没有做。

我以为,我们这辈子,大概就这样了。各自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一个在天,一个在地,永不相交。

直到今天,她用这样一种方式,决绝地,出现在我的楼下。

“林总,楼下……楼下有位女士,说一定要见您。”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