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航运网站TradeWinds报道,本周国际海事组织(IMO)秘书长阿伦西奥·多明格斯(Arsenio Dominguez)接受了一档播客节目的采访,回顾了本月国际海事组织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MEPC)会议中关于净零框架投票失败的事件。多明格斯在采访中表达了对此次未能通过该框架的遗憾,并强调了航运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仍需努力。
![]()
国际海事组织(IMO)秘书长阿伦西奥·多明格斯
2025年10月17日,国际海事组织(IMO)在第二次特别会议(MEPC-ES 2)上以57票赞成、49票反对、21票弃权决定:原定于今年通过的《净零框架》草案,将延后12个月完成最终采纳程序。这意味着全球航运业中期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包括“温室气体燃料标准”(GFS)与全球碳定价机制——的生效时间,将从2027年顺延至2028年。
尽管秘书长Arsenio Dominguez在闭幕致辞中仍称“对话的大门依旧敞开”,但10月的表决结果清晰表明:IMO内部围绕“谁减排、谁买单、谁受益”的老问题,并未因4月MEPC 83的“草案通过”而终结,反而在油价波动与地缘经济博弈中被进一步放大。
一、4月“过关”只是程序第一步
不少媒体将4月MEPC 83的投票描述为“历史性突破”,这一说法并不夸张:63票赞成、16票反对、25票弃权,确实让《净零框架》草案首次在委员会层面获得多数支持。但依据IMO规则,任何MARPOL附则VI修正案须经历“两步走”:
- 委员会通过草案(MEPC 83已完成);
- 在指定截止日期前,如没有不少于三分之一且代表不少于全球商船吨位50%的成员国正式反对,草案才被视为“正式采纳”,并进入6个月后生效的倒计时。
![]()
2025年4月《净零框架》草案首次在IMO委员会层面获得多数支持
2025年10月14-17日的MEPC-ES 2,正是为各国提供“最后窗口”来表态是否接受草案。结果,美国、沙特、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等国联合提交反对照会,中国、印度、新加坡、利比里亚虽未加入反对行列,但共同提议“再给一年谈判时间”。最终,会议以简单多数通过延期决定,IMO秘书处须在不晚于2026年10月召开MEPC 84前,提交经修订的“一体化案文”。
二、争议焦点:碳价、资金与发展空间
官方记录显示,分歧主要集中在三大议题:
- 起征价格与上调轨迹.草案原设定2028年起每吨二氧化碳当量最低价格65美元,2030年起每年自动上调,但美国、沙特坚持“价格应由市场形成”,主张把65美元改为“参考价”,允许各国根据国情减免。欧盟、太平洋岛国则要求设立100美元以上“地板价”,以确保绿色燃料具备商业竞争力。
- 收益归属与治理模式.按照秘书处测算,若按65美元/吨计,2030年全球航运碳价收入约300-400亿美元/年。发展中国家主张“至少一半”用于支持港口基础设施、船员再培训与适应项目;高雄心国家则倾向把资金池与“减排效果”直接挂钩,防止“转移支付”稀释减排激励。
- 对国内政策空间的约束.中国、印度担心全球统一碳价会与本国碳市场、能源安全目标冲突,提出保留“双轨”权利——即船舶在已实施等效或更严格碳价的主权海域内,可豁免全球缴费。欧盟则反对此类双轨制度,担心破坏公平竞争。
三、行业反应:担忧“碎片化”加速
延期消息一出,区域立法提速的信号更加明显。欧盟气候行动委员Wopke Hoekstra在表决次日重申,EU ETS航运部分“不会等待IMO”,2026年仍按既定路线实施100%清缴;中国上海、深圳、海南三地“绿色航运走廊”试点也宣布延长财政补贴至2027年;美国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CARB)则启动针对远洋船泊岸使用零碳燃料的强制比例咨询。
船东阵营态度分裂。全球最大船旗国利比里亚注册处表示“欢迎更多时间完善规则”,而马士基、地中海航运(MSC)等头部公司则公开呼吁“IMO不能再拖延”,否则“区域规则叠加将推高全球供应链成本”。国际航运公会(ICS)估算,若2028年前无法达成全球统一碳价,跨太平洋航线合规成本可能增加15-20%。
四、IMO秘书长表态:2026年是“最后机会”
IMO秘书长阿伦西奥·多明格斯在10月1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出三点时间表:
- 2025年12月会间工作组(ISWG-GHG 17)完成技术条款收口;
- 2026年4月MEPC 84通过修订案文;
- 2026年10月MEPC 85前完成法律审查,确保新规则赶在2028年生效。
“如果再次错过,我们将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IMO可能失去对航运脱碳节奏的主导权。”他透露,秘书处已邀请国际清算银行(BIS)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就“净零基金”治理方案提交可行性报告,目标是在MEPC 84前拿出“独立托管+成员国席位保障”的混合模式,以回应资金分配争议。
五、结语:灯塔仍在,但航程更长
MEPC-ES 2的结果提醒业界:IMO“协商一致”传统虽然保证了最弱小声音也能被听见,却也让“否决”成为最容易的选项。在全球能源格局动荡、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航运脱碳已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发展权和分配权的博弈。延期一年,给了各方更多调和空间,也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如果2026年仍无法弥合南北分歧,区域措施将率先落地,全球统一碳价或许永远只能停留在纸面。
![]()
对身处产业链任何一环的船东、船厂、燃料供应商、港口乃至消费者而言,唯一确定的是:航运的碳排放曲线必须在未来十年内掉头向下。至于这条曲线由IMO统一绘制,还是由多个区域版本拼接而成,答案将在明年春夏的伦敦总部见分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