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竞争拼不过中国,德国媒体又开始写小作文了:“我们错就错在把中国想得太好了。德国之所以会沦落到今天这步田地,完全就是自找的。”
“中方的芯片断供令德国汽车工业饱受其苦,但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德国汽车工业自己造成的。这是德国长期忽视中国战略意图的必然结果,也是我们对华政策彻底失败的真实写照。德国错就错在把中国想得太好了,直到现在才终于意识到,北京并不是我们的伙伴。”
![]()
德媒现在翻出2015年的“中国制造2025”说三道四,抱怨德国企业当年没看懂“战略信号”,这话听着就像生意赔了才想起算旧账的糊涂账。可他们忘了“中国制造2025”公布后的那几年,正是德国车企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的黄金日子。
2019年的数据摆得明明白白,宝马当年在中国卖了72.4万辆车,销量暴涨13.1%,中国市场占比超过三成,这增速比全球市场高了整整11个百分点。
奔驰更不用说,中国是它的最大单一市场,2019年销量增长6.2%,连续9年刷新纪录,SUV和A级车在中国卖得热火朝天。奥迪也没落下,全年在中国卖了69万辆,增幅是全球市场的两倍多。有德国专家算过账,德国汽车工业31%的销量、四成都来自中国客户,没有中国市场,这些企业的业绩根本没法想象。
![]()
那时候德媒怎么不喊“警惕中国战略”?大众CEO在财报发布会上夸中国市场“无可替代”,宝马忙着在中国建工厂生产X3,奔驰跟中国企业合作建充电网络,全都是奔着赚钱去的。
资本的天性就是追利润,德企当年用脚投票冲进中国市场,现在竞争不过了,倒说自己“被蒙蔽”,这哪是反思?分明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德媒吐槽中国“不是伙伴”,却绝口不提自家“工业4.0”的窘境。要知道,德国的“工业4.0”和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几乎同时推出,都是想搞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本质上是同赛道的竞争者。可如今中国企业在柏林车展上靠固态电池、智能驾驶技术抢尽风头,德国的“工业4.0”却快成了笑话。
![]()
2022年德国权威报告就说了,“工业4.0”几乎停滞不前,大部分中小企业根本没完成数字化转型。问题出在哪?首先是企业自己不愿动——精密机械、汽车这些优势行业靠老技术就能赚钱,换新设备要花钱还担风险,自然没动力转型,这跟工业革命时英国企业不愿淘汰旧机器一模一样。
其次是基础设施拖后腿,德国只有7%的家庭装了光纤,手机信号还有不少盲区,搞数字化相当于“小马拉大车”,基站都要新建5000个才能全覆盖。再加上企业怕网络安全风险,没完善的法规就不敢联网,转型自然卡壳。
![]()
反观中国,不仅把“中国制造2025”落到了实处,还培育出了宁德时代、比亚迪这样的巨头。德国自己战略执行拉胯,不去找内部原因,反而怪中国太认真搞发展,这逻辑简直说不通。把竞争当“背叛”,欧洲精英的认知偏差有多深?
德媒炒作“中国芯片断供”的说法,更暴露了认知上的糊涂。事实是,所谓“断供”根本不是中国主动为之,而是美国对华芯片战的连带伤害。
大众在中国推电动车离不开半导体,可美国搞技术封锁,中国自己的芯片产能还在爬坡,怎么可能“断供”重要合作伙伴?
更讽刺的是嘴上骂着“不是伙伴”,德国企业身体却很诚实。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调查显示,近七成德企计划加大对华投资,超过78%要重点投研发领域,大家都清楚中国是创新源泉。毕竟中国有完整的产业链、庞大的市场,还有电动化、智能化的技术优势,跟中国合作能降成本、快迭代,这是商业常识。
![]()
这种认知偏差的根源,在于部分欧洲精英总把商业竞争当成“地缘博弈”,把中国的发展视为“威胁”。他们习惯了过去的技术垄断,不愿接受中国企业从“追随者”变成“领导者”的事实。当年赚中国钱的时候讲“自由贸易”,现在中国变强了就说“被欺骗”,本质上是既想要利益又不愿平等竞争的霸权思维。
![]()
说到底,德国汽车业的困境是自己选的:赚快钱时放弃了转型,能源危机又碰上美国挖墙脚,四成德企都计划去美国投资。这些问题堆到一起,却要编个“对中国想太好”的理由甩锅,实在算不得体面。
商业世界里,从来都是适者生存,与其写“小作文”抱怨,不如学学怎么把自家的“工业4.0”盘活,怎么跟中国企业好好合作——毕竟连德国工业协会都承认,德中合作的生态体系“高效卓越”呢。
德国制造业:抵御“去工业化”风险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