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德军在莫斯科成片冻死,为什么不砍树烧木取暖?苏联人做法很绝

0
分享至

1941年深冬,苏联莫斯科郊外,一片冰雪封天中,德军的步伐仿佛终于被冻结了。

倒在雪地里的,不是装备损坏的坦克,也不是弹尽粮绝的战壕,而是一具具身披风衣、脸色发青的德军士兵尸体。

一支曾让整个欧洲颤抖的机械化军团,如今只能蜷缩在白雪之间,静静等待死亡的降临。

让人困惑的是,德军为什么不烧树木取暖,难道德军真的无能为力?



离莫斯科仅一步之遥

1941年6月,纳粹德国在欧洲大陆掀起的战火一路燎原,如今终于烧到了苏联的家门口,代号“巴巴罗萨”的军事行动,是希特勒最为狂热的野心体现。

这项庞大的计划,在一张地图上呈现出一条横穿欧亚的长矛,直指莫斯科的心脏。

德军调动了三百余万人,十九个装甲师,两个航空集团军,超过三千辆坦克与七千架飞机,声势之浩大,几乎压倒一切。



行动伊始,德军以闪电般的速度撕裂苏联西部防线,像铁锹掀起冻土般,将苏军阵地摧毁殆尽。

第一击就几乎瘫痪了苏联空军——光在第一天,西部特别军区就损失了八百多架飞机,大量机场、仓库与通信设施也在德军精准的轰炸中灰飞烟灭。

红军的调动陷入混乱,防线接连失守。

战争节奏完全掌握在德国人手中,无论是斯摩棱斯克、明斯克,还是基辅,几乎都被一波波德军机械化部队碾压过去。



巨大的包围圈逐一合拢,红军数十万计的士兵不是被歼灭,便是举手投降。

在那段时间里,德军的前线公报频繁传回柏林,一座座苏联城市的陷落变成了希特勒演讲里的胜利勋章。

宣传部门甚至提前制作了庆功仪式的草案,德国高层内部的气氛,既狂热又自信。

他们断定,只要再往前推进几百公里,就能实现苏联的“军事崩溃”。

他们一度相信,只要拿下莫斯科,苏联就会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迅速土崩瓦解。



无论是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还是霍特的第3装甲集团军,他们都是战场上的利刃,在东线迅猛切割着苏联的防御网。

最靠近莫斯科的德军部队,甚至在最前沿距离红场仅有25公里,他们能望见城外被冰雪覆盖的钟楼,也能听见远方传来的莫斯科广播。

前方将领不断催促后方补给冬季衣物,以防接下来的气温骤降。

但军需部门却不以为意。

他们坚信,莫斯科将在深冬来临前沦陷,而一旦占领首都,德军就能依靠当地资源御寒。



相比起棉衣,他们更看重子弹与汽油——他们要用武器快速结束战争,而不是在雪地里拖成持久战。

在这场攻势中,苏联表面上几乎难以抵抗。

斯大林曾一度被打得焦头烂额,政府高层甚至讨论过是否要转移首都,但转机,也正是从这里开始。

苏军虽然溃退,却没有崩溃,他们用鲜血和钢铁不断筑起新的战线。



斯大林下令死守莫斯科,不惜代价。他将西伯利亚的精锐调往西线,在城市周围布下多层防线。

人民群众也参与进来,学生、妇女、老者一同挖战壕、建掩体、设防御点,几乎整个莫斯科都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堡垒。

甚至,在红场上还举行了一场特别的阅兵式,阅兵部队直接开赴前线作战,以此来激励士气。

德军在逼近的道路上遭遇到越来越顽强的抵抗。

装甲部队原本计划三天突进的路线,现在需要十天才能完成。



炮火一响,士兵要穿越的就不仅仅是冰冷的平原,还有成千上万苏联士兵拼死抵抗的枪口。

但即便如此,德国人仍相信胜利已触手可及。

他们从未想到,这场原本为期六周的速战速决,会因为几场雨雪、几道工事,变成吞噬他们整个东线军团的陷阱。

他们低估了苏联的决心,也忽视了这片土地的凶猛。

寒风

1941年10月,德军士兵踩在泥泞之中,铲车的履带已经不再锋利,装甲车频繁陷入泥地,原本顺畅的推进路线,变得步履维艰。



突如其来的秋雨让道路化为泥潭,运输线瘫痪,补给难以送达。

战马在泥地中摔倒,卡车原地打转,士兵赤着手将沉重的装备推上坡道。

对这支机械化程度极高的军队来说,天气第一次成为敌人。

但真正的噩梦,还在后头。

十一月初,寒潮来得比以往更早一些。没有过渡,没有预警,苏联的大地在几天之间,从潮湿的泥地骤变为坚硬如铁的冰层。



清晨一觉醒来,士兵们的睫毛结满冰霜,靴子被冻在地面上,铁器一碰便粘皮带肉。

气温迅速降至零下30度,甚至在一些战区记录到了零下40度。

德军的制服,是为中欧作战环境设计的单薄军装,根本无法抵御这片大陆上的极寒。

军需部门一度认为,这场战争不必耗到深冬。

德军只需再推进一周,莫斯科便会落入掌中,到时,苏联的粮仓、仓库和冬装自然也会成为战利品。

谁还需要从柏林带来笨重的棉衣?



但现实狠狠打了他们的脸。

莫斯科未破,前线的德军却已冻得瑟瑟发抖,他们将夏季的制服用毛毯缠成团,裤子外套裤子,外套外又穿斗篷,仍抵不住刺骨寒风。

夜晚来临时,营地里能听到士兵牙齿打颤的声音,睡梦中因寒冷而哆嗦的身体抽动,如同癫痫。

次日清晨,有人就这样再也没有醒来。

脸上覆着霜,身体僵硬,仿佛只是在雪地上沉沉地睡去。



许多士兵因为冻伤不得不退下战场,尤其是手指与脚趾,被霜冻后迅速坏死,黑色的皮肤脱落,最后只能截肢。

士兵们开始用尽一切办法取暖,裹上缴获的苏联毯子,甚至剥下战死士兵的衣物,但这只是杯水车薪。

缺乏热量的食物让他们体温更低,饥饿与寒冷交织成一场噩梦。

而更糟的是,坦克和卡车的发动机频频熄火,汽油在油管里结成冰渣。



润滑油粘稠如胶,车辆即使勉强发动,也只能缓慢挪动,枪械上的金属因低温收缩,有的扳机甚至冻结。

后勤列车被冰雪阻断,补给断裂,弹药与粮食都在减少。

不是不烧,而是无柴

在很多人想象中,德军在莫斯科郊外被冻死,是因为“猝不及防”的天寒地冻。

但当他们仔细想想,总会生出另一个疑问:既然苏联森林遍地,为何不砍树生火取暖?



事实是,德军当然想烧——可当他们真正踏进那片冰天雪地时,却惊讶地发现,他们根本无柴可烧。

不是德军不懂生存之道,而是苏联人早已将“生存”这件事,从德军的选项中剔除。

早在1941年夏季,当德军以不可阻挡之势突破苏联西部,节节逼近莫斯科时,斯大林就已明白,正面硬刚很可能招致沉重代价。

他不指望每一寸土地都寸土必争,而是决定用更沉狠的方式拖死敌人。

这种方式,便是——坚壁清野。



“哪里有德军要来,我们就让那地方变成废墟。”这是苏联防御战中不止一次出现的命令。在斯大林的授意下,一项有组织、有计划、无底线的战略行动被悄然启动。

当德军尚在西线作战时,苏联人已经开始对莫斯科以西的大片地区进行“清洗”——不是清洗敌人,而是清洗“可以被敌人利用的一切”。

城镇的工厂拆了,机器设备装上列车,沿着铁路迁往乌拉尔山以东;农庄的仓库被点火焚烧,或是提前清空;牲畜被赶走,连鸡鸭都不放过;

地窖里的土豆、粮食、罐头食品,要么被运走,要么被浇上汽油,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



更惊人的是对树木的处理,沿德军推进方向的森林区域,苏联军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林地掏空”工程。

能伐的树都被砍光运走,剩下的不是砍倒就是用炸药破坏,甚至有的林区被泼洒机油点燃焚毁。

房屋也未能幸免,原本整齐的村落,被苏军亲手拆除,石头、木料、屋梁、门板……一切可以挡风遮雪的结构都被分解后运走或就地毁掉。



没有屋顶的村庄,没有炉灶的村舍,没有烟囱的民居——德军来了,也只是空手接管一片焦土。

很多德军士兵直到走进这些村子,才明白“清野”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他们满眼望去,原本该是炊烟袅袅的冬日人家,如今却像刚经历过末日。

屋顶垮塌,墙壁残破,井口被石块填平,水源被污物封堵,连地上都找不到一根完整的木柴。

有些士兵冒险去林中寻找枯枝,却惊讶地发现,整个林带都是人为破坏过的——树干横七竖八倒在地上,但不是被自然风雪压倒,而是带着断裂焦黑痕迹的“爆破伐木”。



更糟糕的是,他们一旦试图点火升烟,立刻就会引来苏联炮火。

苏联红军炮兵早已熟悉德军的作战规律。

寒冷中,只要有火光,必定是敌人试图取暖;而只要点火,便会暴露位置。

于是,炮火无情地落下,掐灭一堆堆希望之火,也让德军士兵对生火这件事彻底绝望。

这种心理打击是沉重的,前线士兵在风雪中冻得瑟瑟发抖,却无法冒险生火取暖,只能靠身体靠拢、轮流挤靠作短暂取暖。



睡觉时不敢脱鞋,因为脱了,天亮时可能再也穿不上,许多士兵甚至将步枪夹在腋下,只为用体温阻止枪栓冻结。

也有人试图拆毁战损房屋或马车,用其中的木板作为燃料。

然而这点资源微不足道,很快便消耗殆尽

更有甚者,为了取暖,开始烧尸体皮靴、弹药箱、油布,甚至是战友的遗物——在那样的严寒下,尊严与哀悼早已让位于求生的本能。



从森林到井口,从墙角到屋顶,从柴火到清水,能被敌人利用的,每一寸空间都被剥离干净。那不是自然灾害的无情,而是人类设计的“绝地求生”模式。

于是,反攻号角在1941年12月吹响,当苏联红军从莫斯科城下发起反扑时,德军已经筋疲力尽,完全失去了还击能力。

苏联步兵踩着雪地一步步前进,坦克披着寒霜呼啸而来,德军残兵败将望着这些“从寒冰中走来的幽灵”,再无力迎战,只能仓皇撤退。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巴基斯坦突然发出战争通牒,准备彻底消灭塔利班政权

巴基斯坦突然发出战争通牒,准备彻底消灭塔利班政权

谛听骨语本尊
2025-10-31 15:16:12
浙江1米75男生只有110斤,反复腹痛一年被误会“装病”,医生凭一个细节揪出罕见病!

浙江1米75男生只有110斤,反复腹痛一年被误会“装病”,医生凭一个细节揪出罕见病!

FM93浙江交通之声
2025-11-02 06:05:42
埃尔多安当面质问默茨:德国难道看不到以色列在加沙实施种族灭绝行为?

埃尔多安当面质问默茨:德国难道看不到以色列在加沙实施种族灭绝行为?

环球网资讯
2025-10-31 09:09:42
“你问别人,我在上分”教授遭全场玩手机,5小时高铁换不来尊重

“你问别人,我在上分”教授遭全场玩手机,5小时高铁换不来尊重

小羽叨叨叨
2025-10-29 10:37:13
杭州、温州被纳入国家试点先行地区

杭州、温州被纳入国家试点先行地区

FM93浙江交通之声
2025-11-02 07:57:02
普里查德:我们被火箭打爆了,我不知道这比赛有什么值得总结

普里查德:我们被火箭打爆了,我不知道这比赛有什么值得总结

雷速体育
2025-11-02 11:45:28
日本32岁女子涉嫌杀害21岁尼泊尔籍男友:作案后谎称男子自杀

日本32岁女子涉嫌杀害21岁尼泊尔籍男友:作案后谎称男子自杀

新京报
2025-11-01 12:20:14
苏超演绝了!南通重蹈世界杯强豪覆辙,泰州复制北京奥运一奇迹

苏超演绝了!南通重蹈世界杯强豪覆辙,泰州复制北京奥运一奇迹

全眼看体育
2025-11-02 08:33:35
董卿的现状,老父亲后悔自责:她嫁密春雷,是我没拦住

董卿的现状,老父亲后悔自责:她嫁密春雷,是我没拦住

君好伴读
2025-09-22 12:49:18
从“海燕”到“波塞冬”,俄密集官宣捷报有何考量?

从“海燕”到“波塞冬”,俄密集官宣捷报有何考量?

政知新媒体
2025-10-31 23:00:26
张馨予脱掉25斤裙子,胯好假,第一次见垫成这样的

张馨予脱掉25斤裙子,胯好假,第一次见垫成这样的

可乐谈情感
2025-11-01 08:49:47
倪妮方发声明回应王家卫录音内容,否认有“后台”“靠山”:已委托律师取证并追责;相关录音涉多位明星

倪妮方发声明回应王家卫录音内容,否认有“后台”“靠山”:已委托律师取证并追责;相关录音涉多位明星

大风新闻
2025-11-01 13:45:07
我是县财政局长,初恋调任县委书记,她将我调到落后的镇任镇书记

我是县财政局长,初恋调任县委书记,她将我调到落后的镇任镇书记

秋风专栏
2025-10-07 11:12:43
荷兰又变天了!荷兰大选的初步结果揭晓:极右翼惨败,极左翼大胜

荷兰又变天了!荷兰大选的初步结果揭晓:极右翼惨败,极左翼大胜

男女那点事儿儿
2025-11-02 07:55:28
回来了,都回来了

回来了,都回来了

靴室笑谈社
2025-11-02 10:21:39
别再可怜李咏了!离世7年后医生揭秘离世真相,难怪选择葬身美国

别再可怜李咏了!离世7年后医生揭秘离世真相,难怪选择葬身美国

东方不败然多多
2025-10-28 09:12:19
刘强东带章泽天见客户,章泽天穿四万香奈儿外套,刘强东满脸宠溺

刘强东带章泽天见客户,章泽天穿四万香奈儿外套,刘强东满脸宠溺

李博世财经
2025-11-02 11:23:14
43岁李娜现状:退役多年成富婆,儿女双全,越来越美丽了

43岁李娜现状:退役多年成富婆,儿女双全,越来越美丽了

大西体育
2025-11-02 11:28:03
统一台湾后,相较于洪秀柱马英九,此人更适合担任台湾省省长?

统一台湾后,相较于洪秀柱马英九,此人更适合担任台湾省省长?

通文知史
2025-10-15 21:00:03
12月1日起,中国正式升级对荷兰的稀土管控!

12月1日起,中国正式升级对荷兰的稀土管控!

凌风的世界观
2025-11-01 16:41:52
2025-11-02 12:39:00
丞丞故事汇
丞丞故事汇
不知道说些说明
56文章数 1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万斯一句话让印度裔美国人炸锅 遭铺天盖地批评后回应

头条要闻

万斯一句话让印度裔美国人炸锅 遭铺天盖地批评后回应

体育要闻

李大林获2025北马国内男子组冠军

娱乐要闻

离世的他曾是刘德华张学友御用班底

财经要闻

段永平捐了1500万元茅台股票!本人回应

科技要闻

10月零跑突破7万辆,小鹏、蔚来超4万辆

汽车要闻

神龙汽车推出“发动机终身质保”政策

态度原创

旅游
本地
艺术
亲子
手机

旅游要闻

沪杭文旅再携手!佘山度假区带着“上海之根”的诗意来到杭州西湖畔

本地新闻

全网围观,到底多少人被这个野人大学生笑疯了

艺术要闻

隈研吾翻车?设计了武汉酒店,网友:像一栋“凉席大厦”

亲子要闻

孕期低糖控糖指南:科学饮食守护母婴健康的甜蜜平衡

手机要闻

销量同比增长100%,iQOO Neo11热卖背后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