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一个刚毕业的小朋友喝咖啡,他攥着刚打印的 “职业规划表”,一脸不屑地说:“我才不要做那些重复的破事,太浪费天赋了!我要找能靠灵感吃饭的工作,比如做创意、搞策划,每天都有新想法才叫牛逼。”
我盯着他表格上 “3 个月精通 PS、6 个月成为文案大神” 的目标,差点把 latte 喷出来,这不就是李笑来常吐槽的 “精致的懒惰” 吗?你以为的天赋爆发,可能只是别人在你刷短视频的时候,默默重复了几百次的结果;你追求的 “灵光一现”,本质上是巨量重复堆出来的 “必然惊喜”。
今天咱们就扒一扒李笑来这个 “反常识达人” 的核心智慧:成事从来不是靠天赋开挂,也不是靠运气砸脸,而是靠 “笨到极致” 的巨量重复,别不信,这玩意儿不仅能出奇迹,还能把你认知里的 “常识” 按在地上摩擦。
![]()
颠覆认知 1:重复不是 “低效笨办法”,而是 “认知挖掘机”
你是不是从小就被灌输 “聪明的人都找捷径”?比如背单词要找 “词根词缀记忆法”,学画画要先练 “速成线条”,连做饭都想跟着 “3 分钟搞定一道菜” 的教程走。
好像一提 “重复”,就等于承认自己笨、没技巧、不会变通。
但李笑来偏要跟这个 “常识” 对着干。
他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写过自己背单词的经历:别人都在找 “一天背 200 个单词的秘诀”,他却抱着一本《托福词汇 21 天突破》,每天只背 50 个,但关键是,他不是背完就扔,而是第二天先复习前一天的,第三天复习前两天的,一周后再整体过一遍,一个月后还要回头 “翻旧账”。
你猜结果怎么样?别人背完 21 天就忘得差不多了,他却把这些单词嚼碎了咽进脑子里,后来考托福的时候,看到阅读里的生词,就像看到老熟人一样亲切。
他说:“所谓的‘高效记忆’,本质上是‘精准重复’,不是你背了多少遍,而是每一遍重复都在挖深认知的坑,让知识再也掉不下去。”
更反常识的是,重复不仅不 “笨”,还能帮你发现别人看不到的 “隐藏信息”。
就像你第一次看电影,光顾着看剧情;第二次看,能注意到演员的微表情;第三次看,可能才发现背景音乐里藏着的伏笔。
重复做一件事也是如此:第一次做,你只知道 “怎么做”;第十次做,你开始想 “为什么这么做”;第一百次做,你可能突然顿悟 “还能这么改”。
我有个做设计的朋友,以前总觉得 “重复改稿是折磨”,直到他听了李笑来的课,试着把同一个海报方案改了 30 遍。
改到第 15 遍的时候,他发现之前忽略的色彩搭配问题;改到第 25 遍的时候,突然想到可以用另一种字体提升阅读体验;最后定稿的版本,居然被客户当成 “年度最佳设计”。
他后来跟我说:“以前觉得重复是在浪费时间,现在才明白,重复是在给认知‘磨镜片’,磨得越久,看得越清楚。”
那些嘲笑 “重复是笨办法” 的人,其实是没搞懂:真正的聪明,不是找捷径绕开困难,而是用重复把困难拆成一个个能解决的小问题。就像你想搬一块大石头,直接扛肯定扛不动,但如果你每天都去敲它几下(重复动作),总有一天能把它敲碎,这不是笨,是 “以慢为快” 的智慧。
![]()
颠覆认知 2:“大力出奇迹” 的 “大力”,不是 “瞎使劲”,而是 “精准重复的密度”
一提到 “大力出奇迹”,你是不是会想到 “死磕到底”“熬时间”“硬扛”?比如有人学编程,每天熬到凌晨两点敲代码,结果三个月后还是不会写项目;有人练演讲,每天对着镜子说一小时,结果上台还是紧张到忘词。
然后他们就抱怨:“我都这么‘大力’了,怎么还没奇迹?”
李笑来会告诉你:你那不是 “大力”,是 “无效用力”, 就像你拿着水龙头乱喷,看似浇了很多水,其实没几滴浇到花根上。
真正的 “大力”,是 “在关键节点上堆重复密度”,是 “每一次重复都比上一次多进步 1%”。
他自己做比特币投资的时候,就特别擅长这种 “精准重复”。
别人都在跟风买涨跌,他却每天花 2 小时研究区块链技术文档,每周写一篇投资复盘,每月整理一次市场数据。这些动作他重复了整整两年。
直到有一次,市场突然暴跌,别人都在恐慌抛售,他却因为重复分析过几百次类似的行情,一眼看出这是 “短期回调”,反而加仓买入,最后赚了一大笔。
他后来总结:“所谓的‘投资眼光’,不是天生的,是重复分析、重复复盘堆出来的。
就像医生看病,看的病人多了(重复诊断),遇到相似的症状,自然能快速判断病因,这不是‘天赋’,是‘重复密度’够了。”
还有个更接地气的例子:我邻居家的阿姨,以前是工厂的流水线工人,后来想转行做月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