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英国首相斯塔默的一番表态,让拖延7年的中国驻英使馆新馆舍争议再度升级。
这件事还得从2018年说起,当时中国在伦敦市中心买下一处地块,计划兴建新使馆,流程一开始看似顺利。
然而到了流程审批阶段的时候,英方开始层层设卡,从地方到中央,每一道流程都批不下来,
既不说拒绝,但也不同意。
时间一拖就是七年,至今工地荒废,项目停摆。
到了如今,中方彻底失去耐心,直接亮明警告。
然而,首国首相一句“不受压力”,却将审批时间直接推到了12月。
![]()
从“同意”到“无限拖延”的反转
咱们先把这事的来龙去脉理清楚。
2018年,中方花了约3.27亿美元,通过正规程序买下伦敦皇家造币厂旧址,计划建个新的驻英使馆。
当时英国政府没意见,连时任外交大臣约翰逊都发函支持,怎么看都是顺理成章的事。
可谁能想到,这一拖就是7年,项目至今连个动工的影子都没有。
中间的波折一波接一波。
2022年,地块所属的塔哈姆雷特区议会先跳出来反对,理由是“安全隐忧”“邻居不同意”,可连中方的设计方案合不合规都没提。
英媒后来披露,当时有匿名信炒作“威胁社区稳定”,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根本不是规划问题,而是政治考量。
等中方想上诉,英方又把项目“收归中央”,2023年初交给住房与城乡事务部审批,可从那之后,流程就像被按下了暂停键。
中方也没闲着,2024年按英方新要求补交了基础设施、电力供应等材料,反复强调“全符合英方法律”。
可英方要么说“还在评估”,要么就找新借口。
![]()
2025年,住房大臣突然说“中方图纸有删节”,要“未打码版”——可翻遍英国法律,也没规定外方必须交无删改图纸。
更离谱的是,这七年里英方至少五次给过审批时间表,从2024年的“年内解决”到2025年的“10月21日前答复”,最后又推到12月10日,每次都不算数,拖延成了明摆着的“战术”。
斯塔默的态度更是耐人寻味。
2025年10月,他在议会里硬气地说“不会因中方施压批准项目”,就算再拖7年也不怕。
可转头就把话题扯到中俄能源上,要求中方“停止买俄油”,还说这是“作为乌克兰盟友该做的”。
这就奇怪了,建使馆是外交义务,买俄油是合法商业行为,两者八竿子打不着,怎么就被硬绑在一起了?
国内、美国、利益的连环扣
斯塔默政府为啥非要在这事上“硬到底”?
说到底,是被几重压力逼得没了退路。首先是国内的政治账。
2023年英方搞了个“涉华间谍案”,抓了两个英国人说他们“为中国做事”,当时保守党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喊着“对华要警惕”。
结果2025年9月,检方因为没证据只能撤诉,保守党立马抓住这事攻击斯塔默,说他“对华太软”,连“怕影响贸易不敢追责”的帽子都扣了下来。
![]()
要知道,斯塔默的工党政府本就面临经济压力,2025年3月的春季预算案把经济增长预期从2%砍到1%,民众对政府不满情绪正浓。
为了稳住选票,他只能在对华议题上装强硬,拿中使馆项目当“刷存在感”的工具——不批项目不用担大风险,还能向保守党证明“自己不软”,简直是“低成本政治作秀”。
可光有国内压力还不够,背后还有美国的影子。
英国是“五眼联盟”核心成员,这些年美国一直在靠这个联盟围堵中国,FBI在全球设了几十个执法办公室,亚太地区占了40%。
2025年6月,白宫安全顾问就私下跟英国说,要“从严审批中使馆项目”,还放话“批准了会影响美英贸易信任”。
更直接的是特朗普,他亲自给斯塔默打电话,把中使馆项目和英美贸易谈判绑在一起,暗示不配合就加征英国钢铁关税。
2025年10月,斯塔默自己也承认,跟特朗普通过电话,专门聊“怎么向中方施压”。
英国经济现在很依赖北美市场,工党政府还指望靠美英贸易缓解失业,哪敢得罪美国?
可他们又怕把中方彻底惹毛,毕竟中英还有不少合作,只能用“硬话+拖延”的套路,既给美国交差,又不至于让中英关系彻底破裂。
![]()
有意思的是,其他国家可没这么“激进”。
新西兰去年就明确说,FBI在当地设办公室“不针对中国”;欧盟10月通过第19轮对俄制裁,虽然涉及天然气,却没要求第三方停购俄油;
德国更直接,2025年前8个月,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了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对比之下,英国这“出头鸟”当得,连盟友都未必看得上。
中方不再忍耐
面对英国的一再拖延,中方的态度也从最初的“敦促”变成了“强硬回应”。
2025年10月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中方首次公开点名英国,说他们“合同精神缺失、严重失信”,还明确警告“再拖就要承担后果”——这是第一次把项目从“外交事务”定性为“信义问题”,信号很明确:耐心已经耗尽。
之后中方的回应更具体,直接把“批项目”和“撤制裁”绑在了一起。
10月15日英国制裁11家中企后,中国商务部立马反驳,说英方制裁“没国际法依据,也没联合国授权”,就是单边霸权。
驻英使馆发言人更直接,除了催英方批项目,还要求“撤销对中企的无理制裁”,不解决制裁问题,项目争议就没完。
中方这么硬气,也是因为占理。
![]()
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驻在国有义务支持外交馆舍建设,这不是“人情”,是必须做的义务。
而且中英早就说好了,双方都要在对方首都建新馆舍,相互支持是基本逻辑。
现在英国卡中方的项目,中方也明确说了,“要是继续阻挠,英国在华的馆舍项目也别想顺利推进”——对等反制的态度摆得明明白白。
更重要的是,中国不是以前能随便拿捏的了。
中英贸易前四个月就涨了4.5%,达2233.58亿元,金融、科技领域合作也很深。
英国财长里夫斯之前还专门访华,想拉中国投资救经济。
现在英国一边要合作,一边又制裁中企、卡项目,简直是“又想占便宜又想装硬气”。
中方当然不会惯着,明确表示会“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真要是逼急了,对等反制的手段有的是。
英国商界其实已经慌了。
不少企业负责人公开说,中使馆项目拖这么久,已经影响了中英合作氛围,尤其是金融、科技领域的项目,因为担心政策风险,不少合作都停了。
他们也看得明白,英国经济离不开中国市场,真把中方惹毛了,受损的还是英国自己。
![]()
可这些声音在政治操弄面前,根本没多少分量。
英国的“两难困境”才刚刚开始
现在的英国,其实陷入了“两难困境”:不批项目,中方会反制,中英合作受影响;批了项目,美国不高兴,国内保守党又会攻击。
斯塔默政府看似硬气,实则心里虚得很——他们根本不敢跟中国彻底脱钩,毕竟利益摆在那儿。
就说经济吧,中英贸易增长势头不错,金融、科技领域的合作更是英国的“软肋”。
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不少业务都需要中国市场支撑;科技领域的研发合作,少了中国企业参与,很多项目根本推进不了。
之前财长里夫斯访华,就是想拉中国投资,现在把项目拖成这样,不少英国企业都在抱怨“政府只顾政治,不管企业死活”。
更严重的是外交信誉的流失。
![]()
英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本该带头遵守国际法,可现在把外交项目政治化,出尔反尔搞拖延,其他国家看在眼里,以后跟英国合作都会多留个心眼——今天能卡中国的项目,明天会不会卡其他国家的?
这种“失信”带来的损失,可比一个使馆项目大多了。
结语
其实破局的办法很简单:英国只要遵守国际法,按正常程序批项目,撤销对中企的无理制裁,一切就能回到正轨。
可斯塔默政府现在被国内政治和美国压力绑住了手脚,能不能做出正确选择,还是个未知数。
这场拖延7年的僵局,本质上是英国外交迷失的缩影——曾经的“日不落帝国”,现在成了美国的“小跟班”,为了讨好美国,连自己的利益都不顾。
可他们忘了,在全球化时代,没有谁能靠“对抗”过日子。
要是继续这么耗下去,最后吃亏的,恐怕还是英国自己。
参考信息:
涉及中国使馆新馆舍项目,英首相放话:不会被吓倒——观察者网 2025-10-28
喜欢本期节目,请您点击“关注”,不错过下期分享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