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风,将黄山点染成金,也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以坚实的脚步奔向和美乡村的动人图景。
步入乡村全面振兴的新阶段,如何真正实现“先富带后富、区域共同富”?近年来,黄山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主抓部门的黄山市农业农村局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经调研完善,牵头制定并印发《探索“六联”共建推进和美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指导意见》,以区域性联合党委为载体,推动“布局联片、规划联编、多村联动、产业联培、要素联保、党建联建”,积极探索和美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新路径,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黄山样板。
规划联编:
片区规划“一盘棋”
登临齐云山巅,俯瞰曾被乾隆御笔钦点“江南第一名山”的壮阔画卷;漫步齐云小镇,沉浸于“徽州逍遥集”的古韵新风;深入山脚村落,在美宿、咖啡馆与艺术中心间感受悠然时光……
齐云山区域风光旖旎,村庄皆依山傍水,生态资源得天独厚。聚焦全域旅游发展定位和高质量发展要求,齐云山镇以镇景村一体化发展为路径,将村落与景区有机串联,坚持统一规划管理、产业互融共补、设施共享共建,着力构建齐云山大景区。“确定发展路径后,我们实行一体化的规划、建设与管理。”齐云山镇党委副书记余勇介绍说:“在山上,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旅游;在山下,通过打造节点、微景观提升等,不断推出新业态,营造新场景。”
这种立足本地特色、强化区域协同的发展思路,正是全市推动片区化组团式发展的生动实践。《意见》明确,各区县要谋好片区布局、选好片区节点、抓好片区统筹,考虑资源分布、功能分区、产业规划、发展条件等因素,一体编制片区化组团式发展规划和项目实施方案,形成以强带弱、资源互补、人口聚集的发展格局,着力将试点片区打造成城乡融合样板区。
规划的生命力在于落地生根。在具体实践中,全市12个片区立足禀赋,擘画蓝图:如黟县西递片区,制定“一核三片区”总体规划,分村科学布局康养旅居、亲子研学、徽州婚俗等业态,推动村级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祁门县安凌片区成立粮食产业联盟,引导各村精准参与育秧、机插、机收、烘干、包装、销售等环节的产业链分工;屯溪区鬲山率水片区有效衔接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试点村村庄规划,编制《鬲山·率水生态康养旅游度假产业示范区建设战略规划》,重点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项目总投资5亿元……一张张精准落地的规划图,正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实景图。
产业联培:
集群效应“破孤岛”
2017年,西递镇源川村从外地引种500株青梅试水,得天独厚的环境让这“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到2023年,全镇抱团种植,建成了1200亩青梅基地,2025年,全镇青梅产量7万公斤,增幅达180%。在镇域资源整合推动下,源川村还联合杭州酒企,成立黄山徽猿酒业有限公司,并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现代化青梅酒生产基地,开发出果酒、烈酒、白兰地等多类产品,年订单额超3000万元,年产量达1000吨,实现了从“卖原料”到“卖产品”的华丽转身。
放眼全市,产业抱团发展的浪潮奔涌不息。歙县新安江区域通过村企共建,建成绿色防控枇杷果园和有机枇杷种植基地,联合企业研发枇杷膏、枇杷饮品、枇杷酒等10款深加工产品,探索电商销售、工会采购、游客采摘、企业收购等多种销售渠道,2025年,线上线下销售优质枇杷8000万元。黄山区新丰片区立足“田园新丰”定位,围绕生态稻、果桑、板栗等特色农产品,培育和发展“丰辕桑葚酒”“盛洪大米”“安居红薯粉丝”等地域品牌,打造综合式产业基地4个;
歙县北岸片区聚焦“黄山贡菊”产业,谋划实施了金竹岭黄山贡菊产业基地、黄山贡菊(智慧农业)产业园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从分散的“一村一品”,到区域化、链条化的“一片一产”,各村围绕优势产业和新型业态补链、强链、延链,共同托举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希望。
文旅融合的路径同样因“联”而活。西溪南镇下辖的6个村落沿丰乐河分布,天然风光相近,但两年前仅有西溪南村“一枝独秀”。2023年起,西溪南镇以党建联建推动片区组团发展,将6个村划分为主景区、拓展区、供给区,优化设置文旅动线,做到村村联动。“以西溪南村为主景区,聚焦高端文旅体验与流量吸引;以石桥村、琶村、东红村为拓展区,通过丰溪竹筏、秘境小火车等新业态拓展游览空间;以竦塘村、坑上村为供给区,深耕特色种养,提供优质农产品。”西溪南镇党委副书记胡剑霖自豪地说,“今年国庆假期,石桥村集体经济收益42.6万元,相当于2023年全年水平,创下了8天顶1年的奇迹。”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正是西溪南镇通过片区联动、市场化运营等机制探索“共富”的创新实践。据测算,预计到今年底,镇域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总量将突破700万元,村均突破115万元,增长22%。
党建联建:
联建织密“善治网”
乡村全面振兴,既要产业兴旺,更要治理有效、乡风文明。黄山市“六联”机制持续释放治理效能,精心编织出一张紧密联动、高效温暖的善治之网。
走进歙县深渡镇综治中心,一块智慧大屏映入眼帘——这是该镇打造的“数字驾驶舱”,一套集数据集成、智能分析、辅助决策等于一体的“党建+基层微网格”治理系统。“超过2万条民生数据在‘舱’内打通,系统还在纠纷排查、重点人员管理、雪亮工程等8大领域拓展出12类应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来,该系统共受理综治中心事件477件,已办结470件,办结率98.53%,满意率100%。
深渡镇以“组织联建”为抓手,划分105个基础网格,设立5个网格党建服务点,实现8052户家庭走访全覆盖,高效办理民生诉求167件。服务联动持续发力,全镇投资3000余万元推进24个项目全力提升镇村基础设施水平,扎实完成30项民生实事,群众满意度不断上升。
品牌引领,让乡风更和美。西递镇通过坚持“全域4A、景区5A”和镇景(站)村一体化发展,实施全域“席地而坐”提升年行动,持续推进“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2024年以来,潭口村、源川村、艾峰叶村片先后入选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西递镇获评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集体。西递镇全域打造“作退一步想”积分制品牌,发挥“递”送美好志愿服务队、“西递大妈”等特色力量,推动综合服务和联动执法,有效破解区域治理难题。今年以来,全镇成功调解矛盾纠纷19起,调解成功率达100%。
联动凝聚合力,一幅高效、温暖、文明的乡村治理新画卷在黄山徐徐铺展。
要素联保:
联动激发“新动能”
片区化组团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机制保障。黄山市在项目推进、利益联结、人才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六联”共建注入澎湃动能。
项目共推,凝聚发展合力。片区化发展有效破解了“小散弱”困境,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效应,如徽州区大灵山片区依托大灵山旅游度假区规划定位,紧紧围绕汪村、灵山、蜀源3个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融合EPCO、村企共建等项目建设模式,提升村庄以及衔接区域基础设施和旅游业态。截至目前,全市12个片区累计梳理工作清单267项,谋划片区发展项目294个,计划总投资36.4亿元,涵盖基础设施提升、产业培育、环境整治等方面,一批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项目正加速落地。
利益共享,激活内生动力。让发展成果惠及各方,是共建共富的核心要义,黄山市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确保片区发展红利公平共享。如徽州区西溪南片区构建项目利润“721”分配机制,即业态所在村分七成、两成按股比分配到各村,一成交由运营公司作为股金续存。这种“大河有水小河满”的机制, 让每个参与村都能尝到抱团发展的“甜头”,形成了“共建共享、越联越强”的良性循环。
人才共育,积蓄源头活水。黄山市通过“六联”机制,打通人才引育留用堵点,为片区发展注入持久活力。如歙县北岸片区建立“引、育、留、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校地合作”“村联村互助”等模式,联合开展非遗技艺传承、专业技术等培训,培育鱼灯传承、农技推广、非遗制作等专业型人才50余名。同时,各片区积极搭建平台, 吸引乡贤能人、返乡青年、专业运营团投身乡村建设,让各类人才成为驱动乡村发展的“最强大脑”。
黄山“六联”共建的探索,其核心在于以系统性思维打破制约乡村发展的孤岛效应,这一实践证明,当村庄不再孤立,当资源得以整合,当力量能够汇聚,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