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桑不老村新模样:从“有女莫嫁”到产业兴旺

0
分享至

人民网记者程浩​

桑不老村原先叫“三百老村”,据说是一户人家接连出了三个百岁老人而得名。村里有棵老桑树,枝繁叶茂,后来村子就改成了现在的名字。​

桑不老村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漾江镇,一半是山坳,一半是平坝,以前发展没起色。“有女莫嫁桑不老”,这句老话曾是村子的真实写照。​

近些年来,在村党组织带领下,桑不老村发展多元产业,小山村渐渐有了新模样。这座山村的变迁,恰是漾濞县建县四十年精彩注脚——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每一步都走得扎实。​


航拍桑不老村。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贡菜破局:党员带头种出“致富菜”​

这段日子,正是贡菜移栽的时节。桑不老村的田埂上,村民们弯着腰,把一株株嫩绿的贡菜苗,移栽进田垄里。​

“栽贡菜有门道,苗要扶直,根要散开,埋土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这样才能保证成活率。”桑不老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永增蹲在田里,边示范边跟村民说。​

发动村民种贡菜,村里可没少费劲。​

前些年,村里找了家企业合作,企业答应回收,村里便动员村民种。一开始,好多村民犹豫:“没种过,种不活怎么办?”“就算种出来,卖不出去又怎么办?”​

村党总支鼓励党员干部先上。可来年贡菜成熟时,合作的企业没打开销路,贡菜卖不上价,只能低价处理。​

村里没放弃,又四处打听,找了家更有实力的企业。同时,村干部挨家挨户给带头种的党员打气:“再试一次,这次准行!”​

这一年,贡菜销售情况不错。看着带头种的党员眉开眼笑,之前观望的村民主动来问:“明年也种贡菜,能教咱不?”​

截至目前,桑不老村种植贡菜1700亩,涉及280户村民,占全村426户的一多半,贡菜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

“现在不用等企业来收,小商小贩都往村里跑,价格也公道。”李永增说,就连种贡菜的技术,村里也是没得说。​

“这几年镇里搞削贡菜比赛,头一名都是我们村的!”说这话时,李永增的腰杆挺得笔直。​


待烘烤的鲜辣椒。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辣椒兴业:鼓起村民“钱袋子”​

贡菜地里忙移栽,辣椒厂里也没闲着。村里另一部分村民忙着摘辣椒,一筐筐红彤彤的辣椒,转眼就送到了村里的辣椒加工厂。​

走进加工厂,机器嗡嗡响,工人们围着生产线转。烘干后的辣椒堆在一旁,像一个个小灯笼。​

“鲜辣椒进厂里,要烘二十七八个小时才能好。”加工厂负责人拿着烘干的辣椒,跟记者介绍,“我们这里的辣椒卖到重庆、湖南、湖北,这些地方人爱吃辣,不愁销。”​

这家加工厂选址,一开始并没有考虑桑不老村。“企业找了好几个地方,不是没合适的厂房,就是配套跟不上。”李永增说,正巧,村里提前规划了产业用地。企业听说后,赶紧来考察,当即就决定把加工厂建在村里。​

加工厂的落地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收益。村集体每年多了3万元租金,村民也多了务工的地方。54岁的村民李爱仙,在厂里干了三年,每月工资3600元。“离家近,工资还不错,比在外头打工舒心多了。”她擦了擦脸上的汗,笑着说。​

加工厂建在村里,还带动了村民们种辣椒。李爱仙家种了1亩,算下来能赚三四千块。“我算种得一般的,村里种得好的,一亩能赚五六千块。”她说。​


航拍桑不老村。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玉米“升值”:老产业“含金量”更足

桑不老村的产业,既有新闯出来的,也有“捡回来”的。制种玉米种植,就是这几年“捡回来”的老产业。​

“早在2000年前后,村民们就种过制种玉米。后来县里的企业不收购了,没人管技术,也没人保销路,村民们就慢慢不种了。”李永增说。​

2023年,为发展多元产业,村里又四处联系,从外地找了家制种企业。企业答应给技术,还负责回收,村民只需要安心种。​

合作一开始并不顺利。“企业一来就嫌村里种植面积小,不愿意合作。”李永增跟企业商量:“先试种100亩,要是成了,明年咱再扩大规模。”企业犹豫了半天,才勉强同意。​

说服了企业,村里开始做村民的工作。还是老办法——党员干部先带头。​

等到收获时,带头的党员干部算了算,一亩毛收入能有三四千块,比种普通玉米多了不少。​

村民们一看真能赚钱,都动了心。目前,种植面积扩大到了300多亩,70多户农户跟着种。“明年还想再扩大面积,争取让更多村民尝到甜头。”李永增说。​

不止贡菜、辣椒、制种玉米,这些年在党组织引领下,桑不老村的产业多点开花。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接近一万七千元,村集体收入也达到30多万元。​

“现在村里80%的农户都住上了小洋房,‘有女莫嫁桑不老’的日子,早已成为过去时!”李永增笑着说。​

桑不老村的变化,只是漾濞县40年来发展的一个缩影。建县之初,漾濞基础薄弱、产业单一,这些年一步步赶了上来。据统计,2024年,该县地区生产总值达49.26亿元,与1985年的0.27亿元比,实现了质的突破;人均GDP从316元提升至51122元,经济发展迈入了新阶段。​

把目光放到整个云南省,“十四五”以来,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达到8%,2024年达到17450元,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接下来,我们要把产业做扎实,把产业链拉长,让村里的贡菜、辣椒、制种玉米,不仅能卖出去,还能卖上个好价钱,也让村民们都能享受到发展红利,日子越过越红火。”李永增充满信心地说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金台资讯 incentive-icons
金台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
1459439文章数 20075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