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瑞士格劳宾登的哈尔登斯坦村,彼得·卒姆托用三十年时间完成了三场与自我的对话。
这三栋自宅工作室不是简单的建筑演进,而是建筑师用木头、混凝土、玻璃书写的三部自传——
每一栋都在追问:当一个人建造自己的栖居之所时,他究竟在建造什么?
![]()
![]()
1986年:木屋里的学徒
材料:木材|人格:匠人
第一栋木制工作室由老农舍改造而来。
1986年的卒姆托,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建筑师。他选择了最寻常的杉木,却用最不寻常的方式对待它们。
卒姆托没有粗暴地拆除旧建筑,而是像外科医生般剥离腐朽部分,用新的杉木骨架延续老屋的生命。朝南的大窗户像精准的计算器,捕捉着阿尔卑斯山每一度的阳光偏移。
![]()
![]()
![]()
![]()
木屋时期的卒姆托,是个虔诚的学徒。
他坚持用传统榫卯,在梁柱交接处留下精心打磨的痕迹。这里没有图纸上的理论,只有材料教授的真实课程——木材教会他谦卑:建筑不是创造新物,而是延续某种古老的生命。
他向材料学习,向传统学习,向这片土地学习。木材教会他的不仅是建造的技术,更是一种价值观:
建筑应该和老农的手一样,带着劳作的温度和时间的包浆。
![]()
![]()
![]()
![]()
主理人品鉴:
童年时期,卒姆托常在父亲的车间里观察木工工艺,学习了木材加工、选材到制作的全流程,这种手工艺传统为他日后在建筑中运用木材奠定了基础。他曾在自传中提到,少年时期对木工技艺的痴迷成为其投身建筑的重要诱因。因此第一个个人工作室以木为材,也是命运使然。
2005年:混凝土中的修士
材料:混凝土|人格:哲人
二十年后,几米外的新工作室像从土地里长出的混凝土雕塑。
U形布局围合出种着枫树的庭院,私人空间与工作区域如溪流般蜿蜒相连。厨房成为最精妙的过渡——石砌座椅壁龛正对莱茵河谷,吃饭时能看见云影在平原上作画。
![]()
![]()
![]()
![]()
混凝土在此展现出神性。
墙面保留着木模板的纹理,像是把建造过程冻结在时间里。不同类型的木材在室内划分出不同气质的空间:档案馆的橡木沉稳,图书馆的枫木明亮,卧房的松木温柔。
他在这个工作室里创作了瓦尔斯温泉浴场——那个让全世界为之惊叹的作品。
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浴场的混凝土墙面有着与这栋工作室相同的肌理,或许这个传奇浴场的灵感,正是始于卒姆托对自己居所的深度思考。
真正的奢华不是材料的昂贵,而是对物理环境的掌控和再塑。
![]()
![]()
![]()
![]()
主理人品鉴:
卒姆托曾经说过“在找寻答案时,与其讨论风格,还不如去探讨方法或者特定的觉醒”,他 在多个项目中坚持使用手工锤打混凝土( 手锤混凝土 ),通过手工敲击形成独特肌理。与传统混凝土浇筑不同,卒姆托的施工更注重材料本身的物理特性,而非单纯追求强度或效率,而核心是要追求“材料在特定场景下的诗意表达”。
2016年:玻璃间的诗人
材料:玻璃|人格:诗人
又是十年过去,当所有人以为混凝土是他的终点时,卒姆托将旧谷仓改造成了四层玻璃阁楼。
原址的石墙被保留为挡土墙,新建的玻璃盒子与旧墙保持着克制的距离。丝网遮阳帘像面纱般在三层高的立面上浮动,让建筑在不同时辰呈现不同表情。
![]()
![]()
![]()
![]()
最动人的是室内外的辩证关系。透过波纹铁皮屋顶下的玻璃,能看见混凝土楼梯如雕塑般穿透空间。
卒姆托曾说:“我想让路人也感受到快乐记忆。”于是这个最透明的建筑反而最隐忍——它不张扬自己的存在,却在每个雨天让水珠在夹层中绘制即兴的画作。
70岁的卒姆托在这里画图时,说这个建筑最成功的不是设计,而是它教会了他“留白”——让自然成为空间的主角,让建筑退居为配角。
玻璃时期的卒姆托,已然是一位通透的诗人。他不再执着于物质的重量和质感,转而追求空间的轻盈与变幻。
最高级的设计不是塑造形体,而是创造容器——容纳光,容纳影,容纳不断变化的自然景象。
![]()
![]()
![]()
![]()
![]()
主理人品鉴:
卒姆托认为建筑应“平静、耐久且充满温暖”,玻璃材质既符合他对“克制”的追求,又能通过透明性增强空间与环境的联系。这种选择与其早年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密切相关,他擅长从历史遗产中汲取灵感,将现代材料融入传统语境。年纪渐长之后,卒姆托对材质的表现更加游刃有余,并不拘泥于特性和形式,而是更多从“感性”层面接近本质。
三十年,一个回答
这不是重复 而是修行
为什么三十年要建三栋自宅?
卒姆托的回答朴素而深刻:“这不是重复,而是修行。每个建筑都在试图回答同一个问题:人应该如何与土地相处。”
![]()
在建筑业界,卒姆托仍被认为是位神话般的人物——
作品产量非常少,事务所也有意地控制在较小规模,仅仅28位雇员;并且30年来他一直工作、生活于人口仅有970的哈尔登施泰因Haldenstein的阿尔卑斯山村。
听说他最近又在研究夯土,准备在谷仓旁建第四栋工作室。这次,难道他要让墙壁里长出野草?
我想,对于80多岁卒姆托来说,三十年的三重人格,或许只是另一段人生探索的起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