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5月的一天,在总参作战部的走廊里,丁盛压低声音却按不住急劲:‘首长,我真不会种棉花!’”这句吐槽里,透出一位战将对即将远赴新疆的不安。调令已经签发,拒绝并非选项,可他的犹豫并非意气用事,而是对自身定位的再三权衡。此前十余年,他的战场足迹几乎遍及华北、东北和中南,枪声、硝烟、行军路线图,那些熟悉的元素组成了他生活的全部节奏。突然被告知要去生产建设兵团从事农垦与地方治理,丁盛一下子失了方位感。
![]()
出发前夕,贺老总拍拍他的肩膀,用带着湖南口音的普通话说,放心去,“真有事就把兵拉起来练”。这句话给了他临时的定心丸:边疆虽冷清,但需要备战;兵团虽主抓生产,但归根结底仍是军人的战场。带着半信半疑,他登上开往乌鲁木齐的专列。列车穿越河西走廊的戈壁,车窗外除了沙丘就是枯草,丁盛心里犯嘀咕:指挥一个师冲锋可以,指挥拖拉机播种合适吗?
1965年初,丁盛正式出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副司令员。从编制看,这是货真价实的大军区副职,可新疆能机动的野战部队只剩一个独立师。行政会议里,水利、气象、棉花单产、职工口粮,在座干部谈得热火朝天,他却抓不住重点。不得不说,他认定自己是把冲锋号吹到最大声的人,而不是研究滴灌技术的人。为化解尴尬,他常去团场与基层官兵聊天,听他们讲盐碱改良、风沙自救。越听越明白:屯垦戍边同样关系国家安全,只是战法不同,需要的是时间、韧性和组织动员。
1966年6月,“大运动”席卷天山南北。军区、兵团机关接连被贴大字报,不少干部被批斗。丁盛也被推上台。“他是总参派来的夺权代表”——批判词声声入耳。丁盛的脾气素来耿直,他在会上反唇相讥:“组织命令我来,新疆需要我来,我怎能置身事外?”几句硬话,惹得对方面红耳赤。有人干脆破口大骂,他拍桌子:“批判可以,辱骂不行!”场面一度剑拔弩张。王恩茂、徐立清等人暗中护着他,局势才没彻底失控。可这番折腾下来,他每晚回住处都累得一言不发,心里那股想重返野战军的念头越烧越旺。
1967年春,中央决定把丁盛等一批干部暂时调回北京“休整”。短短两年,新疆的冰雪、风沙和文斗武斗,让丁盛体会到地方工作的复杂。他对战友说:“兵团不是我不努力,而是我打法不对路。”这句自嘲里既有无奈,也有自省。北京的空气似乎都让人松口气,可他心里更急:若能回到熟悉的军种岗位,发挥才是最大。机会不久就出现。1968年初,广州军区副司令员的任命电报送到,他几乎当天便动身南下。飞机落地白云机场,汗湿的军装像告诉他:终于回到军队阵线上。
然而转折再次来得突兀。4月某夜,周总理来电:“盛子,回来一趟,有事谈。”电话极短,却暗示风向。抵京后得知:王恩茂因受到冲击无法回疆,中央考虑让丁盛再次主持新疆工作。听完方案,他沉默了许久,答复只有五个字:“恐怕干不了。”理由很直接——新疆地广人稀,多民族事务棘手,自己缺乏治边经验;再者,刚到广州军区,还没摸清战备情况。中央尊重了他的意见,随即将龙书金从湖南调往新疆。龙书金历经四野血战,指挥6纵17师以猛着称,但治政经验同样欠缺。1969年,他踏上丁盛三年前的路途,开启另一段尝试。边疆治理的难度,由此可见一斑。
![]()
广州军区时期的丁盛,逢“杨余傅事件”而际遇突变。1969年10月,黄永胜升任总参谋长,军区司令员职位空缺,丁盛出任代理。八年时间,他在那里处理南海斗争、对越防备、海南岛要塞建设,算是真正找回“军人对战场的掌控感”。从战术演习到兵器试验,他几乎天天泡在一线。有人说他是“白天跑一师,晚上盯雷达”,精力旺得像回到二十岁。
值得一提的是,他始终忘不了新疆那段更像“转行”的经历。有战区参谋问他,若当年再给一次选择,是否会留下?丁盛摇头:“边疆需要懂经纬度、懂民族政策、懂农业的人,我不行。”言辞虽简,却显露职业定位的清晰。正因如此,后来谈到干部交流,他常提醒年轻军官:岗位调动要尊重规律,擅长军事的人去搞金融、擅长财务的人去指挥冲锋,表面“全才”,实则浪费。
![]()
1976年后局势调整,丁盛的仕途也出现波折,但对个人履历的回顾,他向来只字未提委屈。朋友劝他撰写回忆录,他公开的只是一句简单总结:干部服从安排,但也要善于表达适任与否。看似平淡,却点明一条并未写进官样公文的原则——既有组织纪律,也需专业对口。边疆岁月留给他的,不是行政级别的升降,而是专业分工的分寸感。
丁盛曾说,各条战线都重要,但人要找到最能贡献价值的坐标。60年代初,他觉得安徽蚌埠也罢,江西南昌也罢,只要能带兵打仗就安心;然而被拉去新疆,内心挣扎说明他知道自己擅长与短板。同样逻辑放到今天,企业里调岗、机构里轮岗,均需借鉴此种匹配思维。任意拔高,成本不见得低。
回头检视那段历史,丁盛的“想去军队”并非个人的小算盘,也非对边疆的不敬,而是群体效率与角色适配的理性选择。中国幅员辽阔,兵团固边、军区备战、地方党委协调,都需专业队伍。把最擅长打仗的人放在枪口一线,把最擅长垦荒的人放在田间地头,本就是组织设计的初衷。当年新疆局势动荡,如果让善长治政的王恩茂早日归位,让战将回到军中,也许社会成本会更低。这不是事后诸葛,而是从一次调动延伸出的制度启示——尊重分工,才见长效。
![]()
丁盛终其一生,对军旅身份的认同从未动摇。他不愿离开战场,那股自觉如纽扣扣好第一颗。界限感,让他在新疆迷茫却不敷衍,在广州军区忙碌却兴奋。相同的道理,放到更广阔的历史与现实坐标里,都不会过时。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