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mber-01
当地产富豪们全军尽墨
随着2025年胡润富豪榜的发布,人们发现排名前百的富豪中,仅有一家内地房地产商:龙湖。
要知道在2018年巅峰期,房地产商能占据胡润富豪榜百强三分之一的比例。
从三分之一下降到百里挑一,这一场巨变仅仅发生在七八年间。连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约期都没等到。
![]()
有人说,小闲你这牛马人研究富豪榜有用吗?真是吃萝卜的替吃人参的操心,干滴滴的替干迪士尼的操心。
你可以把它看成一个浪花淘尽英雄的闲话,也可以把他看成一个新时代、新经济赛道的风向。因为这份榜单变化的表象背后,藏着未来十年最赚钱的行业风向。
百富榜上有六成的富豪,都是在十年前没上过榜的,都属于榜上新人。他们主要来自于工业制造行业、大健康行业、消费品行业、还有就是互联网行业,比如农夫山泉、拼多多、宁德时代、美的、字节跳动等等。
而落榜者、消失者,则主要来自房地产行业。
咱们活到现在想上榜是不可能了,孩子们万一行呢?那就告诉孩子们,将来想上富豪榜,千万别干房地产。
-Number-02
地产富豪们遗留下的社会后遗症
房地产富豪们要发展要创造财富,必须突破两条禁锢,一是资金,二是土地资源。
在上一个黄金周期里,房地产成为金融界的宠儿,头部房企几乎能借到源源不断的资金,想办法多获取土地,就成了能不能冲进富豪榜的关键。
所以在面对招拍挂土地时,“限地价、竞自持、竞配建”的条款限制,房企们几乎不屑一顾。于是在很多城市就有了“自住房与限价房混居”的奇观。
在北京就出现过售价6.8万元、物业费7.2元的龙湖天璞,与售价2.2万元、物业费3.4元的龙湖学苑府混居。两个群体对小区资源使用和分配上发生分歧,双方从拆栅栏到建铁门,到拆铁门建围墙,再到反复拆建围墙、再拆建围墙。
![]()
另一个知名案例也在北京,售价10 ~16万元、物业费9.8元的龙湖西宸原著,与售价2.1万元、物业费3.3元的限价房龙湖玉璞家园混居。限价房业主认为隔墙导致绿化率、容积率不达标,且堵塞消防通道。商品房业主则强调“花2000万买房就是为了私密性与品质。双方挂横幅、舆论战、诉讼拉锯,至今七年纷争依然在。
这类冲突并非龙湖独有,只是当年拿这类土地中龙湖拿的较多,开发产品的价差较大,导致媒体曝光也多。
这也是房地产富豪们与北京“商品房配建保障房”政策一起,遗留下的社会后遗症之一。
-Number-03
地产富豪们消失,但土地记忆犹在
当年幸好当年的天津土地出让没有学北京,只是点到为止的做了“限地价、竞自持面积”。要求拿地房企必须开发一定比例住宅自持。即只能自持出租,不能分产权证销售。
如何消化变现这些自持租赁面积,当年房地产富豪为了抢地也是绞尽脑汁的,八仙过海各种“神通”。
有“自作房本自建过户中心,把自持租赁面积效仿公产房买卖”的办法。
有“自建公寓团队整体让渡经营权,产权打包做个REITs(房地产信托基金)”的办法。
还有“要求二十年房租一次付清,无限期续租”的办法。
更有甚者,那时的头部房企普遍都有自己的小额贷公司,可以通过经营贷等手段,实现自持租赁面积的“房租分期支付”,造成明租暗卖的效果。
所以当时很多天津挂牌土地在团泊、在西青、甚至在宝坻等等非中心城区,仍有房企敢于以15%甚至30%自持租赁面积的高比例拿地。
![]()
于是就有了西青区精武镇某地块,在达到限价要求进入竞自持面积阶段后,14家房企把地块自持面积的比例从1%一路抬升到55%,最后摘牌房企需要自持面积11万平米,创下历史记录。
如今,很多当年的房地产富豪们已经消失,手持船票不知道漂流到世界哪处,各种拿地“飞虎队”、“方面军”也都烟消云散。
但互联网是有记忆的,站在现在的角度,回头再看看当年的买地与买房,会不会觉得,那些花大价钱和安置房买在一起的购房人,那些拼着一半自持面积买地房企,在那一刻都疯了吧?
-Number-04
土地枷锁渐开,富豪会卷土重来吗
时间来到2025年十月,2017年融侨地产在西青区拿下的两宗带自持面积土地中,有少量自持租赁住房面积终于被获批允许销售。
这看似微小的政策松动,却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持续近十年的“自持枷锁”,正在缓缓打开。
这意味着天津当年那些带有自持面积的土地,后面都有机会陆续回归正常开发模式,低调进入楼市。
其实,这并非天津一地“网开一面”,而是全国性政策调整的缩影。从长三角到珠三角,从成渝到京津冀,多地陆续出台类似政策,允许部分自持租赁住房转为可售房源。
![]()
要知道作为“北上广深杭”的杭州,当年曾出过自持面积比例100%的土地。杭州在四年时间里一共诞生了208个带有自持面积的项目,自持总面积超300万平米。其中自持比例高于30%的项目接近40个。
这些曾经被“冻结”的资产,正在逐步获得流动性。
政策转向的背后,是多方利益的再平衡。
对地方政府而言,盘活存量土地有助于稳定楼市、增加供应;对仍在坚守的房企来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能够缓解资金压力、改善现金流;而对整个行业而言,这或许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与另一个时代的开启——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注重资产运营。
值得思考的是,当土地枷锁逐渐松动,那个曾经造就无数地产富豪的黄金时代,是否还会重现?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