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重庆频道
人民网重庆10月30日电 日前,2025年“百市千县”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暨“渝见岐黄”重庆市中医药文化集市巡回服务活动(渝北站)在渝北区桥达茂宸广场火热开市。
现场,市民们或携家带口,或约上好友,在充满烟火气的集市中品尝养生美食、向专家问诊、体验趣味中医药游戏,沉浸式感受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医药集市将健康服务送到家门口
“最近总睡不好,本来打算周末去医院挂号,没想到散步时就遇上了中医专家义诊,问题当场就得到了解答,太方便了!”刚在睡眠门诊结束问诊的陈达(化名)拿着医生开具的建议单,一脸笑意。
![]()
市民在渝北区中医药文化集市进行睡眠问诊。曾英豪摄
据悉,本次中医药文化集市组织了24位中医专家坐诊,设立了21个特色科室体验点,由重庆市渝北区中医院派出的重点科室组成,涵盖内科、骨伤科、针灸科、治未病科等。现场,中医医师们不仅为群众进行免费问诊、健康建议,还现场演示针灸、推拿等传统技法,让市民在饭后散步时就能便捷获取专业医疗服务与健康指导。
“这场热闹的中医药文化集市,不仅是一次便民惠民的服务活动,更是一次中医药文化走进百姓生活的生动实践。”重庆市渝北区中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活动协办方,该院通过集市这一接地气的方式,让严谨的中医诊疗在群众中更为触手可及,让专业的中医药知识越发通俗易懂。
重庆市渝北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杨政表示:“希望把中医药从医院、药房带到大家身边,让大家近距离感受中医药的魅力,真正让中医药文化‘活’起来、‘潮’起来。”
中医药“破圈” 让流量变“留量”
集市中,年轻群体的身影格外亮眼。中医药香囊DIY、养生茶饮品尝等体验活动成为年轻人的“打卡热门地”。
![]()
年轻市民用印有中医药文化知识的纸扇体验漆扇制作。曾英豪摄
在药食同源区,“良药苦口利于病”的传统印象,正在被健康美味的新形式悄然改变。刚品尝完四神排骨汤的大学生胡璇(化名)惊喜不已:“以前总觉得中药都是苦的,没想到这么鲜美的汤品也有健脾养胃的保健功效,刷新了我对中医药的认知。”
![]()
市民排队品尝养生汤。曾英豪摄
在特色体验区,多款“中医黑科技”设备亮相展示。智能皮肤检测仪可快速分析肤质问题辅助皮肤科中医师对症下药,中医体质辨识仪通过AI算法生成“一人一策”的个性化养生方案,吸引市民排队体验。“中医药+科技”共同作用,将专业的健康建议变得直观易懂,也让市民真切感受到中医药在现代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除了硬实力外,中医药相关文创产品的推陈出新亦为中医药文化的“圈粉”带来传播效能。集市上,中药饮品料包、草本香薰、中药枕等中医药主题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不少年轻人驻足消费。当传统中药材变身时尚生活产品,更多年轻人开始有机会主动接触、了解并喜爱中医药文化。
让中医药文化可常用、可感知
近年来,重庆为让中医药“好用又亲民”,推出系列“实招”。据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已实现每个区县都有1家二级以上中医院,10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有中医馆,全市中医总诊疗人次较“十三五”末增加了57%,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中医药、信任中医药服务。
此外,重庆中医药跨界融合也焕发新活力。不少中医药医疗单位依托本地“渝十味”优质地道药材,推出特色药膳、大健康食品等。既保留了中医药的养生功效,又融入重庆本土文化特色,让健康消费更有“文化味”。另一方面,各区县相关部门还发布多条中医药文旅路线,为群众探索中医药文化、体验传统养生方式开辟了新路径。
如今,无论是“出圈”的中医药文化集市,还是各类推陈出新的中医药创新产品,都在逐渐打破大众对中医药的刻板印象,让传统医学智慧以更鲜活、更贴近的方式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胡虹、施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