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卡图书
为 您 加 油
最近刷到一条引发热议的视频:00后女生迪丽(化名)考研失败后,选择回家当"全职女儿"。父母和奶奶每月给她6000元"工资",她负责洗衣做饭、陪诊守夜,甚至考取了营养师证和收纳师证。这个看似温馨的故事,却在评论区炸开了锅——有人羡慕这种"其乐融融",有人痛批这是"新型啃老",更有人直言:"等老人走了,你怎么办?"
![]()
![]()
躺平背后,是时代重压下的集体喘息
迪丽的选择绝非个例。当"985废物小组"在豆瓣聚集,当"躺平学"成为年轻人的精神避难所,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现实:这代年轻人,活得太累了。
202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突破1174万,相当于一个中型国家的人口总量。在北上广深,一个热门岗位能收到上千份简历,求职者不仅要拼学历、拼实习,还要拼各种技能证书。更残酷的是,即便挤进大厂,等待他们的可能是"996"工作制、职场PUA和35岁危机。就像迪丽说的:"外面太累了,工资低、通勤长,还要受老板气。"
房价更是压在年轻人肩上的一座大山。一线城市动辄数百万的房价,让"六个钱包买房"成为常态。即便掏空家底付了首付,每月的房贷也像枷锁一般锁住人生。温铁军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年轻人发现赛道尽头是堵墙,躺平不过是止损的理性选择。"
全职儿女:一场关于爱与责任的博弈
迪丽的故事里,最打动人的是那份温情。她陪奶奶看病省下陪诊费,给爸爸守夜省下护工钱,父母也觉得"比找个保姆还好,工资低,还是自己人"。这种双向的情感需求,让"全职儿女"区别于传统的"啃老族"。
但网友的担忧也不无道理。当父母退休金成为主要收入来源,当"老板"是至亲之人,这种模式的脆弱性显而易见。就像评论区那句扎心的提问:"白发人送黑发人时,谁来给你发工资?"
从教育咨询的角度看,"全职儿女"现象折射出两个关键问题:一是职业规划的缺失,二是独立能力的退化。迪丽说"就算考上研究生,对科研也没兴趣",这反映出很多年轻人在人生选择上的迷茫。而长期依赖家庭经济支持,可能削弱他们面对社会竞争的能力。
![]()
破局之道:在躺平与奋斗间寻找平衡
面对"全职儿女"现象,简单贴上"啃老"标签显然过于粗暴。我们需要理解:这代年轻人不是不愿奋斗,而是不愿为虚幻的"成功"透支生命。
对年轻人来说,关键是要在家庭庇护与社会历练间找到平衡点。迪丽考取营养师证、规划学厨师的计划,其实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提升。如果能把这种学习热情转化为职场竞争力,或许能为未来独立打下基础。就像她自己说的:"等陪家人时间多了,我的厨艺越来越好,还考了证。"这种在家庭中获得的成长,同样值得肯定。
对家长而言,需要警惕"过度保护"变成"能力剥夺"。可以支持子女暂时的调整期,但更要鼓励他们建立独立的人格和经济能力。迪丽父亲建议她"做试管婴儿,全家一起养育"的想法,虽然出于爱,却可能让子女错过建立正常社会关系的时机。
社会该为年轻人做些什么?
"全职儿女"现象的蔓延,暴露出社会支持体系的不足。当养老服务人员短缺、居家养老成为主流,当就业市场内卷严重、房价高企,年轻人选择"躺平"某种程度上是社会问题的投射。
我们期待看到更多政策支持:比如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让年轻人有更多元的发展路径;比如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缓解购房压力;比如规范企业用工制度,杜绝过度加班和职场霸凌。只有社会环境更友好,年轻人才能轻装上阵。
![]()
青春不该只有一种模样
迪丽的故事让我想起一句话:"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选择当"全职儿女"还是职场斗士,没有绝对的对错。重要的是,我们要问自己:这种选择是暂时的休整,还是长期的逃避?是在家庭中积蓄力量,还是丧失了面对世界的勇气?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困境,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活法。或许我们该少些评判,多些理解——理解年轻人面对高房价时的无奈,理解他们在职场内卷中的疲惫,也理解他们渴望被爱、被需要的柔软。
但同时,我也想对年轻朋友们说:家庭可以是避风港,但人生终究要自己掌舵。那些在厨房里练就的厨艺,在照顾家人中培养的责任感,如果能在更广阔的天地施展,或许能绽放更大的光芒。
你如何看待"全职儿女"现象?是理解支持,还是坚决反对?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共同探讨这个时代的新命题。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