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爸,银行那边说......"
陈轩站在病房门口,手里攥着银行流水单,脸色白得吓人。
躺在病床上的陈志华刚刚报出了自己的银行卡密码,等着儿子去取钱付医疗费。
三十二年的AA制婚姻,他一直以为自己算得很清楚。
每一笔账,每一分钱,都有条不紊。
可是现在,妻子刚走一个月,他就要面对一个连做梦都想不到的现实...
01
陈志华今年六十三岁。
他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洗漱完毕后,在厨房煮两个鸡蛋。一个给自己,一个给林秀娟。鸡蛋钱是AA制,一人一半。
这个习惯保持了三十二年。
林秀娟比他小三岁。退休前是小学老师。每天早上六点四十起床。陈志华的鸡蛋刚好煮熟,她去厨房热牛奶。牛奶钱也是AA制。
他们结婚的时候就说好了。各管各的钱。各付各的账。这样简单明了,不会有纠纷。
陈志华觉得这个决定很英明。
邻居老张总是羡慕他们。"你们夫妻真厉害,从来不为钱吵架。"
陈志华每次听到这话都很得意。"现代人就应该这样。感情归感情,钱归钱。"
林秀娟在旁边笑笑,不说话。
她的笑容看起来有点勉强,但陈志华从来没有注意过这个细节。
陈轩是他们的独生子。今年三十二岁。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写代码。去年和女朋友分手了。
女朋友姓赵,在银行工作。分手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你们家这种AA制,我受不了。连谈恋爱都要算账,以后结婚还得了。"
陈轩当时没反驳。他从小就是这样长大的。觉得挺正常。
小时候他生病发烧,医药费都要AA制。陈志华会很仔细地算出每种药的价格,然后和林秀娟平摊。
"教育孩子要从小培养理财观念。"陈志华总是这样说。
林秀娟从来不反对。她会默默地拿出自己那一半的钱。
有一次陈轩问妈妈:"为什么我们家什么都要分开算?"
林秀娟摸摸他的头:"这样比较公平。"
"但是同学家都不是这样的。"
"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方式。"
陈轩那时候还小,不太明白。但是他能感觉到妈妈说这话时的语气有点无奈。
陈志华知道儿子分手这事后,还安慰他:"不合适就不合适,早分早好。找个理解咱们家规矩的。"
林秀娟那天做饭的时候,往锅里多放了一勺盐。
晚餐的时候,陈志华喝汤差点咸死。"今天这汤怎么这么咸?"
"手抖了一下。"林秀娟平静地说。
陈轩觉得妈妈的表情很奇怪。但他说不上来哪里奇怪。
那天晚上,他听到父母房间里有压低的争吵声。这在他们家很少见。
第二天早上,一切又恢复了正常。该AA的继续AA,该算账的继续算账。
02
他们家的AA制是出了名的精确。
买菜的时候,林秀娟会把每样菜的价格记下来。回家后和陈志华一起算账。青菜三块二,土豆四块五,肉十八块。一分不差地分摊。
出去吃饭更是如此。陈志华会把账单拿过来,仔细核对每道菜的价格。然后掏出计算器,精确到分。
有一次陈轩的同学聚会,林秀娟也跟着去了。结账的时候,其他同学都很自然地让男方买单。
陈志华却坚持要AA制。"我和我老婆分开付。"
那顿饭林秀娟基本没怎么吃。她说自己不饿。
回家的路上,林秀娟一直很沉默。
"今天那些同学人不错。"陈志华说。
"嗯。"林秀娟只是应了一声。
"就是消费有点高。一顿饭两百多。"
"还好。"
"幸好咱们AA制。要不然一个人承担,压力太大。"
林秀娟没有接话。她看着窗外的街景,眼神有些空洞。
邻居王婆婆有时候会和林秀娟聊天。
"秀娟啊,你们家老陈对你真好。"
"还行吧。"林秀娟的回答总是很简短。
"不过你们这AA制,我有点看不懂。夫妻之间分那么清楚干什么?"
"习惯了。"
"我和我老头子结婚三十年,从来没算过这些账。他的钱就是我的钱,我的钱也是他的钱。"
林秀娟听了,没有评论。但是她会在这种对话结束后显得格外安静。
有一次王婆婆的老公住院,需要交押金。王婆婆身上钱不够,急得团团转。
林秀娟二话不说就借给她五千块钱。
"秀娟,你真是好人。这钱我尽快还给你。"
"不急。病人要紧。"
晚上陈志华知道这事,有点不高兴。"你怎么随便借钱给别人?"
"邻居之间互相帮助很正常。"
"但是五千块不是小数目。你应该跟我商量一下。"
"这是我自己的钱。"林秀娟第一次在这种事情上坚持自己的立场。
陈志华愣了一下。"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借钱给别人有风险。"
"王婆婆不是外人。"
"话不能这么说。钱的事情还是要谨慎一点。"
林秀娟没再说什么。但是从那以后,她很少和陈志华分享自己帮助别人的事情。
去年十月份,林秀娟开始肚子疼。
起初她以为是胃病。自己去药店买了胃药。吃了一个星期,没好转。
药钱是她自己掏的。按照他们家的规矩,个人的医药费自己承担。
陈志华催她去医院。"该检查就检查,别拖着。"
"医药费咱们AA。"他补充了一句。
这句话说得很自然,就像是一个习惯性的提醒。
![]()
林秀娟去了市人民医院。挂号费十二块,她自己付的。
排队的时候,她看到一对老夫妻。老头子要做胃镜检查,老太太在旁边安慰他。
"别怕,我陪着你。钱的事情你别担心,家里还有存款。"
林秀娟听了,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检查结果出来,是胰腺癌。晚期。
医生说得很直接:"最多半年时间。做好心理准备。"
林秀娟坐在诊室里,看着检查报告,半天没说话。
陈志华在旁边算医疗费。"化疗一个疗程要两万多。咱们一人一半。"
林秀娟点点头。"行。"
她想起刚才那对老夫妻。如果是她生病,陈志华的第一反应是算账。
回家的路上,她去菜市场买了陈志华爱吃的带鱼。
"今天怎么买这么贵的鱼?"陈志华问。
"想吃了。"
"鱼钱咱们AA啊。"
"知道。"
那天晚上,陈志华吃得特别香。他夸林秀娟手艺好。
林秀娟看着他满足的样子,突然想哭。
03
化疗开始了。
林秀娟每三周去一次医院。每次都要住院三天。
医疗费确实不便宜。两个月下来,每人已经花了五万多。
陈志华算得很仔细。连营养费都要平摊。"你买的蛋白粉,我也喝了两勺,应该算我一部分。"
林秀娟虚弱地笑笑。"你算吧。"
病房里有个四十多岁的女人,也是胰腺癌。她老公每天陪床,寸步不离。
"老公,我想吃苹果。"
"我马上去买。要什么牌子的?"
"随便。"
"那我买最好的。你现在需要补充营养。"
林秀娟听着他们的对话,心里五味杂陈。
"你老公真好。"她对那女人说。
"哪有你老公算账算得清楚。"那女人开玩笑地回答。
林秀娟听了,没接话。
晚上陈志华回家休息,她一个人躺在病床上。隔壁床的女人已经睡了,她老公还在旁边的椅子上守着。
护士查房的时候发现林秀娟在哭。
"怎么了?是不是哪里疼?"
"没事。"林秀娟擦擦眼泪。"就是想家了。"
"要不要给家里人打个电话?"
"不用。他们也要休息。"
护士看了看她,欲言又止。最后还是什么都没说。
第三个月,林秀娟开始用手机银行。
以前她不太会用这些电子产品。总是说太复杂,学不会。
现在突然很感兴趣。每天都要摆弄一会儿手机。
"妈,你怎么开始玩手机了?"陈轩来医院探望时问。
"学着用用。挺方便的。"林秀娟手指在屏幕上划来划去。
"需要我教你吗?"
"不用。我自己慢慢琢磨。"
陈志华在旁边削苹果。"你别乱点,小心被骗。现在网上骗子很多。"
"我又不傻。"林秀娟白了他一眼。
那天晚上,她在手机上查了自己的存款余额。二十八万七千块。
这是她教书三十年攒下的钱。每个月工资发下来,她都会存一部分。陈志华从来没问过她存了多少。
她也从来没问过陈志华的存款。
这就是他们的AA制。清清楚楚,井水不犯河水。
但是现在看着这个数字,林秀娟突然觉得它们很冰冷。
就像她和陈志华三十二年的婚姻一样。
林秀娟开始联系一些老同事。
"秀娟,你身体怎么样?最近没见你出来活动。"电话里的声音很关心。
"还行。就是想起以前的一些事。"
"怎么了?听你声音不太好。"
"没什么。就是人老了,容易怀旧。"
她给以前教过的学生打电话。那些学生现在都三十多岁了,有的在外地工作,有的结了婚生了孩子。
"林老师,你声音怎么这么虚弱?"
"感冒了。没事。"
"您要注意身体啊。我们这些学生都还指着您多活几年呢。"
林秀娟听了,眼泪差点掉下来。
她还联系了自己的两个外甥女。一个在上海,一个在深圳。都到了结婚的年龄,正愁着买房的事。
"小姨,房价太高了。我们俩口子攒了三年,还差一大截。"
"家里能帮你们多少?"
"爸妈也没什么钱。他们说让我们再等等,看看房价会不会降。"
"慢慢来,总会有办法的。"林秀娟安慰她们。
"小姨,您声音听起来不太好。"
"没事。最近有点累。"
挂了电话,林秀娟看着手机里的银行app,陷入了沉思。
04
陈志华以为妻子是因为生病了,想和亲戚朋友联系联系。他没有阻止。
但是他提醒林秀娟:"别答应借钱给别人。咱们自己的医疗费都还没结清呢。"
"知道了。"林秀娟说。
"特别是你那两个外甥女,年轻人总是想着一步到位。房子的事情急不得。"
"我明白。"
"还有你那些老同事,有些人退休了没事干,就喜欢东借西借的。咱们要守住原则。"
林秀娟没有反驳。她只是点点头。
但是从那以后,她和陈志华谈论的话题越来越少。
大部分时间,她都在看手机。或者发呆。
陈志华以为这是化疗的副作用。医生说化疗会影响病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他没有多想。
第四个月,林秀娟的病情开始恶化。
化疗的副作用越来越明显。她经常呕吐,头发也掉得差不多了。
医生建议住院观察。
"住院费一天三百多。"陈志华又开始算账。"咱们一人一半。"
林秀娟躺在病床上,看着窗外的梧桐树。叶子已经开始变黄了。
"志华,我想问你个事。"
"什么事?"
"这三十二年,你觉得咱们过得怎么样?"
陈志华正在整理医疗发票。"挺好的啊。没吵过架,没红过脸。比别人家强多了。"
"你觉得我们像夫妻吗?"
陈志华抬起头,有点奇怪地看着她。"这话怎么说的?咱们不是夫妻是什么?"
"我是说,你觉得我们这种相处方式,像夫妻吗?"
"很好啊。现代化的夫妻就应该这样。独立自主,互不依赖。"
林秀娟闭上眼睛。"嗯。"
那天下午,她让陈轩帮忙办了一些银行业务。
"妈,你要干什么?"
"给将来的孙子准备点教育基金。"林秀娟说得很轻松。"你以后结婚生孩子,总要花钱的。"
陈轩觉得有道理。母亲考虑得很周到。
他按照母亲的要求,跑了好几趟银行。办了一些转账手续。
第五个月,林秀娟已经很虚弱了。
她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醒着的时候,就用手机银行查看转账记录。
每完成一笔转账,她就会在小本子上打一个勾。
陈志华以为她在关心医疗费的支出。"你别操心这些了。账我都算着呢。"
"我就是看看。"林秀娟说。
她把手机递给陈轩。"帮我转一笔钱。"
"转给谁?"
"你们公司有个实习生,家里困难,你以前提过的。"
陈轩想起来了。"小李啊。确实挺不容易的。"
"转两万给他。"
"妈,这么多?"
"没事。反正我也用不了多少钱了。"
陈轩照办了。他觉得母亲生病以后,变得特别慷慨。
陈志华知道这事后,有点不高兴。"你怎么随便给别人转钱?咱们的原则呢?"
"我的钱,我愿意给谁就给谁。"林秀娟的声音很坚定。
这是她第一次在钱的问题上和陈志华顶嘴。
陈志华愣了一下,没再说什么。
但是他心里不太舒服。觉得妻子可能是因为生病了,思维有些混乱。
05
林秀娟开始写那封信。
她写得很慢,经常写几个字就要休息一会儿。
有时候陈志华进病房,看到她在写东西。
"写什么呢?"
"给轩子写点东西。万一我不在了,也算是个念想。"
"别说这些话。你会好起来的。"
"人总要做最坏的打算。"
陈志华不喜欢听这些话。他觉得说这些不吉利。
但是林秀娟坚持要写完那封信。
信写了三天才写完。她把信装进信封,写上"志华亲启"。
"这封信你先别看。等我真的不行了,你再看。"
"什么信这么神秘?"
"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陈志华接过信封,觉得沉甸甸的。
他没有想到,这封信会改变他对过去三十二年的所有认知。
第六个月,林秀娟进入了弥留状态。
医生说,随时都可能走。
陈志华和陈轩轮流守在病床边。
林秀娟大部分时间都在昏睡。偶尔醒来,会说几句话。
"志华,我走了以后,你要好好照顾自己。"
"别说这些话。你会好起来的。"
"我知道自己的情况。"林秀娟很平静。"记得看我给你的信。"
"我记着呢。"
"还有,轩子以后结婚,别再搞什么AA制了。夫妻之间,有些东西是算不清楚的。"
陈志华不明白她为什么突然说这些。
"妈,你别担心我的事。"陈轩在旁边说。
"我担心你们都不懂什么是夫妻。"林秀娟的声音很微弱。
这是她最后一次清醒的对话。
那天晚上,林秀娟走得很安静。
陈志华握着她的手,感觉到她的体温一点点消失。
她的手机还在枕头边。屏幕上显示着银行app的页面。
最后一笔转账是在三天前完成的。
林秀娟的葬礼办得很简单。
![]()
按照她的遗愿,不要花太多钱。
丧葬费用是陈志华一个人承担的。他没有要求AA制。
这是他们三十二年婚姻中,第一次有一方承担了全部的费用。
参加葬礼的人很多。除了亲戚朋友,还来了很多林秀娟以前的学生和同事。
有些人陈志华都不认识。
一个年轻人走到他面前。"陈叔叔,我是林老师资助的学生。她真的帮了我们家大忙。"
另一个中年女人说:"秀娟生前给我转了钱,帮我老公治病。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她的恩情。"
陈志华听着这些话,感到很困惑。
妻子什么时候资助了这么多人?钱从哪里来的?
办完葬礼,陈志华开始整理妻子的遗物。
他找到了那封信。信封上写着"志华亲启"。
但是他没有马上拆开。他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面对妻子的最后话语。
信被放在客厅的茶几上。每天他都能看到,但就是不敢打开。
陈轩劝他:"爸,妈既然让你看,肯定有重要的事情要说。"
"再等等吧。"陈志华说。
他需要时间来适应没有林秀娟的生活。
林秀娟去世一个月后,陈志华突然感到胸口疼痛。
疼得很厉害,冷汗直冒。
那天早上他正在厨房煮鸡蛋。只煮了一个。
突然意识到只需要煮一个的时候,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
然后胸口就开始疼。
陈轩赶紧叫了120。
救护车把陈志华送到医院。医生说是急性心梗,需要立即手术。
"手术费大概要多少?"陈轩问。
"十几万吧。还要看具体情况。"
陈轩有点担心。他自己的存款不多,只有七八万。
"爸,你的银行卡在哪里?我去取点钱。"
陈志华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在我钱包里。密码是......"
他报出了六位数字。这是他第一次把银行卡密码告诉别人。
"你赶紧去取。医生说不能耽误。"
陈轩拿着银行卡,急匆匆地赶到医院附近的银行。
他在ATM机上插入银行卡,输入密码。
屏幕显示:余额查询。
当数字出现的时候,陈轩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