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夷所思的事情,却又暗藏着某种常情。
先是看到这样一条新闻:河南一农民卖100吨小麦收款28万,2天后银行卡被冻结,钱货两空家人抱头痛哭……
![]()
前不久,家住新乡原阳的孙先生从事粮食购销生意,有一自称收购商的人通过网络联系到他,称可以大量高价收购小麦。孙先生将其介绍给自己哥哥,最后以28万的价格拉走了100多吨粮食。对方付款很利索,但仅过了两天,哥哥和嫂子的银行卡就被冻结。
原来,这28万是一笔涉诈资金。所谓的买粮人,肯定和诈骗分子脱不了干系,甚至就是其中成员。但问题是,警方冻结了资金,无辜的农户怎么办?他们的损失怎么追回?
目前,河南地方媒体给出的信息是:记者已经将情况反映给相关部门,民警表示会帮助孙先生收集证据,推动事件的处理进程。
这无异于一种“骗中骗”,本质就是利用诈骗资金再进行诈骗。
一开始,按照我朴素的新闻价值观的理解,这应是个“大新闻”,至少不该比“郑智化轮椅事件”小。因为它也是某种机制性,至少是流程性的弊病,一定会是一种现象,而非个案。所以,我等待着级别更高、更主流的媒体去报道推动,然后发声。
但是等了好几天,却感觉这个事沉了下去,逐渐没了声音。
直到我在视频号又刷到一起。
![]()
河南洛阳一位烟店老板,卖了110条名烟,总价5万5,其中1万付现金,4万5转银行卡。随后银行卡被冻结,不断接到广西崇左警方的电话,称4万5的转账是电信诈骗赃款,要求退回。烟店老板很实在,在“民警”上门并做了承诺后,直接退了5万5。
然而,当初承诺追回他们损失的“苏警官”,后面连电话都不接了。记者帮着打电话,也联系不上。我直接怀疑,这民警是不是也是假的?是诈骗同伙把钱再给划走了?完成了又一轮闭环?
从当地媒体报道的画面看,似乎是给了事发时的监控,那位身材高大的“大客户”戴着黑色口罩,而“苏警官”也是登过门的。如果是诈骗分子直接在店里出现了,这是不是重要线索?将人找出来应该不那么难?
如果说,只是单纯的网络诈骗,诈骗分子和受害者都是通过网络交易,没有产生或借助任何实体,那追溯起来确实比较麻烦,这也为什么很多电信诈骗受害者的资金难以追问的直接原因。但是农户卖了粮食、商户卖了烟,这些都是实物,是有人来亲自拉走的,成卡车的东西啊,在这个遍布监控的时代,怎么也没下落了呢?
无论卖粮食的孙先生,还是经营小超市的烟店老板,他们都是底层的普通劳动者、经营者,也非常信任警察,信任政府。
时间在一天天过去。他们既然寻求到媒体帮助,也可见心急如焚,一筹莫展。
对于警方来说,不能追回了第一轮受骗者的钱财,然后又让第二轮受骗者茫然无措。这样的击鼓传花,不就是在传递烦恼与伤痛吗?
更重要的是,这样荒诞的事情得不到解决,更多还未受骗的人如何看?他们的信心和安全感谁来给?
![]()
![]()
打开相关新闻的留言区,果然也发现,不少网友都在讲述自己或身边的经历:既然这已经成为一种新兴诈骗及洗钱的运作模式,那么一定会被批量化应用。
有人问:那是不是说,以后卖什么东西,都要先报警咨询一下?确认买方不是诈骗分子之后,再交易?
守护民众身边的安全感,尤其是处于信息不对称、社会资源匮乏的弱势群体,是常在嘴边的事,也应该转变为常在手头的事。
鉴于这两起典型事件都是跨省份的,可能存在属地管理上的问题。希望公安部能够关注到这一现象,采取行动,为民解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