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年底,对于老太太一家来说,是一段被阴云笼罩的日子。一次检查,查出了“脑动脉瘤”。孩子们带着她,跑遍了北京各大医院,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到望京医院,再到知名的301医院、积水潭医院……几乎把能去的医院都跑遍了。
但得到的答复,却让一家人的心一次次沉入谷底。老太太的女儿女婿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情形:“一家、两家、三家都这样说,不能手术,说上了手术台,不保证能下来。还说……说过不了年,就剩一两个月时间,而且也不给开药。”
“过不了年”——这句话像一根刺,扎在家每个人的心里。不能手术,没有药物,仿佛前路已被堵死。
![]()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2023年8月,老太太在一次体检中发现了心脏问题。当时她本人并没感觉太不舒服,直到一个月后,开始出现头晕、心脏不适,去医院检查,发现“血管堵了不到70%”。医生开了药,可她吃了之后头晕反而更厉害了。放心不下的家人,在12月份代她做了个核磁共振,结果查出了“考虑左侧颈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交界区动脉瘤;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左侧M1、2段、A1段、双侧A2段及基底动脉多发轻中度狭窄”。这一连串陌生的医学名词,意味着病情远比想象的复杂和危险。
就在一家人感到束手无策的时候,北京西苑医院的一位大夫,给指了一条路。他对家属说:“去希福医院吧,离你们还近!不知道具体地址,你们查一下,去吧!去吧!” 据家属说,老太太和这位西苑医院的大夫是山西老乡。而后来了解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的袁希福院长,与这位医生此前并不相识。
这条意外的指点,带来了一线生机。2024年1月29日,老太太的家人带着她所有的检查资料和舌苔照片,来到了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找到了袁希福院长。
![]()
当时老太太的情况并不好:头晕,说话时舌头不听使唤,吐字不清,双腿无力,走路来回摇晃,需要服用速效救心丸,左胳膊和左腿还时不时发麻。万幸的是,生活尚能自理。
在袁希福院长对症开药,服用一个疗程后,家人观察到了好的变化:老太太头晕减轻了,说话比以前利索,肢体麻木感也减轻了。虽然期间也遇到一些小波折,比如家人发现不能轻易给她脱衣服,一脱衣服病情就容易反复,但初步的效果,让女儿女婿坚定了信心。他们开始每隔20天左右,就在袁希福院长的坐诊日,亲自到医院复诊、拿药。
这份孝心和坚持,并不容易。4月22日那次复诊,家人是带着老太太一起来的,当时她的情况还有些反复:前天在沙发上站起来时因头晕摔倒了,头有点疼;睡眠虽有好转但多梦;说几句话又吐字不清了,腿麻、没劲、出虚汗。而且,老太太自己不太愿意喝中药,一付药总要喝上三天。
![]()
然而,转机在坚持中逐渐明朗。5月13日,老太太在家人的陪伴下,坐了一个半小时的高铁亲自来到郑州复诊。听到她是坐高铁来的,袁希福院长都感到惊喜。这次,她的情况明显改善了,头脑清晰,能清楚地说明自己的近况:“头晕好多了,说话也好些,脑子也清楚了,整个人的状态好多了……”
到了6月24日再次复诊时,进步更加显著。家人介绍说:“以前能走100米,现在能走四五里路,就是走多了摇晃;说话舌头不硬了,唠嗑能从九点唠到11点;惊恐少了;原来全身哆嗦,现在就剩下胳膊哆嗦……” 家人特别提到:“现在可有信心了,三四个月见效,吃饭、睡觉都好。”
后来因为天气转凉,老人出行不便,大多是女儿女婿代她来复诊。为此,袁希福院长多次称赞两人孝顺,特别是女婿,还说“孝心能治病,一般人都做不到这个地步”。面对夸奖,老太太的女婿只是朴实地说了一句:“她的母亲,我的母亲,都是母亲。”
![]()
时间来到了2025年3月17日,春回大地,街上的人们穿着各异,从羽绒服到薄外套都有。老太太再次来到希福医院复诊,她甚至在诊室里走了一段路,每一步都踩得很踏实,很稳。她的气色非常好,脸上看不出病容,她自己也很开心地说:“谁看见我,都说我不像病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