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这世上的事,有时候挺没道理的。你辛辛苦苦十几年,熬坏了眼睛,熬秃了头发,好不容易练出一身本事,成了别人口里的专家。
你觉得,你手里的这把刀,就是你安身立命的根本。可到头来,人家一句话,就能把你的刀给收了,让你去管一屋子发霉的纸。他们告诉你,这是组织的安排,是人尽其才。你心里明白,这就是在告诉-你,你的本事,在这里,一文不值。
01
陆昭今年三十五岁。在这个年纪,他已经是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公认的“第一把刀”。他的手,稳得像焊在手术台上一样,尤其擅长做那些高难度的微创心脏手术。别的医生开胸要拉一条几十厘米的大口子,他只要在病人身上打几个小孔,就能把一颗坏了的心脏给修好。他是科室里名副其实的顶梁柱,也是那群刚毕业的,眼睛里还闪着光的年轻医生们的偶像。
陆昭这个人,技术上是个天才,生活里却像个傻子。他脑子里只有手术刀,血管,和病人的心跳声。他不抽烟,不喝酒,不会陪领导打麻将,更不会在酒桌上说那些言不由衷的漂亮话。他有些清高,看见不顺眼的事,就想说两句。他觉得,一个医生,把刀开好,把病人治好,就是天大的本事,比什么都重要。
他一直这么觉得,直到医院空降来一位新院长。
新院长叫赵建安,是从机关里下来的行政干部。他不懂手术,也分不清动脉和静脉。他只懂两件事,一件叫“效益”,一件叫“名气”。他上任的第一天,就在全院大会上讲,医院不是慈善机构,我们也要讲经济效益。他鼓励医生多开那些昂贵的进口药,多用那些回扣高的进口耗材。他说,这叫与国际接轨。
![]()
赵建安不是一个人来的。他还带来了一个叫孙博文的医生,并且一来,就直接任命他做了心胸外科的新主任。孙博文的技术,在科室里,撑死算个中不溜。他做手术,手爱抖,缝合的线,拉得跟蜈蚣似的。但他有一样本事,是陆昭这辈子都学不会的。他会说话,会拍马屁,会把一个只值六十分的手术,吹成一百二十分的经典案例。
孙博文一上任,就视陆昭为眼中钉,肉中刺。他觉得,只要陆昭还在这个科室里一天,他就永远只是个名义上的一把手。
机会很快就来了。在一个周一的上午,赵建安突然召开了全院大会。会上,他先是讲了一大通关于“优化人才结构,激发队伍活力”的官话。然后,他清了清嗓子,当着全院几百号人的面,突然宣布了一项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人事调动。
“经院党委会研究决定,”赵建安看着手里的稿子,慢悠悠地念道,“免去陆昭同志心胸外科副主任及主刀医生资格。考虑到陆昭同志工作严谨,作风细致,特调任其为我院医疗档案室主管,负责人事档案及医疗病历的整理归档工作。希望陆昭同志在新的岗位上,人尽其才,再创佳-"
后面的话,陆昭一个字都没听进去。他的脑子里,“嗡”的一声,像被人砸了一锤子。医疗档案室主管?去看病历档案?
这个决定,在全院引起了轩然大波。所有人都知道,这不是什么“人尽其才”。这是公开的羞辱,是赤裸裸的“流放”。把一个正值技术巅峰,全院最优秀的外科医生,调去看一屋子发霉的旧病历。这比直接开除他,还要狠。
科室里那几个陆昭亲手带出来的年轻医生,气得脸都白了,拳头捏得咯咯作响。可他们看着台上那几个满面春风的院领导,一句话也不敢说。
已经退休在家的老院长,听到这个消息,气得当场就把电话打到了赵建安的办公室,在电话里把他骂了个狗血淋头。
而陆昭本人,却表现得异常冷静。他没有去争,也没有去辩。在赵建安宣布完决定的那一刻,他只是抬起头,看了一眼主席台上,赵建安和孙博文那两张隐藏在微笑之下的,得意的嘴脸。然后,他一言不发,默默地站起身,在全院几百双同情、惋惜、幸灾乐祸的目光中,走出了会议室。
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这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他做错了什么。这只是,道不同,不相为谋。那把刀,在这个地方,已经拿不下去了。
02
第二天早上,陆昭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他穿上了他最好的那件白衬衫,刮干净了胡子,然后平静地走进了院长办公室。
赵建安正靠在他的大班椅上,喝着上好的龙井茶。他看到陆昭进来,脸上立刻堆起了假惺惺的笑容。
陆昭没有跟他废话。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放在了那张宽大的办公桌上。“赵院长,我来辞职。”
赵建安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他拿起那封信,看都没看,就扔在了一边。他开始打官腔,说这是组织上对陆昭的“考验”,是希望他能沉淀一下,不要那么骄傲。他希望陆昭能“顾全大局”,不要冲动。
他甚至还站起身,绕过办公桌,走到陆昭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用一种长辈的口吻,语重心长地暗示他,只要他肯“低个头”,服个软,去档案室待上一段时间,以后,还是有机会回到手术台的。
陆昭看着他那张虚伪的脸,忽然觉得很可笑。他只是平静地,看着赵建安的眼睛,说了一句话。
“我的手,是用来拿手术刀的。”他说,“不是用来给发霉的病历盖章的。”
说完这句话,他再也没有看赵建安一眼。他转过身,大步走出了院长办公室。
他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开始收拾东西。他的东西不多,除了几件换洗的衣服,就是满屋子的医学书籍。那些书,他都宝贝得不行,一本一本,都用牛皮纸包着书皮。
科室里的几个年轻医生,红着眼睛过来帮他。他们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帮他把书装进箱子里。陆昭知道他们心里的想法,他拍了拍其中一个最得意的学生的肩膀,说:“好好干,把技术练好。别学我。”
收拾完所有的个人物品,陆昭抱着一个纸箱,最后一次,走出了他奋斗了十几年的医院大门。
他站在门口,回头看了一眼那栋熟悉的,高大的白色大楼。阳光照在上面,有些刺眼。他的心里,没有他想象中的那种失落和不舍。奇怪的是,他反而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解脱。
当然,还有一股怎么也压抑不住的怒火。这股火,不是为他自己。而是为了他手里的那把刀,为了他这么多年付出的心血,也为了那些躺在病床上,等着他去救命的病人。他知道,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遭遇。这是对技术的践踏,是对一个医生尊严的践踏。
陆昭的辞职,像一块石头,扔进了第一人民医院这潭死水里,造成了不小的震动。他带出来的那几个最得力的年轻医生,看着新上任的孙博文主任,每天在科室里指手画脚,大谈特谈如何提高科室“创收”,他们也彻底心灰意冷,一个个都萌生了去意。
心胸外科一下子就垮了半边天。之前排着队的几台高难度的心脏手术,因为没人敢接手,只能被迫向省城的医院转诊。病人的家属们怨声载道,把投诉电话都打爆了。
孙博文虽然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科室主任,大权在握。可他面对那些稍微复杂一点的病例,就立刻捉襟见肘,手足无措。他只能用那些最保守,最传统,但开销最大,对病人创伤也最大的开胸手术,来勉强应付。科室的口碑,一落千丈。
03
辞职后的第二天清晨,陆昭是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吵醒的。他一夜没睡好,脑子里乱糟糟的,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该何去何从。是去省城的大医院?还是干脆转行?他有些茫然。
他趿拉着拖鞋,走过去打开了门。看到门外站着的一群人,他当场就愣住了。
门外,站着七八个人。为首的那个,他认识。那竟然是本市另一家大型综合性医院,也是第一人民医院常年以来的竞争对手——市立第二医院的院长,钱立群。
![]()
钱院长是个五十多岁的男人,戴着一副金丝眼镜,看起来很儒雅。他的身后,还跟着几个陆昭在学术会议上见过面的,二院的科室主任。他们每个人的手里,都提着大包小包的礼物,脸上,都带着一种热切的,甚至可以说是尊敬的笑容。
陆昭脑子有点懵。他第一反应是,难道是自己以前在二院的哪个亲戚,出了什么事?
钱立群院长却绕过了所有的客套和寒暄。他一看到陆昭,就三步并作两步地走上前,紧紧地握住了陆昭的手,开门见山地说:“陆医生!我知道您辞职了。我今天来,不是劝您回一院的。我是想请您‘出山’!”
他说着,从他身旁那个年轻助手的手里,接过了一份文件,郑重地递到了陆昭的面前。
那是一份印着市立第二医院红头的,正式的聘书。
陆昭疑惑地接过了那份聘书,打开一看,只看了一眼,他整个人就呆住了。上面的职位和待遇,让他感到了巨大的震惊。
聘书上写的,不是他想象中的“心胸外科主任”,而是两个他从未听过的头衔:“首席医疗技术顾问,兼心脏中心主任”。
更重要的是,在聘书的下面,还附着一份授权协议。协议上,用加粗的字体,清清楚楚地写着:由陆昭医生,全权负责组建一个独立的“微创心脏外科中心”。该中心,将拥有独立的人事任免权,独立的财务审批权,和独立的技术、设备引进权。中心的发展,将不受医院行政体系的过多干预。
这在等级森严的公立医院体系里,几乎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这等于是在医院里,给了他一个“特区”!
就在陆昭为这份颠覆他认知的聘书,而感到震惊的时候,钱立群院长,又从助手的手里,拿出了另一样东西。那是一卷大大的,用硫酸纸打印的设计图纸。
他在陆昭家那张小小的餐桌上,展开了那张图纸。他指着图纸上一个宏伟的建筑群,说:“陆医生,这是我们二院准备在明年动工的,一栋全新的外科大楼的规划图。您看,这整个第五层,我们都为您预留出来了。”
他的手指,在图纸上移动着。“您看看,这里,是您在上次全国心胸外科学会上提到的,最先进的复合手术室。这里,是独立的动物实验和技术研发中心。还有这里……”
钱院长的手指,停在了图纸上一个最显眼,最核心的位置。
陆昭顺着他的手指看过去,当他看到那个位置的名称标注时,他整个人,彻彻底底地震惊了!
那个位置,标注的名称,竟然是——“‘陆昭’冠名模拟手术培训基地”!
用一个在职的,甚至还没有正式入职的医生的名字,来命名一个官方的培训基地!这在国内的医疗界,是闻所未闻的殊荣!这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重视,而是一种近乎于信仰的,绝对的尊重!
04
面对这样一份充满了尊重和诚意的邀请,陆昭没有任何理由拒绝。他知道,钱立群院长给他的,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个能让他实现自己所有抱负的,广阔的舞台。
他当场就接受了聘请。
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就传遍了全市的医疗系统。第一人民医院那几个跟着陆昭,早就心生去意的年轻医生,听到这个消息后,没有丝毫犹豫,义无反顾地,向医院递交了辞呈,集体跳槽到了二院,追随他们的老师而去。
钱立群院长,也确实履行了他的所有承诺。他给予了陆昭最大的支持和信任。陆昭要的资金,他批。陆昭要的设备,他买。陆昭要的人,他给。整个二院,从上到下,都为这个新成立的心脏中心,一路大开绿灯。
陆昭利用二院给他的,前所未有的自主权,开始了他卧薪尝胆的第一步。这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更是为了一场迟来的“复仇”。
他不仅召回了自己最核心的旧部,组建了最默契的团队。他还利用“陆昭”这个金字招牌,面向全国,招募了一批在微创心脏外科领域,极具天赋和专长,但在原有的医院体制内,因为各种原因郁郁不得志的年轻医生。
他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建立起了一个全新的,以技术为绝对核心,以病人为唯一中心,充满了战斗力的“狼性”团队。
![]()
陆昭心里很清楚,单纯地多做几台手术,是无法对第一人民医院形成碾压性优势的。他要做到的,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他利用二院拨给他的专项资金,从德国引进了国内第一台,也是当时最先进的第四代手术机器人。这台机器,可以让微创手术的精准度,再上一个台阶。
与此同时,他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整整两个星期。他把自己过去十几年里,积累下来的,几项关于“超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改良技术,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和最终的完善。
这项技术,可以将原本需要锯开胸骨,让病人“伤筋动骨一百天”的大手术,通过在大腿根和锁骨下方,开几个钥匙孔大小的切口,就能完成。手术的创伤极小,病人恢复得极快。但是,这项技术,对术者的操作水平,和团队的配合,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
这项被陆昭命名为“陆氏术式”的技术,成为了二院心脏中心独有的,任何人都无法复制的“护城河”。
05
时间的流逝,有时候快得让人猝不及防。
仅仅半年之后,市里医疗界的格局,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