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阿姨移民多伦多在湖边广场跳广场舞,沟通无效后加警举起警棍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Turn it off! Now!"金发女警官的声音在湖边回荡。

"我们没犯法!"王慧敏用不流利的英语回应,护在音响前。

《最炫民族风》的旋律还在继续,傍晚的安大略湖畔,十几位中国阿姨僵在原地。女警官伸手去关音响,王慧敏本能地挡住。下一秒,警棍从腰间抽出,在夕阳下泛着冷光,高高举起。

周围的手机镜头全部对准这里。空气凝固了。

就在这一刻,人群后方传来一个急促的脚步声——



01

2022年10月15日,王慧敏提着两个大行李箱,走出多伦多皮尔逊国际机场。

秋风扑面而来,带着陌生的气息。女儿张悦抱着三岁的外孙女迎上来:"妈,一路辛苦了。"王慧敏看着女儿消瘦的脸,心里一酸。

"你看看你,瘦成这样。"她摸摸外孙女的头,"妞妞都长这么大了,外婆都快认不出来了。"

车子开在宽阔的高速路上。王慧敏望着窗外,枫叶正红得灿烂。这是她第一次来加拿大,五十八岁,从上海飞了十几个小时,来到这个完全陌生的国度。

"妈,以后慢慢就习惯了。"张悦开着车说,"我和David工作都忙,妞妞上幼儿园,下午三点就放学,实在没人接。"

"我知道,所以妈不就来了吗。"王慧敏笑着说,心里却涌起一阵说不出的滋味。

她在上海纺织厂工作了三十多年,两年前退休。独生女儿七年前嫁给加拿大人David,定居多伦多。这些年就过年时视频通话,隔着屏幕看外孙女长大。

现在终于团聚了,可王慧敏说不清心里是高兴还是失落。

到家后的第一周,王慧敏觉得自己像住在玻璃罩里。女儿女婿早上七点多出门,她一个人在家,带着妞妞。房子很大,三层的独栋别墅,但空荡荡的。

她不会开车,不懂英语,连超市都不敢一个人去。妞妞会说中文,但更习惯说英语,跟她讲话总是中英文夹杂,她常常听不懂。

最难熬的是傍晚。四点多天就黑了,街上静悄悄的,没有人声,没有烟火气。王慧敏站在厨房里,看着窗外空旷的街道,想起上海小区里的热闹。

那时候每天傍晚,她都会下楼去广场。音响一开,姐妹们就都来了。跳完舞还能一起聊天,谁家孙子考上重点中学了,谁家儿媳妇又怀二胎了,大家七嘴八舌,一个小时很快就过去。

可在这里,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妈,周末我带你去华人超市。"张悦周五晚上说,"那边有很多上海人,你可以认识新朋友。"

王慧敏点点头。她已经在这个玻璃罩里憋了两周。

周六下午,大统华超市里人声鼎沸。王慧敏听到熟悉的上海话,眼睛一亮。在生鲜区,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正在挑虾,嘴里念叨着:"这虾不新鲜,昨天进的货吧..."

"是啊,还是国内菜场的好。"王慧敏忍不住接话。

女人转过头,眼睛亮了:"侬也是上海人?"

"浦东的。"

"巧了,我杨浦的!"女人热情地握住她的手,"我叫李芳,来了三年了。侬呢?"

"王慧敏,刚来半个月。"

两个人在超市里聊了二十多分钟。李芳说她也是投靠女儿移民的,刚来时也不习惯,现在好多了。她加了王慧敏的微信,拉她进了一个群——"多伦多上海老乡群"。

当天晚上,王慧敏躺在床上翻看群消息,里面有三百多人,大部分都是五六十岁的移民。有人在群里问哪里能买到正宗的上海菜,有人抱怨加拿大看病难,有人分享带孙子的经验。

王慧敏看着看着,突然觉得没那么孤独了。

11月初,李芳约王慧敏出来喝咖啡。在星巴克里,李芳介绍了另外三个上海来的姐妹——陈姐、徐姐和小刘。

"我们都是来带孙子的。"陈姐叹气,"孩子忙啊,只能我们老的搭把手。"

"可这里实在太冷清了。"徐姐说,"我在国内时天天跳广场舞,来了这边,连个跳舞的地方都找不到。"

"就是!"小刘附和,"我在上海时是舞蹈队队长,现在天天在家里憋着,腰都要出毛病了。"

王慧敏听到"广场舞"三个字,心里一动。她在上海时也是小区广场舞队的领队,每天傍晚带着二十几个姐妹跳舞,那是她退休后最快乐的时光。

"要不,咱们也找个地方跳?"她试探着说。

"哪有地方啊?"李芳摇头,"社区中心要预约,还要交钱。公园里都是老外,咱们放中文音乐,人家听不懂。"

"先找找看嘛。"王慧敏不死心,"总有地方的。"

接下来的一周,王慧敏推着妞妞的婴儿车,在附近转悠。她住在北约克区,离安大略湖不远。一天下午,她推着车走到湖边,突然眼睛一亮。

湖边有一片开阔的广场,地面平整,视野开阔。傍晚时分,有人在跑步,有人遛狗,还有几对情侣坐在长椅上看日落。广场中间有个小型表演区,铺着木地板。

"就这里了!"王慧敏心想。

她拍了几张照片发到群里:"姐妹们,我找到好地方了!"

当天晚上,群里炸开了锅。李芳说太好了,陈姐说早该找这样的地方,徐姐说她有专业的广场舞音响,小刘说她有舞蹈服装。

"那就周末试试?"王慧敏提议。

"好!"

02

11月12日,星期六,下午六点。

王慧敏提着音响,李芳拿着手机蓝牙音箱,五个人在湖边广场集合。

"会不会有人管啊?"小刘有点担心。

"管什么?"王慧敏不以为然,"这是公共场所,咱们又没犯法。在国内到处都有人跳广场舞,这里也一样。"

"而且这里地方这么大,又不挡着别人。"李芳说。



音响打开,《最炫民族风》的前奏响起。五个人站成一排,熟悉的旋律让她们身体都放松下来。

"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

音乐声在湖边回荡。王慧敏领舞,动作熟练,其他人跟着节拍摆动。夕阳洒在湖面上,金光闪闪。她们跳得忘我,仿佛又回到了上海的小区广场。

一首接一首,《小苹果》《套马杆》《荷塘月色》。她们跳了整整一个小时,直到天完全黑下来。

"太爽了!"陈姐擦着汗说,"好久没这么痛快过了。"

"咱们明天继续?"王慧敏提议。

"好啊!"

第二天,她们又来了。这次还多了两个人——徐姐带来了她的老乡,小刘叫来了邻居。七个人的队伍,声势更大了。

路过的人投来目光。有个推着婴儿车的华人女子停下来看,笑着说:"好久没看到广场舞了,看着真亲切。"

"来一起跳啊!"王慧敏热情地招呼。

女子笑着摆手:"我不会,不过看着真好。"

这样的赞美让王慧敏更有信心了。接下来的一周,她们每天傍晚都来。队伍从七个人增加到十个人,又增加到十五个人。群里的姐妹们听说了,纷纷赶来加入。

音响也换成了更大功率的。徐姐从国内带来的专业设备,低音很足,放出来的音乐很有劲。

"这才像样嘛!"王慧敏满意地说。

11月底的一个傍晚,她们照常在湖边集合。音乐刚响起五分钟,一对老夫妇走过来。

男人六十多岁,穿着羽绒服,脸上带着不悦。他走到音响前,对着王慧敏说了一串英语。

王慧敏听不懂,摆摆手继续跳。

男人提高音量,指着音响,又说了一遍。

李芳的英语稍微好点,走过来问:"What?"

"Too loud! Very loud!"老人比划着,指指耳朵,又指指远处的住宅区。

"他说我们太吵了。"李芳翻译。

"才六点钟!"王慧敏看了看手表,"我们又没在半夜唱歌。"

李芳用英语跟老人解释:"It's only 6 PM. We are dancing."

老人摇头,继续说着什么。他的妻子也上来了,脸色很难看。两个人比划了半天,见王慧敏她们不理会,气冲冲地走了。

"神经病。"陈姐小声嘀咕,"这么大的广场,音乐能吵到谁?"

"就是,国内小区广场跳舞的人多了去了,也没见谁抱怨。"

她们继续跳,但心里都有点不痛快。

第二天,那对老夫妇又来了,这次还带来了另外两个人。四个人站在她们面前,说着听不懂的英语。

"麻烦死了。"小刘皱眉,"跳个舞还要管。"

"不用理他们。"王慧敏说,"公共场地,谁都有权利用。"

她调高音量,音乐更响了。老人们站了一会儿,无奈地离开。

接下来的几天很平静。王慧敏以为事情过去了。12月的第一周,她们照常跳舞,队伍已经发展到十八个人。音乐声在湖边飘荡,引来不少路人驻足观看。

12月4日,星期一,傍晚六点十分。

音乐刚响起十分钟,一辆警车停在广场边上。

两个警察走下来,一个年轻的白人男警察,一个中年亚裔女警察。

王慧敏看到警车,心里一紧,但转念一想,我们没犯法,怕什么?

亚裔女警察走过来,用英语夹杂着不太流利的中文说:"你们,音乐,太响。有人,投诉。"

"投诉什么?"王慧敏停下舞步,"我们就跳个舞,又没干坏事。"

"音乐,太响。"女警察重复,指指远处的住宅区,"那边,人们,休息。抱怨,很多。"

"才六点钟!"陈姐也上来了,"天还没黑呢,谁这么早休息?"



女警察拿出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什么。她给王慧敏看:"你们,每天,这里,音乐。已经,十次,投诉。"

"十次?"李芳惊讶,"谁投诉的?"

女警察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请你们,音乐,小声。或者,换地方。好吗?"

王慧敏看着女警察诚恳的脸,点了点头:"好,我们小声点。"

警察走后,姐妹们围在一起商量。

"要不换个地方?"有人提议。

"换哪里?"王慧敏反问,"这里是最好的场地,平整又开阔。其他地方不是太小就是太偏。"

"那就把音量调低点。"

"已经不大了啊,再小我们自己都听不清。"

最后她们决定,音量稍微降低一点,时间提前到五点半,七点之前结束。

"这总可以了吧?"王慧敏说。

可第二天,还没跳到半小时,又有人来交涉了。这次是三个中年女人,其中一个用中文说话。

"能不能别在这儿跳了?"那女人开门见山,"声音太大,我家老人受不了。"

"你也是中国人?"王慧敏打量着她。

"我在这住了二十年了。"女人说,"这里是居民区,有规矩的。你们天天放音乐,扰民了知道吗?"

"扰民?"陈姐火了,"我们跳舞怎么就扰民了?在国内到处都是跳广场舞的,也没听说扰民。"

"国内是国内,这里是这里!"女人提高声音,"你们以为这是在中国吗?这里有这里的规矩!"

"什么规矩?"王慧敏也不示弱,"公共场地不能跳舞?"

"不是不能跳,是你们音乐太响了!"女人指着音响,"这么大的音响,放这种音乐,周围居民都受影响。已经有很多人投诉了,你们还不知道收敛!"

"投诉就投诉,我们没犯法!"

"你们等着,继续跳,警察会来抓你们的!"

女人说完气呼呼地走了。

姐妹们面面相觑。

"这人怎么胳膊肘往外拐?"小刘不满,"都是中国人,还帮着老外说话。"

"就是,在国外呆久了,数典忘祖了。"

王慧敏没说话,心里却有点不安。

当天晚上,她跟女儿张悦提起这事。

"妈,要不就别跳了吧。"张悦劝道,"这边对噪音管得很严,真的会被投诉的。"

"我们又没有制造噪音。"王慧敏说,"就是跳个舞,放点音乐,有什么问题?"

"可是这边的人不习惯啊。"张悦解释,"加拿大人很注重个人空间,你们放音乐,他们觉得侵犯了他们的安宁权。"

"那我们的权利呢?"王慧敏反问,"公共场地,为什么我们不能用?"

张悦叹气:"妈,这边的规矩就是这样。你们要跳,可以去社区中心,那里有专门的活动室。"

"那要预约,还要交钱。"王慧敏摆手,"在国内跳舞都是免费的,凭什么到这里要花钱?"

母女俩的对话不欢而散。

第二天,王慧敏她们还是去了。音量调得更低了,但还是有人来抱怨。

12月8日,警察又来了。这次来的是三个警察,其中一个是女警官,金发碧眼,表情严肃。

女警官直接走到王慧敏面前,拿出一张纸。

"这是警告通知。"亚裔女警察在旁边翻译,"如果你们继续在这里制造噪音,会被罚款,甚至逮捕。"

"逮捕?"陈姐瞪大眼睛,"跳个舞还要坐牢?"

"这里收到十七次投诉了。"女警官说,声音冰冷,"噪音扰民,违反社区管理条例。"

王慧敏接过那张纸,上面密密麻麻的英文她一个字都看不懂。

"我们真的没有扰民。"她说,"就是锻炼身体,放点音乐,为什么不行?"

女警官看了她一眼,说了一句什么。亚裔女警察翻译:"她说,这是最后警告。再有一次投诉,就采取法律行动。"



警察走后,姐妹们围成一圈。

"还跳不跳?"有人问。

王慧敏咬着牙:"跳!凭什么不跳?"

"可是警察都说了..."

"警察就能随便欺负人?"王慧敏倔强地说,"我们又没犯法,他们凭什么抓人?"

"就是!"陈姐支持她,"在国内跳广场舞是正常活动,到这里怎么就成犯法了?"

"我看他们就是歧视咱们!"小刘愤愤不平。

最后她们决定,继续跳,但更加小心。音量调到最低,时间控制在一小时以内。

接下来的几天很平静。王慧敏觉得也许事情过去了,那些投诉的人看到她们让步,就不会再纠缠了。

可她不知道,真正的风暴还在后头。

12月13日,当地一家小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标题是:"Chinese Square Dancing Sparks Neighborhood Dispute"(中国广场舞引发社区纠纷)。

文章里说,有一群中国移民在湖边公园跳广场舞,音乐声扰民,多次警告无效,引发当地居民不满。文章还配了几张照片,正是王慧敏她们跳舞的场景。

这篇文章被转发到网上,很快在当地引起讨论。有人支持居民的投诉,有人觉得过于敏感。华人社区内部也出现了分歧。

有华人在论坛上发帖,批评王慧敏她们:"丢中国人的脸。到了人家的国家,就要遵守人家的规矩。"

也有人支持:"凭什么不让跳?公共场地,人人都有权利用。"

更多人保持沉默,不想卷入争议。

王慧敏的女儿张悦看到新闻后,焦急地打电话:"妈,你上新闻了!能不能别跳了?David说他同事都在议论这事,我们很尴尬。"

"尴尬什么?"王慧敏不以为然,"我们又没做错。"

"可是报纸都登出来了,多难听啊。"

"难听就难听,反正我们没错。"

张悦说不动她,只能挂了电话。晚上回家后,David也劝说,但王慧敏依然坚持。

"我在上海跳了十几年广场舞,从来没人说我扰民。"她说,"这里就是歧视我们外来的。"

David摇头,但没再多说。

12月15日,星期五。

王慧敏她们照常在湖边集合。这次来的人更多了,有二十多个。有些是看到新闻后专门过来支持的,有些是听群里姐妹说了,特意赶来的。

"今天我们一定要跳!"王慧敏说,"不能让那些人看扁了我们中国人。"

"对,跳!"

音乐响起,《最炫民族风》的旋律在湖边飘荡。二十多个人排成三排,整齐地跳着。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有华人在拍视频,有当地居民站在远处指指点点。

六点十五分,两辆警车开到广场上。

四个警察下车,领头的是那个金发女警官。她走路带风,脸色铁青。

"Turn it off!"她走到音响前,声音很大。

王慧敏本能地挡在音响前:"We are dancing!"

"Turn it off! Now!"女警官提高音量,眼神锐利。

音乐还在继续。姐妹们停下舞步,紧张地看着这一幕。

女警官说了一串英语,语速很快。亚裔女警察跟在旁边,但这次没有翻译。

王慧敏听不懂,她只是重复:"We don't break the law!"(我们没犯法!)

女警官深吸一口气,直接伸手去关音响。

王慧敏本能地挡住:"Don't touch it!"

"Move!"女警官命令。

"No!"

僵持了三秒钟。女警官的手停在半空,王慧敏的手也举在那里,两个人的距离不到半米。

周围的人都屏住呼吸。有人在拍视频,手机镜头对准这里。

"Last warning."女警官一字一句地说,"Move. Away."

王慧敏的手在发抖,但她没有退让。她看着女警官的眼睛,那里面没有温度,只有公事公办的冷漠。

女警官往后退了一步,右手慢慢移向腰间。

其他警察也围了上来,摆出警戒姿态。

陈姐想上来拉王慧敏,被另一个警察拦住。

气氛一触即发。

女警官的手握住了警棍,慢慢抽出来。黑色的警棍在夕阳下泛着冷光。

"Oh my god!"围观的人群里有人惊呼。

女警官举起警棍,高高地,对着天空。

这是一个明确的威慑动作。

王慧敏瞪大眼睛,脸色发白。她从来没有被警察这样对待过。在上海时,片警都认识她,见面都会打招呼。可现在,异国他乡,这个金发女警官举着警棍,仿佛她是个罪犯。

"妈呀!"有姐妹尖叫起来。

围观的人群骚动了,更多手机举起来拍摄。

王慧敏的手还举在半空,护着那台音响。她想说什么,但喉咙像被堵住了,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就在所有人以为事态要失控的时候,人群后方传来一个男人的吼声,紧接着,一个高大的身影冲了过来,直接挡在王慧敏身前。

这个突然出现的人,金色的头发,穿着西装,手里还拿着公文包,显然是刚下班赶来的。他的出现让现场所有人都愣住了——

不仅是因为他的身份,更因为他接下来对着女警官说出的那番话,每个字都像重锤一样砸在现场,让气氛瞬间逆转。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