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我一个月挣3万,寄2万给家里,住破公寓,吃剩菜,只为让家人过得好。
直到那天,我收到了一条短信——你爸妈用你的寄回来的钱,给你弟买房了!
我连夜飞回家,看到的却是父母和弟弟、弟媳,一家四口热热闹闹的场景。
“姐,你至于这么小气吗?不就是点钱!”弟弟满脸不屑。
“可不是,一个月挣3万呢,你不是自己还留点了。”弟媳补刀。
看来,这一家子都把我当“血包”了。
既然这样,这家,这家人,我不要也罢!
01
清晨五点半,闹钟刺耳地响起来,把我从浅眠中拽醒。
窗外,上海的天还是灰蒙蒙的,初冬的寒意透过老旧的窗缝钻进来。
我揉了揉眼睛,关掉闹钟,从硬邦邦的单人床上爬起来。
这间40平米的出租屋是我在上海的全部落脚地,家具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一张床、一个衣柜、一张掉了漆的桌子。
洗漱完,我站在狭小的厨房里,烧开一壶水,泡了包三块钱的挂面。
为了省钱,我只加了一片青菜和几滴酱油,连鸡蛋都舍不得放。
手机震了一下,银行短信跳出来:3万元工资到账了。
这是我每个月最安心的一刻,仿佛生活有了点盼头。
我打开记账软件,开始分配这笔钱:房租4000元,水电费400元,交通费500元,伙食费2000元,剩下的2万元,全转给了我妈。
转账完成后,我盯着账户里仅剩的5100元,长长地叹了口气。
又得勒紧裤腰带过一个月了。
吃着寡淡的挂面,我想起昨晚同事们约着去新开的烤鱼店,人均消费至少300元。
我推说有事,婉拒了邀请,一个人回了出租屋。
我给妈发了条微信:“妈,钱转过去了,您查一下。”
不到三分钟,妈回道:“收到了,小然最近在找工作,心情不太好,想换个好点的手机。”
我咬了咬牙,回道:“妈,让他先把工作找好,家里开销也不小。”
“你这孩子,咋老跟弟弟过不去?他还年轻,得给他点鼓励。”妈的语气带着点责怪。
弟弟李然,今年26岁,刚从大学毕业,在妈眼里,他永远是需要呵护的小男孩。
可在我看来,他早就该独立了。
我关掉手机,抓起背包准备出门。
路过楼下的早餐摊,包子的香气让我肚子咕咕叫。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只买了个两块钱的白馒头,边走边啃。
上海的早高峰像战场,我被挤进地铁,身体随着人潮晃动。
站在车厢里,我想,这七年来,我给家里寄了快100万了。
按理说,这笔钱在老家县城足够买套像样的房子了。
可妈总说家里拮据,弟弟找工作不顺,需要我这个姐姐多帮衬。
到了公司,我埋头工作,尽量不去想这些烦心事。
作为外企的基层主管,我的任务量永远比别人多一倍。
但我不抱怨,这份工作让我有能力支撑家里。
午休时,同事们成群结队去吃饭,聊着新开的泰国餐厅。
我打开自带的饭盒,里面是昨晚剩的米饭和几片土豆。
“徐晴,你又吃剩菜啊?”同事张雯端着奶茶走过来,语气里带着点调侃。
我笑了笑:“今天忙,下次一起去。”
![]()
张雯坐到我旁边,低声说:“听说下周要选部门主管,你的机会最大,但领导觉得你社交太少,得多表现。”
我心里一紧,点点头:“谢谢你提醒,我会注意的。”
张雯叹了口气:“徐晴,你对自己太抠了,活得也太累了。”
下午,妈又打来电话,声音比早上欢快了不少。
“晴晴,钱收到了,你最近咋样?谈对象没?”
“工作忙,没空。”我回答得简短。
“你都32了,再不找可就晚了。你看小然——”她突然停住。
“弟弟咋了?”我追问。
“没啥,就是说他比你小,都在忙着找工作。对了,我过几天要去你姑姑家住几天,可能联系不上。”
挂了电话,我总觉得妈有点不对劲。
她以前从不催我找对象,总说等弟弟安顿好再说。
今天却突然关心我的婚事,还要去姑姑家,这在以前可是从没有的事。
晚上加班到十点,办公室只剩我一个人。
手机弹出相亲软件的消息,是张雯帮我注册的,说是让我多认识人。
点开一看,有人问:“你好,看你资料在外企上班,收入应该不错吧?家里有啥负担?”
我如实回:“每月给家里转2万,爸走得早,弟弟还在上学。”
对方很快回复:“哦,那挺辛苦的,我再想想吧。”
我知道,这又是一次没下文的对话。
这已经是第六次了。
我关掉软件,收拾东西准备回家。
走出写字楼,寒风吹得我裹紧了薄外套。
上海的夜景灯火辉煌,可我只想快点回到那个小小的出租屋。
02
周六早上,我照例给妈打视频电话。
妈今天心情似乎特别好,穿了件我没见过的蓝色毛衣。
“妈,新衣服?挺漂亮的。”我随口说。
妈愣了一下,笑着说:“这件啊,你姑去年送的,我一直没穿。”
我点点头,没多问。
视频里,我注意到背景有点陌生,不像记忆中的老房子。
“妈,你在哪儿?咋看着不像家里?”
妈眼神闪了一下:“哦,我把房子简单收拾了一下,看着有点不一样。”
正说着,背景里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阿姨,这沙发颜色咋样?”
妈脸色一变,忙说:“有朋友来了,先挂了,改天聊。”
没等我说话,视频就断了。
我盯着黑屏的手机,疑惑越来越深。
收拾房子?换沙发?这在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的开支。
我立刻给弟弟打电话,想问问家里到底咋回事。
电话响了半天没人接。
我发了条微信,过了好久,弟弟才回:“姐,我忙着呢,有事改天说。”
冷淡的语气,完全不像平时爱聊天的他。
李然以前总爱在朋友圈晒生活,健身、旅游、美食,样样不落。
可最近半年,他的朋友圈几乎没动静,这太反常了。
我打开电脑,查了近一年的转账记录。
每个月2万,从没断过。
妈总说家里开销大,弟弟找工作不顺,可我总觉得哪里不对。
我联系了老家的邻居张姨,问问家里近况。
“晴晴,你弟最近忙得很,好像在装新房子。”张姨的话让我心里一沉。
“新房子?啥新房子?”
“哎,我可能说错了,你妈没跟你提?那当我没说。”张姨慌忙改口。
挂了电话,我心跳得厉害。
装新房子?这是咋回事?
我给弟弟发微信:“听说你在装新房子?啥时候买的?”
弟弟秒回:“没这回事,我帮朋友看看房子。”
这回答让我更怀疑了。
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脑子里全是疑问。
七年了,我给家里寄了快100万,这些钱去哪儿了?
我一直以为家里日子紧巴,所以我省吃俭用,把钱都寄回去。
我住的公寓又小又旧,家具破破烂烂,连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
我省下的每一分钱,都是想让家人过得好点。
可如果弟弟真买了房子,干嘛瞒着我?
妈为啥要撒谎?
第二天,我又给妈打电话,想侧面打听点情况。
“妈,我在考虑回老家发展,您觉得咋样?”
妈明显慌了:“不行,上海机会多,工资高,你回来干啥?”
“我想离家近点,方便照顾您和小然。”
“不用,我们挺好的,你弟很快就能找到工作。”妈急忙说,又加了句,“对了,我最近嗓子不舒服,先挂了。”
挂了电话,我更确定家里有事瞒着我。
妈从不轻易示弱,今天的反应太不正常了。
我决定再等等,看能不能找到更多线索。
03
周三晚上,我加班到半夜。
走出办公室,外面下起了小雨,我没带伞,只好低头快步往地铁站走。
手机突然一震,一条陌生号码的短信跳出来:
“你妈给你弟买了学区房,你知道吗?”
我停下脚步,雨水打湿了头发,可我一点不觉得冷。
紧接着又来两条短信:
“房子都快装好了。”
“你弟去年结婚了,他老婆怀孕八个月了。”
我全身的血好像都凝住了,手抖着反复看这些消息。
学区房?结婚?怀孕八个月?
这不可能!
如果真是这样,他们为啥不告诉我?
我立刻回拨那个号码,响了几声,没人接。
我发了条短信:“你是谁?告诉我真相。”
对方没回。
我急忙给妈打电话,响了很久才接通。
“喂,这么晚啥事?”妈的声音有点不耐烦。
“妈,我收到短信,说小然买了学区房,还结婚了,他老婆怀孕了,真假?”我直接问。
电话那头静了几秒,妈突然激动起来:“谁给你发的?肯定是胡说八道!你弟哪有钱买房?结啥婚?全是假的!”
“妈,张姨都说小然在装新房。”我压着情绪说。
“那个老太太乱嚼舌头!”妈的声音更大了,“晴晴,你别信那些乱七八糟的,好好工作就行。”
我心里一阵刺痛,妈从没这么激动过。
“妈,到底咋回事?您告诉我实话吧。”
“没啥事,真没啥。你弟确实在相亲,还没定下来。”妈的语气软了点,“你工作忙,别瞎想。”
挂了电话,我又给弟弟打,依然没人接。
我发了条短信:“小然,有人说你结婚买房了,是真的吗?”
很快,弟弟回道:“姐,有事等段时间再说,别听闲话。”
几乎一样的话,一样的推托。
我站在雨里,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脸往下流。
七年来,我从没怀疑过家人。
我相信妈说的每一句话,相信弟弟需要我的帮助。
我把工资的大半寄回家,自己过得像个苦行僧。
现在看来,这一切都是谎言。
回到出租屋,我一夜没睡。
回想这几年,家里的反常越来越多:妈总说缺钱,可弟弟换了好几部最新款手机;每次视频,家里的摆设总有变化;弟弟最近半年变得神秘,基本不联系我。
我翻出银行转账记录,七年来,我寄了快100万。
这笔钱在老家,够买一套好房子了。
妈不可能没钱,弟弟不可能买不起手机。
一切都是骗局吗?
我的付出,我的牺牲,我放弃的梦想和生活,都是为了一个欺骗我的家?
天快亮时,我下了决心。
我要回家,弄清楚真相。
我打开订票软件,订了当晚飞老家的机票。
这七年,我为了省钱,每次回家都坐硬座火车,十几个小时的颠簸。
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回去。
我请了四天假,同事们都惊讶,因为我从不请长假。
张雯担心地问:“出啥事了?要帮忙吗?”
我摇摇头:“家里有点事,我得回去看看。”
收拾好简单行李,我锁上出租屋的门。
心里有个声音在问:如果短信是真的,我该怎么面对这个骗了我七年的家?
04
飞机在云层中穿梭,窗外的阳光刺得我眼睛疼。
我靠在座位上,回想这七年的付出。
大学毕业时,我放弃了去英国读研的机会,选了个好找工作的专业。
第一份工作月薪才7000,我硬是每月寄5000回家,自己只留2000。
那时候,我住在一个十人合租的群租房,房间只有一张床和一个破桌子。
我一天吃两顿饭,坐公交都要算好每站的钱。
周末不敢出门,生病不敢去医院,全是为了省钱。
后来跳槽到外企,工资涨到3万,可我的生活没啥变化。
我还是住小公寓,省吃俭用,把钱寄回家。
这些年,我有多少个周末是独自在出租屋度过的?
有多少次相亲因为“家庭负担重”无疾而终?
有多少次看着同事买房结婚生子,而我还在那间破公寓里?
我一直觉得这是值得的,因为我在帮家人。
现在想想,可能只是我一厢情愿。
飞机开始下降,家乡的城市轮廓渐渐清晰。
七年前我离开时,这里只有几栋老楼。
现在,高楼大厦遍地,街道宽敞,一片繁荣。
出了机场,我没告诉家里,直接打车回老家小区。
司机是个话多的中年人,一路聊着城市的变化。
“现在咱们这发展得快,特别是南城区,学区房一平米得三万了,有钱人才买得起。”
我心一紧:“南城区的房子这么贵?”
“可不是,市重点小学在那,家长都抢着买,房子一放出来就没了。”
“学区房一套得多少钱?”我问。
“三居室得300万起步,关键还不好买。”司机说。
我默默算着,如果弟弟真买了学区房,首付至少得80万。
我寄回家的钱,加上妈的积蓄,确实够了。
到了老家小区,熟悉的单元楼还是那么破旧。
我爬到六楼,掏出钥匙,却发现锁换了。
我按了门铃,没人应。
正犹豫时,隔壁的张姨开门出来,看到我惊讶得张大嘴:“晴晴?你咋回来了?你不知道你弟结婚了?”
我心里一震:“张姨,您知道他们住哪儿?”
张姨犹豫了一下,说:“你弟去年结婚了,娶了个挺挑剔的姑娘,听说你妈为了这事操碎了心。”
“结婚?我咋不知道?”我声音发抖。
“可不是,我也奇怪,这么大事咋没告诉你。”张姨摇摇头,“他媳妇家条件一般,但要求高,非要在南城区买学区房,说是为了孩子上学。”
我强压住情绪:“您知道他们住哪个小区?”
“好像是锦绣苑吧?那可是咱们这顶好的小区。”张姨低声说,“你妈这些年没少攒钱,就为了这事。”
锦绣苑,南城区最贵的小区之一。
学区房,300万起步。
一切都是真的。
我谢过张姨,下楼,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我查了锦绣苑的地址,打车过去。
路上,我想象着可能的情景:弟弟和他的新婚妻子,妈帮他们忙前忙后,其乐融融。
而我,像个外人,被完全排除在外。
他们为啥瞒我?
难道我只是个给钱的机器?
锦绣苑小区气派极了,门口保安查得严。
我在门口转了转,决定去物业试试。
“您好,我想找我弟弟,他姓李,最近搬到这住。”
物业查了电脑:“李然先生?1603室。”
我点点头,心跳得像擂鼓。
“是您亲弟弟?麻烦看下身份证。”
我拿出身份证,物业确认了姓名。
“您是去探望?要不要我帮您联系一下?”
“不用,我想给他个惊喜。”我勉强笑笑,“我忘带钥匙了,能帮我开下门吗?”
物业犹豫了:“这不太合规定……”
我编了个理由:“我弟媳怀孕了,不方便总起来开门,我是特意来照顾她的。”
物业看我身份证和业主同姓,又是姐姐,同意了。
“不过您得在访客登记本上签字。”
我签好名,跟着物业走进电梯。
电梯到16楼,走廊铺着厚地毯,每家门口都有精致的门牌。
到1603室门前,我的心跳得几乎要炸了。
物业刷卡开门,礼貌地退到一边。
我深吸一口气,慢慢推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