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周云,今年六十有三。退休前是市图书馆的管理员,一辈子跟书打交道,性子也磨得跟书页一样,安静,甚至有些乏味。老伴走了十年,女儿远嫁北京,偌大的三居室里,只有我和窗台上那几盆半死不活的绿萝相依为命。日子就像一杯温吞的白开水,无波无澜,直到我遇见了老方。
老方,方建国,比我大两岁,退休前是中学物理老师。我们是在老年大学的书法班认识的。他站在我旁边,身上有股淡淡的墨香和阳光晒过的味道,不像我这个年纪的男人,大多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暮气。他的字写得龙飞凤凤舞,力道十足,不像我,写的都是娟秀的小楷,小家子气。
那天收笔的时候,我的墨汁不小心溅到了他的白衬衫袖口上,像一朵突兀的乌云。我窘得满脸通红,连声道歉。他却摆摆手,笑呵呵地说:“没事没事,旧衣服了。倒是你这字,写得真好,像绣出来的。”
我心里一暖,多少年没人这么夸过我了。女儿只会说:“妈,你别老闷在家里写字,多出去走走。”仿佛我这点爱好是什么见不得人的怪癖。
一来二去,我们熟络了。他会帮我点评作业,我会在课后泡一壶他爱喝的铁观音。我们聊过去,聊现在,聊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往事。我才知道,他老伴也走了五六年,儿子在上海做金融,忙得一年也回不来一次。我们就像两艘在时间海洋里漂泊的孤舟,偶然相遇,发现彼此的航线如此相似,便生出了结伴而行的念头。
是谁先捅破那层窗户纸的,我已经记不清了。或许是那个初夏的傍晚,我们并肩在公园散步,他忽然握住我的手,掌心干燥而温暖。我没有挣脱,心里像被投进一颗石子,荡开一圈又一圈的涟漪。活到这个岁数,我以为心已经老了,不会再为谁而跳动,可那一刻,我分明听到了自己如擂鼓般的心跳声。
我们恋爱了。这个词从我嘴里说出来,连自己都觉得有些荒唐。都这把年纪了,还学小年轻谈情说爱?可事实就是如此。我们会像年轻人一样约会,去看一场老电影,去逛新开的超市,他会给我买一支甜筒,看我吃得像个孩子。他甚至学会了用微信,每天早晚给我发消息,有时候是一段问候,有时候是一首他刚读到的诗。
我的生活,那杯温吞的白开水,被他搅动了,开始冒出甜丝丝的热气。我开始注意打扮,把压箱底的丝巾翻出来搭配衣服。我开始学着做他爱吃的红烧肉,尽管每次都弄得厨房一团糟。女儿视频通话时,敏锐地发现了我的变化。
“妈,你最近气色不错啊,是不是有什么好事?”她在那头笑得促狭。
我犹豫再三,还是把老方的事告诉了她。我做好了被她盘问甚至反对的准备,毕竟“黄昏恋”这三个字,在很多人眼里,总带着点不那么光彩的意味,要么图钱,要么图房子,要么就是不正经。
没想到,女儿听完后,沉默了片刻,却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妈,这是好事啊。我一直担心你一个人在家孤单,现在有方叔叔陪着你,我就放心了。”
我愣住了,眼眶有点发热。“你不反对?”
“我为什么要反对?”女儿在视频里笑得坦然,“妈,你幸福才是最重要的。我远在北京,一年也回不了几次,没办法时刻陪着你。方叔叔人怎么样?对你好不好?你们要是觉得合适,就住到一起,也有个照应。”
女儿的开明让我既意外又感动。我把这话转述给老方,他也把我们的事告诉了他儿子。他儿子更直接,第二天就给我打来电话,恭恭敬敬地叫了我一声“周阿姨”,说了一堆感谢我照顾他爸的话,还说下次出差路过我们这儿,一定请我们吃饭。
孩子们都同意了,身边的朋友也都祝福我们。书法班的同学开玩笑说我们是“神仙眷侣”,小区里一起跳广场舞的大姐们更是羡慕得不得了。
“周云,你可真有福气,找了老方这么个儒雅的伴儿。”
“是啊,你看你们俩,多般配。孩子们也支持,不像我家那小子,我一提这事他就跟我急。”
听着这些话,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所有人都觉得,我们下一步理所当然该是搬到一起,搭伙过日子。老方也提过几次,他那房子比我的大,朝向也好,说让我搬过去,把我的房子租出去,租金就当我们的旅游基金。
这个提议听起来完美无瑕,既能相互照应,又能增加一笔收入。可我心里,却总有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抗拒。
那天,老方又提起这事。“云啊,你看,孩子们都同意了,咱们也老大不小了,住一起多方便。你晚上睡觉老踢被子,我还能给你盖上。”
我看着他充满期待的眼睛,心里挣扎了很久,终于还是把真实想法说了出来。“建国,我……我不想搬过去。”
他的笑容僵在脸上,眼神里掠过一丝失望和不解。“为什么?是我哪里做得不好吗?还是你觉得我图你什么?”
“不是的,你别误会!”我急忙解释,“你对我有多好,我心里都清楚。只是……我习惯了一个人住。这房子里,有我大半辈子的回忆。哪个抽屉里放着什么,哪块地板踩上去会响,我都一清二楚。我怕搬到你那儿,我会不习惯,会找不到自己。”
我越说声音越小,觉得自己的理由有些自私和矫情。都这把年纪了,还谈什么“自我”,谈什么“空间”,不是笑话吗?
老方沉默了很久,久到我以为他要生气了。他只是叹了口气,重新握住我的手,说:“我明白了。云,是我考虑不周。我只想着怎么照顾你,却忘了问你愿不愿意被我这样照顾。你说的对,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哪怕是老夫老妻。我们不搬了,就现在这样,挺好。”
那一刻,我心里最后一点顾虑烟消云散。我庆幸自己爱上的是这样一个懂得尊重和理解我的男人。
于是,我们开始了一种在我们这个年纪看来有些“新潮”的相处模式——“同城恋人,各自独居”。
我们的家相隔三站公交车,不远不近。天气好的时候,我们会一起去菜市场买菜,他提着重的,我拿着轻的,商量着晚上是吃清蒸鱼还是红烧排骨。然后,我们会回到其中一个人的家,一起做饭。他掌勺,我打下手,厨房里充满了烟火气和我们的笑语。吃完饭,我们会窝在沙发里看电视,聊着天,或者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靠在一起。
到了晚上九点,就像一个不成文的约定,他会起身告辞。“我回去了,你早点休息。”
“路上慢点。”我送他到门口,帮他理理衣领。
他会在我额头上印下一个晚安吻,然后转身下楼。我站在门口,听着他的脚步声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楼道里,才关上门。
回到空无一人的客厅,我并不觉得孤单,反而有一种奇异的满足感。白天,我们是亲密无间的爱人,分享着彼此的喜怒哀乐;晚上,我们又回归到各自独立的世界,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宁静。我可以在我的小天地里,随心所欲地看书到深夜,或者毫无顾忌地敷一张面膜,不用担心会打扰到另一个人。他也可以在他的空间里,摆弄他的那些物理小玩意,或者和老朋友打电话聊到半夜。
我们有各自的家,各自的钥匙,各自的生活习惯,但我们共享着彼此的爱和时间。
这种“分居”的生活,起初让一些朋友不解。
“你们这不是瞎折腾吗?住一起多省事,水电煤气都能省一半。”广场舞的王大姐快人快语。
我笑着解释:“王姐,我们图的不是省事,是舒心。”
“舒心?两个人在一起,锅碗瓢盆的,哪有不磕碰的。离得近,看得清,矛盾也多。像你们这样,有点距离,反而看得见对方的好。”旁边一个比较明事理的大姐帮我解围。
渐渐地,大家不仅理解了,甚至开始羡慕我们这种生活方式。
有一次,书法班的李老师愁眉苦脸地跟我诉苦。她老伴去世后,儿子把她接去同住,本以为是享清福,结果生活习惯差异太大,婆媳关系紧张,儿子夹在中间两头受气,闹得家里鸡飞狗跳。
“周云,我真羡慕你和老方。”她叹着气说,“有个人疼,有个人爱,但又不用搅和进柴米油盐的琐碎里去。想见面了,打个电话就到了;想自己待会儿,谁也不打扰谁。这才是老年人最理想的生活啊。”
我听着,心里百感交集。是啊,年轻时的爱情,是恨不得时时刻刻捆绑在一起,是占有,是融合。而到了我们这个年纪,经历过婚姻的漫长磨合,更懂得“距离产生美”的真谛。我们需要的不再是朝夕相处的捆绑,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陪伴。
我爱你,所以我愿意走进你的生活,分享你的世界。但我也爱我自己,所以我需要保留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安放我的灵魂和习惯。
我们的这种“刚刚好”的距离,也让我们的感情历久弥新。我们没有因为日夜相对而产生的审美疲劳和摩擦,每一次见面都充满了新鲜感和期待。我们会为对方准备小小的惊喜,他会带来一束新开的栀子花,我会给他织一条过冬的围巾。我们珍惜每一次共度的时光,因为我们知道,这并非理所当然。
女儿和老方的儿子也对我们的决定表示了百分之百的支持。女儿说:“妈,你们这生活方式太酷了!比我们年轻人还通透。保持独立,又能享受爱情,这才是高质量的亲密关系。”
老方的儿子更是直接给我们俩的手机都办了亲情号,让我们煲电话粥不用担心话费。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依然是两个独居的老人,但我们不再孤独。我们是彼此的爱人,是生活里的伴侣,也是灵魂上的知己。我们一起面对身体的衰老,一起分享退休生活的乐趣,一起规划着未来的每一次旅行。
去年秋天,我们一起报团去了趟云南。在洱海边,他给我拍了很多照片。照片里的我,笑得像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他抓着我的手,在夕阳下轻声说:“云,遇见你,是我这辈子最大的福气。”
我靠在他的肩膀上,看着远方的苍山,眼眶湿润了。我也想告诉他,遇见他,我的晚年才从一杯无味的白开水,变成了一壶醇厚甘甜的老茶,越品越有味道。
如今,在邻居和朋友们的眼中,我们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他们羡慕我们之间的那份默契和从容,羡慕我们儿女的理解和开明,更羡慕我们这种“你来我往,互不打扰”的爱情模式。
很多人问我,这样的生活,秘诀是什么?
我想了想,其实没什么秘诀。不过是在人生的黄昏,有幸遇到了一个愿意尊重你、理解你的人,然后用一种最舒服、最体贴的方式,去爱他,也爱自己。爱不是占有,不是牺牲,而是成全。成全对方成为更好的自己,也成全我们这段感情,能走得更远,更安稳。
就像现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窗外月色正好。我知道,在三站公交车之外的那个家里,老方也一定在灯下读着他心爱的书。我们各自安好,又深深地牵挂着彼此。明天一早,我的手机会准时响起,是他发来的消息:“早安,今天天气不错,我们去公园走走吧?”
而我会笑着回复:“好啊,老地方见。”
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简单,平静,却充满了看得见的幸福。我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能有多久,但我知道,只要我们还在一起,每一天,都会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恩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