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咱就是说,这两天的热搜,是不是被一个12岁的小女孩给“霸榜”了?
![]()
标题一个比一个“炸裂”:“12岁女儿讲英语帮妈妈卖文具赚10万”、“广州天才少女,凭一己之力盘活全家生意”、“PET证书在手,碾压多少985高材生?”
好家伙,12岁,10万块。这两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杀伤力不大,侮辱性极强。很多人直呼破防,每天打工拼死累活也赚不了这么多!
屏幕前的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一边默默盘算自己12岁时在干嘛——大概率是在抢辣条,或者是在“马里奥”的世界里拯救公主——一边忍不住想问:这又是哪个资本包装出来的“神童”剧本?还是说,这届“后浪”已经进化到我们高攀不起的地步了?
风起广交会,谁是李若熙?
![]()
首先,我们得把聚光灯打给今天的主角——李若熙,一个12岁的女孩。
根据@广州日报和@马叉子子17等多方信源的拼图,我们能勾勒出她的基本画像:她来自一个在广州打拼的潮汕家庭。
一提到“潮汕家庭”,大家脑子里是不是已经有画面了?没错,精明、勤奋、家族感强,天生就懂“爱拼才会赢”。她的父母在广州经营着一家文具店,起早贪黑,是万千努力打拼的中国家庭的缩影。
但他们有一个“短板”——不懂英语。
在广州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做生意,尤其是做文具这种“世界通用”的生意,不懂英语,就等于关上了半扇通往世界的门。
而李若熙,就是那个负责“开门”的人。
她不仅仅是个“学霸”,12岁的年纪,就已经拿下了PET证书。这是什么概念?不了解的朋友可以去查查,PET证书,剑桥英语B1水平,官方说法是“相当于国内高中英语水平”。
请注意,这只是“纸面实力”。真正让李若熙“封神”的,不是这张证书,而是发生在2024年8月的那通电话。
“神助攻”还是“真C位”?
![]()
那是一个平平无奇的下午,文具店里的电话响了。李若熙的妈妈接起来,对面传来一串“叽里呱啦”的英文。搁平时,这单生意大概率就“拜拜”了。
但这次,12岁的李若熙接过了电话。
外商想询价荧光笔。如果换成你我,是不是已经开始手心冒汗,脑子里疯狂搜索“How much is this pen?”。
但李若熙没有。
她镇定自若,用流利的英语,先是把自家荧光笔的优点、特性、材质介绍得明明白白。在外商产生兴趣之后,她才开始精准报价、谈论折扣,沟通逻辑清晰得不像个孩子。@三加二是我1更是直言,这“生意口才”简直优于绝大多数同龄人。
她不是一个简单的“翻译机”,她是在“主导”这场谈判。
结果?交易促成。
从那天起,这个12岁的女孩,正式“持证上岗”,成了店铺里当仁不让的“英语担当”。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个女孩累计促成的文具销售额,超过了10万元人民币。
“10万”背后的“刺痛”与“打脸”
好了,故事讲到这里,高潮来了。10万块,这个数字就像一根针,精准地扎在了当代社会的几个“痛点”上。
![]()
第一个痛点:我们学了十几年的“哑巴英语”,到底输在哪了?
我们花了多少时间背单词、刷真题、抠语法?我们中的许多人,雅思7.0,六级600+,但真到了需要用英语“解决问题”的时候,是不是瞬间“武功全废”?
李若熙的厉害之处,在于她打通了“学”与“用”的“任督二脉”。她把课堂上那些枯燥的句型、孤立的词汇,在真实的商业谈判中,重组成为了有杀伤力的“话术”。
这狠狠“打脸”了那种“为了考试而学”的工具理性。语言的本质是什么?是工具,是桥梁。而不是锁在保险柜里、只为在考卷上拿高分的“古董”。李若熙让我们看到,知识的价值,不在于“拥有”,而在于“应用”。
![]()
第二个痛点:你的“为你好”,可能正在毁掉孩子
如果说李若熙是“神力女孩”,那她的父母,就是“神级辅助”。
这次事件中,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甚至不是李若熙的英语,而是她父母的家庭教育。
是不是“哎呀你这孩子怎么搞的!”、“跟你说了不行你非要上!”、“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但李若熙的父母没有。他们的做法是,事后和女儿一起“复盘”,一起研究怎么改进流程。
他们放手让孩子去试错,他们允许孩子在摔倒中学会奔跑。他们没有把女儿“圈养”在书本里,而是让她参与家庭经营,让她在真实的待人接物中,理解什么叫“责任”,什么叫“协作”。
这种在谈判中锻炼出来的“财商”和“抗压能力”,你上多少个“领袖培训班”都学不来。
“神童”滤镜下的焦虑与反思
当然,一个事件火了,争议也随之而来。
![]()
很多人开始“抠”细节。比如,那10万是“销售额”,不是“纯利润”。她妈妈也澄清,说“赚回英语学费”,更多是一种比喻,是看到知识转化为价值的欣慰。
我们必须清醒,李若熙的故事,不是一个“12岁当上CEO,月入过万”的暴富神话。
但社会的反响,却实实在在地“焦虑”了。
最“扎心”的评论,莫过于@螺蛳粉哥78傻傻智慧舟螺蛳粉哥的那句调侃:“我女儿让我再生一个”。
这句话为什么能火?因为他用一种幽默的方式,喊出了万千父母的无奈:我们知道“学以致用”好,我们知道“实践”重要,但我们去哪里给孩子找一个能让他“实战”10万生意的“战场”呢?
我们中的大多数,没有文具店,更没有外商客户。
这种“实践机会的缺失”,才是这场网络狂欢背后,最深的集体焦虑。
扒到最后,我们发现,李若熙的故事,本质上是一个“知识赋能生活”的绝佳范本。
它真正的价值,不在于那个10万的数字,而在于它撕开了一个口子,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意义。
我们无法复刻一个李若熙,我们也不需要复刻。因为每个孩子的天赋路径都截然不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