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传媒学院的一间表演教室里,宋思嘉站在学生中间,双手轻扬,眼神专注。她仿佛仍是《武林外传》中那个手捧月亮、眼含泪光的柳星雨,但如今,她手中的“月亮”已化作表演理论的注脚,照亮年轻学子对艺术的探索之路。
![]()
从银幕到讲台:
一场关于“光”的传递
许多人仍记得《武林外传》中那句带着皖南腔调的告白:“你看那个月亮,它是我最宝贵最干净的东西,归你了。”这句台词,曾让柳星雨这个市井小人物闪烁出人性的光芒,也让饰演者宋思嘉的名字烙印在无数观众心中。然而,当荧幕上的光影渐暗,宋思嘉选择转身走向讲台,将镜头前的经验转化为课堂上的养分。
如今,宋思嘉是南京传媒学院戏剧影视学院的表演专业教师,同时也是南京传媒学院文化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项目部主任。她不仅关注表演人才的培养,还思考如何以前沿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她持续深化人工智能与影视戏剧教学的融合创新,成为人工智能表演教学领域的先行者。
“表演不是模仿,是唤醒情感的记忆。”她对学生说。在南京传媒学院的课堂上,她拆解角色时的手势依然带着演员的敏感,分析剧本时的语气却多了教育者的沉稳。
“带上实践经验和行业一线的知识回到课堂。”宋思嘉告诉记者,她把剧组试镜的实战技巧、镜头前情绪控制的细节一一“搬”进课堂,率先开设“数智交互式影视表演课程”,让ChatGPT成为学生的虚拟对手戏演员。作为指导老师,她陪着学生征战各类影视创作竞赛,帮他们把课堂所学转化为获奖作品。到了学生求职季,她又化身“职业导师”,分享行业资源,帮学生修改作品集、讲解试镜要点,主动推荐优秀学生到影视公司实习。一位学生感叹:“宋老师的课像一座桥,连接着校园与片场的两端。”
![]()
跨界掌舵:
艺科融通驱动文化航船
如何让抽象的表演技巧变得更具象、更易掌握,是宋思嘉长期以来思考的问题,直到她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相遇。她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契机:“在进行剧本分析、角色解读等案头工作时,AI的介入能极大提升效率,让学生穿透文本,直抵角色内心。”
当3D扫描技术将学生的形象精准复刻成虚拟化身时,课堂俨然变成了一个虚实结合的实验室。学生们不仅能借助AI快速梳理角色背景,构建清晰的“人物画像”,而且可以通过自己的“数字分身”,从导演和观众的不同视角,反复审视、校准自己的表演,让抽象的感觉变得具象。
如果说教学是宋思嘉对行业的回馈,那么创办思嘉文化传媒江苏有限公司,则是她对影视生态的更深层介入。2017年,她以企业家的身份开启新征程,将公司核心业务定位为“影视创作与青少年教育双轮驱动”。宋思嘉表示,许多年轻人缺少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而市场也需要更专业的血液。
八年间,宋思嘉整合业内导演、制片人等核心资源,一边对接优质影视项目与投资方,一边打磨少儿影视戏剧课程,让公司两大核心业务稳步发展,公司不仅荣获亚洲微电影协会评选的“最佳影视机构”荣誉,还培育了200余名青少年影视人才。
![]()
三重身份:
在多个舞台发光发热
这种将前沿技术与传统艺术深度融合的胆识,源于宋思嘉独特的三重身份。在她身上,演员的敏感、教师的耐心、企业家的远见散发出不同的光彩。
她带学生排演经典剧目时,会突然示范一个即兴眼神,那是演员的本能。“表演教育不是复制过去的经验,而是点燃未来的可能性。”宋思嘉强调,技术只是手段,核心仍是教学理念的革新。她认为,表演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角色、感受情绪并通过身体与语言进行准确传达的能力。人工智能的加入,使这一过程更具象化、可验证,从而帮助学生在理性和感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在她的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单向度的“经验传授者”,而是与学生共同探索的“引导者”。她希望这种模式不仅服务于戏剧影视教育,也能在更广泛的文化产业领域发挥作用。
![]()
从南京艺术学院的表演专业学生,到凭借《小镇往事》《武林外传》中灵动的角色走进观众心里的演员,再到将剧组实战经验融入教学的教师……宋思嘉用三重身份绘制了一条独特的职业轨迹。她的故事或许印证了一句话:真正的舞台从不限于一方荧幕、一间教室或一间工作室,而是每一个能够发光发热的地方。
江南时报记者 钱月明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