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上午10时30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病案室门前,一名中年女子突然倒地,不省人事。千钧一发之际,中南医院应急反应团队(RRT)迅速响应,医院保安、急诊团队、心血管专家历经三小时持续抢救,终于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
多岗联动将患者第一时间送至抢救室(右一为景强)
“当时我们看到有几个人在围观,上前一看,有人倒在地上,旁边的椅子也翻了。”医院特勤队长景强回忆,他和队员在巡逻时发现异常,第一时间上前查看,并立即拨打了院内急救电话。
景强表示,患者当时意识不清,躺倒在地,他们迅速疏散围观群众,为后续救援留出通道。就在队员们维持秩序时,一名路过的医护人员也迅速加入,尝试与女子沟通并初步评估状况,“但她始终没有回应,我们只能守在旁边,等着急救团队过来。”
几乎同时,医院急救中心应急反应团队(RRT)接到通知,携带急救设备在三分钟内赶到现场。
“现场同事经过呼吸、脉搏、意识评估检查后,发现患者已无心跳,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并在一路复苏的前提下将其火速转运至抢救室。”急救中心主任医师夏剑介绍,患者送达后心电监护显示为“心室颤动”,守候在此的团队随即进行除颤。
夏剑主任回忆,团队实施了呼吸机、除颤、药物等一系列高级生命支持治疗。由于患者处于持续室颤状态,未能恢复自主循环,团队于是启动了体外心肺复苏(ECPR)以辅助循环。约20分钟后,患者心率逐渐恢复。
夏剑介绍,ECPR是一种高级生命支持手段。它基于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当传统心肺复苏(CPR)无效时,ECPR能够维持患者的循环和氧合,在心脏无法有效泵血的情况下暂时替代心肺功能,为抢救争取宝贵时间。“结合检查结果,目前初步怀疑患者突发恶性心律失常,不排除应激性心肌病的可能。”夏剑主任表示,患者年仅45岁,虽无明确基础病史,但曾有过晕厥史,需进一步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
经过三个小时的多学科协作抢救,患者生命体征终于趋于平稳,被转入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继续接受脑保护治疗。
该患者从危转安,得益于医院打造的“移动抢救室”RRT体系。中南医院近年来建立了应急反应团队(RRT),专门应对院内心脏骤停等急症。该团队由急救中心医生和护士组成,配备便携式急救设备,能迅速抵达现场展开评估与抢救,相当于一个移动的抢救室。
“从发现患者到启动抢救,我们控制在几分钟内,这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夏剑说。随着冬季来临,心脑血管疾病进入高发期。夏剑提醒,市民应注意保暖,避免因温差过大导致血管剧烈收缩;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群更应加强防护,一旦出现胸闷、晕厥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
夏剑团队对患者进行抢救
来源:极目新闻(记者:赵雪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