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母和学生约会12年,教授丈夫不吵不闹,直到退休那天发起了反击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窗外,大学校园的灯光在夜色中闪烁,安静得像一幅沉寂的画。

明天,他将告别35年的教学生涯。

藤椅吱吱作响,仿佛低语着他心底的隐痛与沉默。

妻子在厨房忙碌,锅碗碰撞的声音熟悉而疏离,像是隔了一层薄雾。

李明远放下茶杯,冰凉的触感像他此刻的心境,平静却暗藏波澜。

他闭上眼,12年前妻子背叛的阴影浮现,那是他从未言说的秘密。

“老李,吃饭了。”张秀兰的声音从厨房传来,带着一丝小心翼翼。

他睁开眼,嘴角微扬,像是为明天准备了一场无声的反击。

01

李明远坐在书房那把有些年头的木椅上,手里端着一杯早已冷却的桂花茶,目光落在书架上那些微微泛黄的哲学书籍上,像是凝固了时间。

窗外的大学校园渐渐被夜色笼罩,教学楼的灯光像星星一样闪烁,仿佛在诉说这座学术之城的静谧夜晚。

明天,他将正式从这所大学退休,结束三十五年的教学生涯,从一个满腔热血的青年教师,熬成了如今两鬓微白的资深教授,学生遍布四方。



木椅偶尔发出轻微的吱吱声,像是在低语他这些年看似平静却暗藏波澜的岁月。

妻子张秀兰在厨房忙碌,瓷盘和不锈钢锅碰撞的声音从半开的门缝传来,熟悉得像一首重复了无数次的旋律。

这十几年来,他们的家总是这样平静,平静得让人几乎忘了时间的流逝。

儿子李泽昊今晚没回家吃饭,他在省城一家互联网公司忙碌,工作繁重,离家千里。

家里大多数时候只有李明远和张秀兰两个人,安静得像一座被尘封的图书馆。

空气中飘来淡淡的菜香,混杂着窗外校园草坪上青草的气息,让人感到一丝清新。

李明远拿起茶杯,又轻轻放回桌上,茶水冰凉,像是他此刻的心境,平静中带着一丝寒意。

他闭上眼,思绪飘回十二年前,那个让他心底埋下阴影的起点,像是打开了一本不愿翻阅的旧书。

十二年来,他像个隐形的旁观者,藏在自己亲手搭建的家庭里,默默看着一切发生。

张秀兰端着一盘刚炒好的蒜蓉空心菜从厨房走出来,步伐轻快,脸上挂着那种熟悉的、略带疲惫的笑容。

“老李,吃饭了,过来吧。”她的声音温和,带着一丝小心翼翼,像在试探空气的温度。

李明远睁开眼,点了点头,动作有些迟缓,像是被岁月的重量压弯了脊梁。

饭桌上摆着四菜一汤,家常得不能更家常:青椒炒肉、红烧茄子、蒜蓉空心菜,还有一碗莲藕排骨汤,热气腾腾。

张秀兰给他盛了一碗米饭,又给自己添了小半碗,动作熟练得像一台运转多年的机器。

两人面对面坐下,筷子轻碰碗边,沉默像一层薄雾,在饭桌上缓缓蔓延。

年轻时,他们或许还会争吵,或许还会用言语去填补彼此的裂痕,试图找回曾经的默契。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沉默成了他们之间最熟悉的语言,比任何对话都要沉重。

张秀兰吃饭的动作依然优雅,细嚼慢咽,像在品味每一粒米的温度,岁月在她脸上留下了细纹。

但她的眼角依稀能看出年轻时的清秀模样,像一朵被时间小心打磨的花。

李明远看着她,目光平静如水,没有一丝波澜,仿佛早已习惯了这种表面的和谐。

他知道,这平静的表象下,藏着一条无人触碰的暗流,深不可测。

下午,张秀兰说要去超市买点食材,临走前在镜子前整理了许久,换上一件很少穿的米色外套,回头看了李明远一眼,眼神复杂,像藏着什么。

她回来时,手里的购物袋只有几包调料和一小把香菜,与他早上列的清单差了不少。

购物袋里露出一本哲学系的学术期刊,封面是陈子昂的文章,标题醒目,李明远瞥了一眼,没吱声。

她的鬓角带着汗,眼神里藏着一抹不易察觉的紧张,像个藏了秘密的孩子,急着掩饰。

张秀兰忙碌于厨房,哼起一首老歌,是他们热恋时常听的旋律,李明远听后眼神复杂,像是回忆起了什么。

“老李,明天学校给你办退休仪式,准备得怎么样了?”她突然开口,声音轻快,像在聊一件平常小事。

“差不多了。”李明远低声应道,嗓子有些沙哑,像是被岁月磨粗的树皮。

“陈子昂说,他也会来参加。”张秀兰又加了一句,语气自然得像在聊天气,脸上却闪过一丝柔和。

陈子昂是李明远曾经的学生,如今已是哲学系的青年讲师,风头正盛,颇受关注。

在李明远心里,陈子昂还有另一个身份,一个他从不愿说出口的身份,像根刺扎在心底。

他握着筷子的手微微一顿,指关节泛白,但很快恢复平静,像是压下了什么情绪。

“他来就来吧。”他淡淡地说,声音里听不出任何波澜,像在评论一件无关紧要的事。

张秀兰抬头看了他一眼,眼神带着一丝探究,想从他脸上挖出点什么,可惜一无所获。

“明天的发言稿,你写好了吗?”她换了个话题,语气里带着点关切,像是想缓和气氛。

“不用稿子,随口说几句就行。”李明远回答,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

“这怎么行?退休仪式是大场面,得好好准备。”张秀兰皱眉,声音里透着点急切。

“要不我帮你整理一份稿子?你平时那么忙,肯定没时间。”她试探着说,筷子在碗里轻轻搅动。

“不用,我心里有数。”李明远的声音依旧平淡,像是关上了一扇门,让她无从下手。

张秀兰没再坚持,低头继续吃饭,筷子在碗里搅动,像在掩饰心里的不安。

李明远第一次察觉到异样,是在十二年前,那时他刚升为哲学系教授,儿子李泽昊还是个刚上初一的少年。

张秀兰在学校图书馆当管理员,工作清闲,经常在家接待学生或同事,气氛总是轻松。

陈子昂那时是李明远的研究生,聪明上进,颇得他的赏识,常常来家里请教问题。

他有时会带点水果或点心,说是“孝敬师母”,笑容温暖,让人觉得亲切。

李明远起初没多想,学生来家里串门,在大学里再常见不过,学术氛围浓厚。

直到有一次,他因会议临时取消,提前回了家,推开门,看到陈子昂坐在客厅沙发上。

张秀兰站在一旁,手里拿着一本诗集,眼神有些慌乱,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微妙的紧张。

陈子昂看到他,立刻起身,笑容有点僵硬:“老师,您回来了?我来聊点论文的事,顺便看看师母。”

张秀兰赶紧接话:“小陈送了点荔枝,说是家里种的,挺甜的。”她的声音有些急促。

李明远看着茶几上那篮荔枝,旁边还有张秀兰常读的诗集,书签夹在一页,像是刚讨论过。

他点了点头,说:“谢谢你了,小陈。”脸上没露出任何异样,语气平静如常。

可那天起,他心里埋下了一颗怀疑的种子,悄无声息地生根,挥之不去。

他开始留意细节:张秀兰接电话时会压低声音,或者走到阳台去讲,避开他的视线。

陈子昂来家里的次数,似乎比其他学生多了那么几分,总是带着点心或书。

有一次,他在张秀兰的书桌上看到一张陈子昂的讲座海报,背面写着简短的感谢词,字体工整。

那字体,和陈子昂送的祝福卡一模一样,让他心底的怀疑更深了一层。

02

李明远选择沉默,把心思都扑在教学和研究上,像是用工作填补内心的裂缝。



他告诉自己,或许是自己多心了,或许只是师生间的正常交往,没必要大惊小怪。

但有些东西,就像书页间的灰尘,隐秘却无处不在,慢慢堆积在心头。

他偶尔会听到校园里的闲言碎语,教授和学生们在休息室里低声议论,语气暧昧。

“张秀兰最近气色真好,看着像年轻了十岁,精神头足得很。”有人笑着说。

“是吗?听说陈子昂常去她家送东西,那小子真会来事。”另一个声音附和。

“陈子昂嘴甜,对他们家可真够热心的,每次都带点什么。”有人半开玩笑地说。

这些话像细小的针,一下下刺在李明远的心上,痛得隐秘却真实。

但他脸上,依旧是那副儒雅沉稳的教授模样,像是刀枪不入。

他甚至会主动和陈子昂讨论学术,点评他的论文,夸他有潜力,前途无量。

没人知道,他心里藏着怎样的波涛汹涌,像海面下的暗流,翻滚不息。

李泽昊渐渐长大,考上了外地的名校,如今在省城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

他是个敏感的孩子,早就察觉到家里气氛的微妙,眼神里藏着疑惑。

有一次,他放假回家,看到陈子昂坐在客厅,张秀兰在一旁泡茶,桌上放着精美糕点。

那糕点包装精致,和张秀兰平日的节俭风格完全不搭,李泽昊皱眉没说话。

他礼貌地喊了声:“陈老师好。”语气客气,却透着一丝疏离。

陈子昂笑着回应:“小昊回来啦?最近工作怎么样?忙不忙?”

那天晚上,李泽昊在房间里翻看相册,发现父母年轻时的合照被挪到角落。

取而代之的,是一张他和母亲的近照,摆在显眼位置,像是有意为之。

他忍不住问李明远:“爸,为什么陈老师老来咱们家?总觉得怪怪的。”

李明远正在整理书桌,手里的笔停了一下,像是被针轻轻刺了一下。

他翻开抽屉,发现自己年轻时为张秀兰抄写的一首诗,纸张已被替换,字迹陌生。

“陈子昂是爸爸的学生,现在是同事,来看看很正常。”他尽量让声音平静。

“可我总觉得,他和妈关系特别好。”李泽昊低声说,带着年轻人特有的直白。

李明远的心猛地一沉,像被重物压住,呼吸都有些不顺畅。

他看着儿子清澈的眼睛,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只能强装镇定。

“别瞎想,妈对咱们都一样。早点休息吧。”他拍了拍李泽昊的肩,关了灯。

在黑暗的走廊里,他站了很久,像被钉在原地,久久无法动弹。

儿子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一直试图封锁的真相,刺痛却清晰。

他知道,自己无法再自欺欺人,可他选择了继续沉默。

他要扮演好温和的教授、慈祥的父亲,哪怕只是表面的伪装。

为了李泽昊,也为了他心中那点不愿被彻底碾碎的尊严,他选择了忍耐。

十二年时间,像流水一样悄无声息地过去,改变了很多东西。

陈子昂从学生变成了哲学系的青年讲师,成了校园里的新星,风头无两。

他和李家的“联系”却从未断过,以“老学生”“好朋友”的身份,时常出现。

有时送来一本新书,有时打电话问候,总是恰到好处,不显突兀。

张秀兰对他的态度,也从最初的遮遮掩掩,变得越来越自然。

仿佛他们之间,真的是纯洁的师生情谊,没有任何逾矩。

李明远看着这一切,心如明镜,却从不点破,像是怕打破什么。

他甚至能清晰地勾勒出他们之间那条隐秘的脉络,细微却真实。

每个月的那几天,张秀兰总会找理由出门:去图书馆开会,或者探望远房亲戚。

她的手机设了密码,从不离身,像藏着一个无人触碰的秘密。

李明远曾在她洗澡时,拿起她的手机,凝视那个锁屏界面,沉默良久。

他从未尝试解锁,害怕看到赤裸裸的真相,宁愿让一切停留在模糊中。

他把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和研究中,成了哲学系的支柱,学生眼中的严师。

李泽昊也很争气,大学毕业后找到好工作,偶尔回家,带点礼物让家里热闹些。

在外人看来,这个家温馨和睦,是大学校园里的模范家庭,令人羡慕。

只有李明远知道,这平静的表面下,藏着多么汹涌的暗流,无法平息。

十二年,足以让青春褪色,让信任化为灰烬,让裂痕越拉越大。

他不知道张秀兰和陈子昂如何维系这段关系,也不想去深究。

他只知道,自己的忍耐已到极限,而明天,就是一个了结的开始。

03

退休仪式定在学校的大礼堂,庄重而温馨,布置得一丝不苟。

一大早,张秀兰就起了床,在镜子前精心打扮,选了一件浅紫色的连衣裙,化了淡妆。

她很少这样用心装扮,除非是重要场合,比如李泽昊的毕业典礼,或者陈子昂从外地回来请吃饭。

李明远默默看着她,目光平静得像一面镜子,反射着一切却不留痕迹。

“老李,你看我这身行吗?”张秀兰转过身,语气里带着一丝期待,像在寻求认可。

“挺好看。”李明远点了点头,声音平淡,像是随口一说。

“真的?会不会太艳了点?”她又问,像是想确认他的态度,眼神有些不安。

“不会,挺合适的。”他回答,语气里没有一丝波澜,像在完成一项任务。

张秀兰对着镜子又照了照,似乎对他的评价还算满意,嘴角微微上扬。

李明远穿上那件深灰色的西装,这是他讲课时常穿的,略旧却熨得笔挺。

他从西装口袋里翻出一张旧讲义,上面有张秀兰多年前的批注,字迹温柔,让他短暂失神。

他觉得,穿着这件西装去退休仪式,才是对自己三十五年教学生涯的最好告别。

张秀兰看了他一眼,皱眉道:“就穿这个?不是给你买了新衬衫吗?”

“这个穿着舒服。”李明远淡淡地说,语气里带着一种不容商量的坚持。

张秀兰没再说什么,只是眼神里闪过一丝失望,像是没得到期待的回应。

李明远捕捉到那丝失望,嘴角微微上扬,像是一种无声的回应。

这些年,他早已习惯捕捉她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像在课堂上分析哲学命题般精准。

它们像坐标,标记着他和她之间那道无形的裂痕,越来越深。

去学校的路上,张秀兰看着窗外,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无名指上的戒指。

那枚戒指款式新颖,镶着一颗小小的紫水晶,不是李明远买的。

她说是一个朋友送的,纪念她五十二岁生日,语气轻描淡写。

李明远没戳穿,只是默默记下了这个细节,像是记下一笔账。

学校门口挂着横幅:“热烈祝贺李明远教授光荣退休!”红底白字,格外醒目。

同事和学生们看到他们,纷纷上前打招呼,笑声和祝福此起彼伏。

“李老师,恭喜您退休啊!以后多来学校看看!”一个老同事笑着说。

“明远教授,您可是我们的榜样!”一个年轻教师热情地握手。

“秀兰姐,您今天真漂亮!”一个女学生夸道,语气里带着羡慕。

李明远一一回应,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张秀兰也保持着得体的微笑。

他们像一对恩爱夫妻,接受着众人的祝福,表面上毫无破绽。

走进大礼堂,里面已经坐了不少人:系里的同事、老教授,还有一些毕业多年的学生。

李明远看到了陈子昂,坐在前排,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黑色西装,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

他和周围穿着随意的教授们形成鲜明对比,带着一种年轻学者的锐气。

陈子昂主动布置会场,将一束鲜花放在李明远的座位旁,卡片上写着“致敬恩师”。

看到李明远和张秀兰进来,他站起身,笑着迎过来:“老师,师母,你们来了!”

“陈子昂,你也来了。”李明远回应,声音平静,像是老朋友间的寒暄。

“老师退休这么大事,我怎么能不来?”陈子昂笑得热情,目光转向张秀兰。

“师母今天气色很好。”他语气轻快,像在分享一个只有他们懂的笑话。

张秀兰微微低头,轻轻“嗯”了一声,避开了他的目光,笑容有些僵硬。

陈子昂递给她一瓶水,动作亲昵却隐秘,被李明远尽收眼底,眼神更冷。

“快坐吧,仪式马上开始。”一个系办的工作人员过来招呼,打破了微妙的氛围。

李明远被安排在主席台前排,张秀兰和陈子昂坐在台下,隔着几步的距离。

李明远能看到他们低声交谈,张秀兰嘴角带着笑,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轻松。

陈子昂的眼神里,也藏着一种温柔,像在分享某种只有他们懂的秘密。

李明远曾在系里会议上看到陈子昂的课题申请,题目与张秀兰擅长的文献整理高度相关。

他还见过陈子昂办公室里一个精致的书签,与张秀兰“培训”后带回的款式一模一样。

李明远目光从他们身上扫过,落在了主席台上的话筒上,崭新而冰冷。

他的内心一片死寂,像暴风雨前的海面,平静得令人不安。

仪式按部就班地进行,系主任致辞,同事代表发言,学生代表送上鲜花。

讲话的内容无非是赞扬李明远三十五年的教学成就,感谢他的贡献,祝福他的退休生活。

一个老同事提到他与张秀兰的“恩爱佳话”,台下笑声一片,李明远嘴角微抽,似苦笑。

李明远安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一丝表情,像在听一个陌生人的故事。

终于,轮到他发言了,他缓缓起身,像是走向一个早已准备好的战场。

04

主持人用激昂的语调介绍了他多年来在哲学系的贡献,称他为“学生心中的灯塔”。

台下掌声雷动,同事和学生们的目光充满敬意,像在送别一位传奇。

李明远从西装内袋取出李泽昊寄来的贺卡,写着“爸,你是我的骄傲”,他深吸一口气。

他走向话筒,步伐沉稳,礼堂墙上的教学照片映出他昔日的意气风发,与现在形成对比。

他看了一眼台下,目光扫过熟悉的面孔,最后落在张秀兰和陈子昂身上。

张秀兰的眼神带着一丝鼓励,或许还有一丝紧张,像在期待他会说些什么。

陈子昂的脸上,挂着那种恰到好处的、带着欣赏的微笑,像是胸有成竹。

李明远清了清嗓子,礼堂里瞬间安静,所有人都屏息等待他的发言。

按照惯例,他该感谢学校的支持,同事的帮助,回顾教学生涯,展望退休生活。

但他没有,他选择了另一条路,像是蓄谋已久。

“谢谢大家。”他的声音低沉却清晰,传遍整个礼堂,像一把沉重的锤。

“今天,是我退休的日子。”他顿了顿,目光在台下缓缓移动。

“我在这所大学,教了三十五年书。”他的语速缓慢,像在梳理记忆。

“认识了很多人,经历了太多事。”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

台下的人认真听着,掌声渐渐平息,空气中弥漫着一丝不安的氛围。

张秀兰的笑容放松了些,似乎觉得他会按部就班地发言,完成这场仪式。

陈子昂的嘴角依旧挂着笑,像在欣赏一场早已预知的表演,胸有成竹。

“三十五年,很长。”李明远继续说,手指轻敲保温杯,节奏像在倒数。

“长到可以改变一个人,改变一个家。”他的声音低沉,带着一种无形的压力。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再次投向台下,精准地锁定了张秀兰和陈子昂。

空气在这一刻仿佛凝固,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礼堂里安静得能听到心跳。

张秀兰脸上的笑容僵住了,眼神里闪过一抹慌乱,像被揭开了伪装的面纱。

陈子昂的眉头微微皱起,笑容消失,眼神变得警惕,像在防备什么。

李明远看着他们,嘴角勾起一抹微不可察的弧度,像嘲讽,又像释然。

他缓缓举起手中的保温杯,里面是他早上泡的苦丁茶,苦涩却提神。

“在这里,我想特别感谢一个人。”他的声音平静,却像一把利刃,刺破了礼堂的寂静。

所有人的目光顺着他的视线,看向台下的某个方向,屏息等待。

“我要感谢陈子昂先生。”他一字一句地说出这个名字,声音清晰,带着一种无法忽视的力量。

张秀兰的脸瞬间惨白,身体微微颤抖,像被定在原地,无法动弹。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