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 人民论坛网-学术前沿杂志
转载请注明来源
![]()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传播格局面临深刻调整,力量对比重塑、新旧交替、发展失衡成为时代显著特征。 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助力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 推荐阅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刊发在《学术前沿》的最新文章。
核心观点速览
国际传播破局的中国实践:坚持开放多元、普惠包容、绿色发展。
开创国际传播效能提升新局面:进一步明确中国国际传播的价值理念、充分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话语体系、以人际交流突破美西方“阴间滤镜”。
![]()
当前国际传播呈现哪些新变化?
随着国际体系演化的持续推进和全球战略格局的不断调整,“变”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最突出的特征。关于这一时代特征,习近平主席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形势变化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三个“前所未有”,既指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进方向和丰富内涵,又揭示其基本规律与特征。
大变局带来力量对比重塑。力量对比重塑建立在国际经济新格局的基础上,具体表现为以七国集团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重要性及其对全球GDP贡献占比的下降,和以中国等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全球南方国家经济重要性及其对全球GDP贡献占比的上升。过去数百年间,西方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控制着包括信息资源在内的所有重要资源。近年来,随着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的增强,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成为这些国家的努力方向。它们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通过建立区域性合作组织,通过各类媒体、智库及时发出理性声音;这些国家还在数字经济、5G、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区块链、数字货币、绿色金融等新兴领域加快对技术标准及规则的开发、制定,促使其上升为国际规则,以此作为扩大话语权的抓手。这一趋势也给世界格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全球南方国家在全球治理中开始发出更多的声音,发挥更大的作用。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全球南方国家在国际舆论场上仍然处于弱势,但是作为一股新兴力量,其作用与影响不可低估。
大变局带来新旧交替。“新旧交替”是破立并举的转型过渡期,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一时期,国际体系、国际格局、信息传播生态都在发生明显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以媒体的新旧交替为例,在传统媒体时代,主流国际传播平台大都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这些国家一方面凭借自身在经济、科技方面的强大实力掌控着全球信息的采集权和发布权,另一方面以“信息安全”“国家安全”为借口,限制其他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信息采集和发布。这一双重标准不仅破坏国际传播的公开性、公平性,也导致东西方国家之间信息鸿沟、数字鸿沟的加深。新兴媒体技术打破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垄断地位,颠覆和重构新闻生产、传播模式与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西方)传统媒体控制信息采集、发布和舆论表达的局面,有望使东西方国家之间的信息鸿沟、数字鸿沟缩小。新兴媒体技术和视频生成大模型的普及,使内容生产不再仅能依赖专业化的班底,普通人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工具快速生成视频内容并通过社交平台分享。这就大大降低内容制作、发布的门槛,为各国参与国际传播提供了多样化的路径选择。
大变局带来发展失衡。虽然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态势日益明显,但是全球治理体系尚不能反映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从经济角度看,现行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长期偏重效率优先、增长优先,对经济全球化中获益不均的问题既缺乏足够重视,也缺乏有效的解决办法,导致不同国家、不同群体之间贫富差距拉大。从政治角度看,全球治理体系对于国际局势的变化缺乏足够的适应性,政治、安全等非经济因素深刻影响全球产供链布局,多边贸易体系面临重大冲击;作为全球化曾经的主导者,美国反其道而行之,大力推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政策,将关税“武器化”,从而进一步加剧人类发展的不确定性。
![]()
2025年5月22日,在卢旺达加绍拉农场,湘农国际非洲商务代表与当地农业技术员查看辣椒长势。新华社记者吉莉摄
![]()
国际传播破局的中国实践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思维,也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经验。针对前文提到的三个“前所未有”,作为推动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破局”之策,即坚持开放多元、普惠包容、绿色发展。
坚持开放多元。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合力打造开放多元的世界经济。中国将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我们将旗帜鲜明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维护多边贸易体制,致力解决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平等问题,愿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同各方开展贸易合作,实现共赢。”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是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立己达人、兼善天下”的当代体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体现开放多元的精神,突破非此即彼、二元互斥的思维模式,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路径。进入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基于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针对全球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习近平总书记相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和全球治理倡议。“四大全球倡议”不仅反映中国的发展观、安全观、文明观和治理观,也体现中国对于人类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力求改变现状的决心。
坚持普惠包容。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建设普惠包容的幸福社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我们也愿同各国就减贫、社保等课题加强交流合作,互学互鉴,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大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中可见,坚持普惠包容就是顺应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要求,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有效对接各国发展战略,建构互惠互利的合作平台,让经济全球化的正能量、正效应更多释放出来,真正造福人类。普惠包容与美国和西方垄断性、歧视性、排他性的国际贸易规则形成巨大反差,是经济全球化在理念、模式、合作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之举。美国皮尤研究中心于2025年7月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过去一年,全球公众对中国的正面评价持续上升,是近二十年来(皮尤有记录数据以来)被调查者对中国影响力看法首次出现的积极变化。这与中国在全球公共领域中作出的贡献直接相关。
坚持绿色发展。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致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我们也将在对外合作中更加注重环保和生态文明,同各方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保护等迫切问题,落实好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等国际社会共识”。绿色发展是中国政府的治理理念,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明确生态文明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绿色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据统计,十年来,中国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并以年均3.2%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的经济增长;中国新能源装机规模占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用于可再生能源的累计投资居全球第一;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全球一半以上。
![]()
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以及来自意大利、美国、比利时等9个国家的12位欧美汉学家组成的考察团日前来到福建省福州市,与中方代表共话文明互鉴、共探出版合作新机遇。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摄
![]()
如何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进一步明确中国国际传播的价值理念。从本质上说,任何一个国家的价值体系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成为这个国家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呼吁:“让我们团结起来,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其中,“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针对的就是美西方所谓“普世价值”,它既体现出不同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内涵与精髓,表明中国对于世界未来发展的关切,也符合联合国的根本目标与宗旨。做好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传播,首先要认清美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本质属性和战略意图,同时致力于构建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包括开放多元、普惠包容、绿色发展,以及“四大全球倡议”的理念和叙事框架,并通过议题设置和各种传播渠道使其得到系统化和具象化呈现。
充分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催生一系列新产业、新技术和新业态,加快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的全球流动。从历史上看,每一次新技术革命都是后发国家实现“弯道超车”的战略机遇期,如美国在电气时代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日本在电子信息革命时代成为制造业强国。对于中国来说,这同样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多种可能性,如何于变局中开新局,以高质量国际传播对冲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的影响,改变国际环境急剧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人工智能是极其重要的抓手和着力点。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5G通信技术更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5G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不仅在智能制造、自动驾驶等领域展现巨大潜力,也在信息传播领域推动着更多创新应用的出现,例如,以DeepSeek为代表的国产大模型的崛起,以网络文学、网络影视剧和网络游戏为代表的中国数字文化产品“新三样”海外出圈等。
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话语体系。话语体系是知识体系、思想理论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这意味着,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话语体系,首先要对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进行系统性建构,这也是提升话语权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建设(包括对外传播和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在多个重大场合阐述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立场、观点、方法,形成内涵丰富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形成的,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特征。它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为中国话语体系建构和国际传播理论体系建设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
以人际交流突破美西方“阴间滤镜”。“阴间滤镜”是中国网友对英国BBC等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通过后期调色使画面看起来灰暗、压抑、阴森,从而营造负面观感的戏称。打破美西方的“阴间滤镜”,除了依靠大众传媒“广而告之”外,人际传播则是更为直接、有效的方式。人际传播有两个重要渠道,一是中国人(包括中国媒体、企业、智库等)走出去,合力宣介中国,二是国外民众走进来,亲眼看见中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第二个渠道正在发挥重要作用。从2023年起,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国公民的过境免签政策,2024年底,国家移民管理局进一步放宽优化外国人过境免签政策,将其境内停留时间由原先72小时和144小时延长为240小时。据统计,2024年外籍人员来华3253.9万人次,其中免签入境2011.5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80.7%、112.3%。外国游客中的绝大多数是首次来到中国,中国发展的现代化程度彻底颠覆了他们的认知。
上文略有删减
选自 | 《学术前沿》杂志2025年第19期
原标题 | 全球治理视域下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创新路径
作 者 |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 程曼丽
新媒体编辑 | 赵光菊
原文责编 | 韩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