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上,老师激情讲课,学生伏桌酣睡,均匀的呼吸声盖过了课本翻动的声响,老师攥紧了教案却终究没敢上前;办公桌前,未交作业的名单越拉越长,几次想叫学生谈话,指尖悬在通讯录上方又默默收回;更荒唐的是,有老师将自己的课本递给丢失教材的学生,而自己则翻出自己的旧教材用,得到的不是感谢,而是一句轻描淡写的“反正你愿意给”。如今的校园里,这样的场景正在悄然上演——教师不敢管、不能管、管了也徒劳,曾经象征着知识与威严的师道尊严,正在“顺着学生”的妥协中一点点流失。
![]()
教育本是一场双向的奔赴:老师以严谨的态度传递知识、以严格的要求规范行为,学生以敬畏之心接纳引导、以谦逊之态修正自我。可当“批评”成了敏感词,“管教”成了高压线,教育便失去了它应有的锋芒。学生上课睡觉不叫醒,是怕引发抵触情绪;作业不做不敢管,是怕家长投诉“态度不好”;违反纪律不敢批评,是怕被贴上“体罚”“打压”的标签。层层顾虑之下,老师成了小心翼翼的“服务者”,本该清晰的是非边界变得模糊,本该明确的行为准则沦为“一纸空文”。
![]()
更令人揪心的,是学生对教师善意的漠视。老师让出课本,是想让学生跟上课堂节奏,却被曲解为“理所当然”;老师放缓要求,是想给予成长空间,却被当成“可以肆意”的信号。当教师的付出得不到尊重,当教育的底线一再后退,受损的远不止教师的尊严。学生在“无人敢管”的环境里,失去了规则意识的培养,错过了行为习惯的矫正,看似获得了“自由”,实则失去了成长路上最珍贵的指引——毕竟,真正的教育从不是无原则的纵容,而是带着温度的约束,是让学生在“被管”中学会自律,在“被要求”中懂得责任。
![]()
有人说,教育的希望在于师生间的相互成全。可当教师连“管”的勇气都被磨灭,连基本的尊严都难以维系,这份“成全”又从何谈起?师道尊严不是教师的“特权”,而是教育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石——它让老师有底气纠正错误,让学生有敬畏之心对待学习。若任由“不敢管”的风气蔓延,若教师的善意持续被消耗,终有一天,我们失去的不仅是有尊严的教育者,更是能扛起未来的下一代。
教育的希望,从来不在“顺着谁”的妥协里,而在师生共同坚守的底线中。让教师敢管、会管、有尊严地管,让学生懂得尊重、学会敬畏、明白规则,这份双向的奔赴,才是教育该有的模样。
(图片来自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