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万亿楼市巨变背后:普通人损失惨重的三大原因,速看避坑
小区门口的房产中介半年关了两家,橱窗里的“急售”牌子挂到褪色都没动静;朋友老周2021年花180万买的县城学区房,今年降到140万都没人看房;就连银行里聊起房贷的人,语气里都带着焦虑——这些身边的细碎变化,都在诉说着楼市的降温。有数据显示,过去三年中国房地产市值下跌了130万亿,从450万亿降到320万亿,平均到每个人身上差不多亏了10万块。曾经被大家当成“硬通货”的房子,如今成了不少人的“甜蜜负担”,甚至让一些家庭栽了大跟头。
![]()
一、原因一:高位接盘遇贬值,资产成“烫手山芋”
很多人吃亏,根源都在“追涨杀跌”的心态上。前几年楼市火热时,不管是一二线还是三四线城市,都流传着“买房必赚”的说法,不少人跟风上车,甚至借钱凑首付也要抢房。可没想到短短几年,市场就变了天。贝壳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100个重点城市里,72个城市的二手房价格同比下跌,三四线城市跌幅尤其明显,有的县城电梯房从1.2万/平跌到8000元/平,一套100平的房子三年就亏了40万,比不少人三年的工资还多。更揪心的是,房子不光贬值还卖不掉,2024年全国二手房平均成交周期已经拉长到18个月,想变现得等上一年半,急用钱的话只能大幅降价割肉,手里的资产活生生变成了“砸手里的包袱”。
二、原因二:轻信期房踩雷,烂尾成“无解难题”
“低首付”“送装修”的期房广告曾经吸引了大批购房者,但这两年,期房暴雷的风险让很多人血本无归。住建部的数据显示,2024年房企到期债务超过6500亿元,全年有超过120家房企出现债务违约,其中不乏曾经的百强房企。这些企业一缺钱,最先停摆的就是在建项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全国14%的在建项目长期烂尾,数千万家庭被困在“毛坯梦”里。就像我同事小李,2022年买的期房本该去年交房,结果开发商资金链断了,工地停工快一年,房贷每月要还8000多,房子却住不上,想退钱也没处要,进退两难。更无奈的是,这些烂尾房就算被拖上法拍台,也很少有人敢接,毕竟产权纠纷、工程遗留问题一大堆,接手就是跳进“麻烦堆”。
三、原因三:杠杆加得太满,断供后“房债两空”
还有些人买房时过于乐观,把杠杆加得太满,一旦遇到收入波动,立马就陷入断供危机。央行2024年的报告提到,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已经升到1.2%,比2021年高了0.5个百分点,背后是上百万家庭的困境。这两年受经济环境影响,不少行业出现裁员降薪,那些月供占收入一半以上的家庭首当其冲。有人2021年高位接盘,月供8000元,后来收入降了一半,实在凑不出钱只能断供,房子被银行法拍后,价格通常比市场价低30%,拍完不仅没剩下钱,还可能欠银行几万甚至几十万,最后落得“房没了,债还在”的结局。2025年上半年全国法拍房成交率只剩30%,十套里七套流拍,就算想“割肉”都没人接,足见市场有多冷。
四、避坑指南:刚需买房必看的三个原则
楼市降温不是不能买房,但一定要避开之前的坑。首先,优先选现房或准现房,别轻信期房的“美好承诺”,买房前可以查一下房企的债务情况,避开有违约记录的企业。其次,坚决拒绝高杠杆,月供最好控制在家庭月收入的30%以内,手里一定要留足至少6个月的应急资金,应对收入波动。
最后,选房别贪便宜,三四线城市远郊、缺乏产业支撑的“鬼城”房子尽量别碰,这些地方的房子贬值快、变现难。虽然国家在出台政策稳楼市,比如下调房贷利率、放松限购,但市场回暖需要时间,普通人买房更要“稳”字当头,毕竟房子是生活的港湾,不是赌桌上的筹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