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这样一位传奇将领:他出身武术世家,十三岁闯荡江湖,凭一身武艺在战火中杀出威名;湘江战役中,他率一个团硬撼敌军十几个团,用大刀与勇气筑起防线;抗战时期,他狩猎打虎赠伟人,尽显英雄豪气;新中国成立后,他脱下戎装换西服,成为开拓西欧外交的 “将军大使”;晚年又力倡组建特警部队,为国家安全再立新功。他,就是被称为 “无衔战神” 的耿飚,一位在战场、外交场、改革场都留下浓墨重彩的传奇人物。
![]()
1899 年,耿飚生于湖南醴陵一个武术世家,父亲耿楚南曾是清朝晚期皇室大内保镖,获御赐 “武功大夫” 称号,一身武艺精湛绝伦。生于动荡年代,耿飚的童年伴随着饥荒与流离,父母带着他辗转多地,艰难度日。为让儿子拥有自保之力,父亲将毕生武学倾囊相授,刀枪棍棒、拳脚功夫,耿飚一学就会,十岁时已能与成人对练,十三岁更是练就一身钢筋铁骨,眼神中透着远超同龄人的坚毅。
迫于生计,十三岁的耿飚不得不离开家乡,开启童工生涯。他在煤矿里挥汗如雨,在荒地间垦荒劳作,每天高强度的劳动只能换来勉强果腹的食物。黑暗的矿井、地主的压榨、底层百姓的苦难,深深烙印在他心中,也让他萌生了 “改变现状、救民于水火” 的念头。这段艰辛的经历,不仅磨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更让他看清了旧中国的腐朽,为日后投身革命埋下了种子。
1925 年,26 岁的耿飚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红色信仰如明灯照亮了他的人生道路。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带着一身武艺和满腔热血投身革命洪流。在党组织的培养下,他迅速成长,从普通战士做起,凭借出色的军事素养和过人胆识,很快在队伍中崭露头角。他深知,仅凭武艺无法拯救中国,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推翻压迫,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 这一信念,贯穿了他的一生。
1934 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湘江战役成为决定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时任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团长的耿飚,奉命率部在湘江两岸构筑防线,阻击国民党军的疯狂追击。当时,敌军调集十几个团的兵力,配备重炮、飞机,对红军阵地发起轮番猛攻,而耿飚的四团不仅兵力悬殊,武器装备更是落后,许多战士手中只有大刀和土枪。
“人在阵地在!” 耿飚站在战壕里,手持大刀,声音响彻战场。面对敌军的密集炮火,他沉着指挥,将武术中的攻防技巧融入战术,时而率队正面硬抗,时而迂回包抄,甚至亲自冲锋陷阵,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战场上,他的大刀挥舞如飞,砍得敌军胆寒,战士们见团长如此英勇,士气大振,个个奋勇杀敌。这场战役持续数日,耿飚率四团打退敌军数十次进攻,硬是在敌军的包围圈中撕开一道口子,为红军主力渡江争取了宝贵时间。战役结束后,战士们清点武器,发现耿飚手中的大刀已经崩了七个缺口,而他用过的七八把大刀,早已卷刃报废 ——“大刀团长” 的威名,从此传遍红军。
在第五次反 “围剿” 等诸多战役中,耿飚同样屡立奇功。他总是冲锋在最前线,用行动诠释 “共产党员不怕死” 的精神。毛主席曾亲自表扬他:“耿飚同志作战勇猛,指挥有方,是红军的好指挥员!” 正是这份铁血担当,让他成为战友眼中的 “战神”,也让敌人对他敬畏三分。
抗日战争爆发后,耿飚投身抗日前线,担任八路军 129 师 385 旅参谋长等职。他不仅带领战士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还积极解决部队的物资短缺问题。当时,部队驻扎在陕甘宁边区,粮食、肉类供应紧张,为保障战士们的营养,耿飚想出了 “狩猎补给” 的办法 —— 他利用自己精湛的武艺,率队深入山林狩猎。
山林中豺狼虎豹出没,危险重重,但耿飚毫无惧色。他枪法精准,刀法凌厉,每次狩猎都能满载而归,野猪、野兔、鹿等野味,极大改善了部队的伙食。一次,他在狩猎中遇到一头猛虎,面对这百兽之王,耿飚沉着冷静,凭借灵活的身手和精准的枪法,最终将老虎制服。事后,他特意将老虎肉送到延安,献给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人,让大家尝尝 “野味”。毛主席收到老虎肉后,对耿飚的胆识和心意赞不绝口,笑着说:“耿飚同志不仅会打仗,还会打猎,真是个多面手!”
在抗战岁月里,耿飚始终保持着乐观坚韧的态度,既当指挥员,又当 “后勤官”,用智慧和勇气为抗战胜利贡献力量。他常对战士们说:“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哪怕条件再艰苦,也能打败侵略者!”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外交事业亟待开拓。党中央决定组建一支以军队干部为主的外交团队,这些经历过战火考验的军人,既有坚定的立场,又有顽强的作风,能够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为新中国争取利益。此时,战功赫赫的耿飚,接到了一项全新的任务 —— 脱下戎装,出任驻瑞典大使,并兼任驻丹麦、芬兰公使,成为我国最早派驻西欧的 “将军大使”。
对于从未接触过外交工作的耿飚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但他深知,国家需要就是自己的使命,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初到瑞典,他面对的是陌生的语言、文化和外交规则,甚至连外交礼仪都要从头学起。但耿飚骨子里有着不服输的劲头,他白天学习外交知识、熟悉当地情况,晚上整理资料、向国内汇报工作,事无巨细,一丝不苟。
当时,新中国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高,许多国家对中国存在误解。耿飚凭借真诚、务实的态度,主动与当地政府官员、企业家、文化界人士交流,介绍新中国的发展情况,消除误解。他还积极推动中瑞两国的文化、经济交流,将国外先进的制造技术、管理经验整理成册,带回国内,为新中国的工业建设提供参考。在他的努力下,中国与瑞典等西欧国家的关系逐渐升温,为新中国打开西欧外交局面奠定了基础。
耿飚在外交岗位上一干就是多年,他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严谨和务实,从不搞虚头巴脑的形式主义,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新中国外交官的风采。他探索出的外交思路和方法,对我国后续的外交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 “新中国西欧外交的开拓者”。
结束外交生涯后,耿飚并未停下为国奉献的脚步。1979 年,75 岁高龄的他出任国防部长,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 外部有反华势力的觊觎,内部偶有突发事件、恐怖暴动的苗头。耿飚敏锐地意识到,国家需要一支能够快速应对这些情况的特殊部队。
经过深入调研和思考,耿飚向党中央提出建议:组建一支专门应对突发事件、恐怖袭击的特殊警察部队,简称 “特警部队”。他详细阐述了组建特警部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强调这支部队要具备快速反应、高效作战的能力,能够在关键时刻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党中央采纳了他的建议,1982 年,我国第一支特警部队正式成立,耿飚也因此被称为我国 “特警第一人”。
在担任国防部长期间,耿飚还积极推动国防现代化改革,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建议,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尽管年事已高,但他依然坚持每天工作,深入基层调研,倾听官兵心声,用行动诠释着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精神。
耿飚不仅自己功勋卓著,更注重家风传承。他常常教育子女:“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踏实,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他的影响下,子女们个个优秀,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
儿子耿志远继承了父亲的严谨与好学,理科思维出众,考取中科院硕士学位后,选择到西北师范大学任教,数十年如一日深耕教育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可谓 “桃李满天下”。女儿耿莹热爱绘画,考入国画研究所深造,后在改革开放初期远赴美国经商,凭借坚韧和智慧打拼出一片天地,同时不忘传播中国文化。另一女儿耿焱则勇于尝试、追求卓越,先后从事过多个职业,最终选择前往哈佛大学留学,专攻公共管理专业,学成归国后将先进的公共管理理念引入国内,为我国公共事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
子女们的成就,离不开耿飚的言传身教,更彰显了这个英雄世家深厚的家国情怀。
2000 年 6 月 23 日,耿飚在北京逝世,享年 91 岁。这位 “无衔战神” 的一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从湘江战役的铁血冲锋,到西欧外交的艰难开拓;从狩猎打虎的豪情万丈,到晚年组建特警的深谋远虑,耿飚始终以 “国家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 的信念,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一切。
他没有开国将帅的军衔,却有着不输任何将帅的功绩与威望;他的一生充满传奇,却始终保持着朴实与真诚。耿飚用自己的一生证明:真正的英雄,从不局限于某一个领域,而是无论身处何方,都能以满腔热血和卓越能力,为家国书写辉煌。他的精神,如一盏明灯,永远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