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刘嘉教授的一段课堂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刘教授讲授“习得性无助”这一心理学现象——狗被关在笼中反复电击,起初挣扎,后来放弃。即使笼门打开,它也不再逃跑。
刘教授据此总结:“失败是失败之母,不是成功之母。”这句话迅速在网络上流传,有人赞叹“犀利”,有人批评“太绝对”。随后视频被删除,清华大学宣传部回应称“不清楚原因,会了解情况”。
![]()
争议的焦点在于,这句话到底在否定什么?
在心理学的语境中,刘嘉教授讲得其实没错。所谓“习得性无助”,正是指长期的失败、惩罚或无力感,会让个体形成一种“徒劳”的信念——不论我怎么做,都改变不了结果。于是,人开始放弃努力。这样的心理机制,广泛存在于职场、学校、甚至社会生活中。它提醒我们:失败并不会自动转化为成功,它可能让人陷入更深的绝望。
从这个意义上说,“失败是失败之母”并非悲观论,而是一种警示——如果不反思、不调整、不重建信心,失败就会生出新的失败。
然而,公众的反感也有其合理性。在人类经验中,许多成功的故事正是建立在失败的积累之上:爱迪生在实验室里无数次试错,企业家在破产后东山再起,作家在退稿中磨炼文笔。人们坚持“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是在表达一种精神信念:无论境遇如何,人都应当拥有重新站起来的勇气。这是支撑个人乃至社会进步的心理能量。
所以,问题并不在于哪一句话更“正确”,而在于我们怎样理解“失败”本身。
失败不是通往成功的门票,更不是注定毁灭的陷阱。它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的态度与行动。有人在失败中看到无能,有人在失败中看见方向;有人被打倒,有人学会了反击。失败既可能是无助的母亲,也可能是成长的母亲,关键在于人能否从中学习。
至于视频被删除一事,则让人感到遗憾。课堂是讨论思想的地方,大学更应是容纳多元观点的园地。教师讲述心理学实验,学生思考其中启示,本是一场正常的学术交流。舆论的分歧,不应以“删除”来解决,而应以更多讨论来澄清。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惧怕不同声音,而该鼓励理性争辩。
刘嘉教授那句“失败是失败之母”,刺耳,却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不要把失败浪漫化。失败不会自动变成财富,唯有清醒、学习与坚持,才可能让失败转化为力量。
真正的智慧,不是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也不是认定“失败是失败之母”,而是懂得:母亲是谁,取决于你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