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盛港的一栋普通组屋里,一股刺鼻的异味和天花板渗出的液体让楼下住户感到不安。10月6日下午,当维修人员推开这间房门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幕令人心碎的景象。
七十多岁的老父亲在卧室里已化为白骨,47岁的女儿徐娜倒在客厅门边,警方推测两人死亡时间相差约一个月。
谁能想到,这位逝去的女儿,曾是光环萦绕的剑桥大学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系,在法国国家数字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担任过科学研究员。
她的学术之路堪称完美,却在人生这场更重要的考试中惨败——当唯一的依靠倒下后,她甚至无法独自生存。
![]()
01
天才的陨落:从剑桥精英到悲剧结局
徐娜的人生曾是一幅镶着金边的画卷。1997年从英华初级学院毕业后,她考入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系,2001年顺利毕业,2003年获硕士学位。
随后她远赴英国,在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并于2008年获得博士学位。2009至2012年,她在法国国家数字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担任科学研究员。
在法国的日子里,徐娜经常在博客上记录生活的点滴心情,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家人的深深思念。
有一年春节,独自在法国的她写下思念家乡中国东北的文字,也想念她的第二故乡新加坡。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学术背景耀眼的人,最终却因无人照顾、食物耗尽而饿死家中。
![]()
02
孤岛家庭:相依为命,与世隔绝
邻居们回忆,这对父女住在这栋楼已超过二十年。2017年母亲王丽丽因淋巴癌去世后,父女两人相依为命,几乎不与外界来往。
“他们总是低头走过,从不寒暄,”一位邻居描述道,“女儿常由父亲陪同外出买食物,看起来有点依赖他。”
很多邻居怀疑,徐娜可能有精神方面的疾病,生活起居全靠父亲照料。有人曾看见她“边走边手舞足蹈”,举止异常。
在这个家里,父亲成了女儿与外界唯一的连接,是采购食物的通道,也是抵御现实的屏障。特别在母亲去世后,父女二人与邻居的往来更少了。
警方确认,这起案件被列为“非自然死亡”,目前没有可疑他杀迹象,调查重点放在死亡时间和生活状况重建上。
![]()
03
心理孤儿:当情感教育全面缺失
从心理学角度看,徐娜的情况反映了“心理孤儿”的现象。所谓“心理孤儿”,就是指孩子在心理关注上失去父母,在心理上处于自我封闭、行动上怯于交往,性格上比较孤僻、自卑,难以融入社会生活。
情感缺失的父母无法注意到孩子的感受,不知道该怎么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当孩子难过的时候,这类父母可能会紧张、生气,他们以处罚代替安慰,这让孩子不再与外界情感交流,从此关上心门。
徐娜的案例中,虽然我们无法得知具体家庭细节,但邻居观察到的“父亲全程照料、女儿极度依赖”的模式,与情感缺失家庭的特征有多处吻合。
被情感缺失父母养大的小孩,长大后表面上看起来很正常,但内心的空虚未曾消失。
如果交往的对象无法给他们足够的情感,孤独感就会延续。在求学深造、工作、结婚、生小孩上,仍无时无刻不感到孤单寂寞。
![]()
04
错误的教育思维:只会读书的“巨婴”
徐娜的悲剧让人不禁反思:当我们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的学业成就上时,是否忽略了更重要的生存教育?
徐娜并非个案。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有一种错误的思维,总觉得孩子成绩好就万事大吉了,却鲜少关注孩子与人相处的能力,与世界相处的能力。
网上有一个流行词叫“蹲族”,指的是那些受过大学教育,毕业后却过上了“吃—睡—打游戏”的隐居生活的一类人。
一位母亲就曾分享过她的经历:她对儿子的唯一要求就是考上名校。从小到大,她不让他做任何学习以外的事情,也不让他和小伙伴一起玩耍。
儿子如愿考上了名牌大学,但大学一毕业就失业三次,三次都未能通过试用期。
随后,他开始破罐子破摔,整日窝在家打游戏。母亲从儿子之前供职的单位得知,儿子工作能力很差,批评几句他就甩脸子。
而且不太懂事,开会老呛领导,跟同事相处也不好。她这才醒悟,自己的儿子优秀、聪明、多才多艺,但却完全无法适应社会。
![]()
05
如何避免悲剧重演:从生活教育开始
如果说徐娜的悲剧给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真正的爱从来不是终身护航的船,而是帮孩子造好自己的帆。
在这方面,芬兰的教育理念值得借鉴。作为名副其实的“教育最强国”,芬兰的孩子不仅成绩好、创意多,而且拥有全球第一的幸福指数。
秘密就在于芬兰的“生活教育”。七年级的学生每周有长达3小时的烹饪课:从设计菜单、采购食材到摆盘上桌,全程由学生独立完成。
在教师看来,做饭不仅是一项生活的技能,更是孩子理解世界的方式。
为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变通能力和与世界相处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阶段入手,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0-3岁:6个月左右允许孩子自己用手进食,1岁左右鼓励孩子使用吸盘碗自主进食;2岁左右通过相关绘本引导孩子自主如厕,并在成功后给予孩子贴纸等奖励。
3-6岁:教孩子用儿童扫帚扫地、用喷壶浇花;叠毛巾、用削皮器处理香蕉;学会系鞋带、制定家庭一周食谱(由父母协助采购)等。
6-12岁:要求6-8岁的孩子学会使用洗衣机清洗小件衣物、用微波炉加热食物等;要求9-12岁的孩子独立完成晚餐烹饪、管理家庭一周预算等。
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过程中,父母还要坚持“四不原则”:不代替、不打断、不评判、不奖励物质。
![]()
06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面对风雨的勇气
教育家画云博士说过:“爱孩子和爱其他的珍爱物件或宠物不同,珍爱的物件或宠物要保留在身边,欣赏爱惜。可是爱孩子却是为了有一天让他们离开我们,并时刻为他们的离开做准备。”
总有一天我们的孩子要独自走进人群,会碰到没人替他解释的误会,会撞上需要自己咬牙扛住的压力。
那些我们曾经替他扛下的琐碎,终将变成他必须独自面对的日常。
徐娜和父亲的悲剧,是一个孤岛家庭的极端案例,但它所反映的问题却并不罕见——在重视学术成就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孩子的生活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培养。
父母能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不是无忧的温室,而是面对风雨的勇气、解决问题的智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这些,才恰恰是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最好的护身符。
楼下住户仍心有余悸:“那一刻我几乎不敢呼吸,他们的生活原来一直那么孤单。”
从东北女孩到剑桥博士,从学术精英到悲剧新闻——这一切让人无法不去反思:在看似发达、安全的社会里,有多少人正孤独地生活在沉默与边缘之间?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儿童的未来在教育
未来是一个需要创造力的时代
有没有一种教育能让孩子
当下环境下培养出应有的创造力?
有没有一种教育能让孩子
在老师陪伴下建立属于自己文化的归属?
有没有一种教育能让老师
与孩子一起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寻找有缘家庭,一起探寻适合儿童的教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