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云,小名叫子龙,老家在河北正定那一块儿,是三国时候蜀汉的大将。一开始呢,他是跟着公孙瓒干的,但后来公孙瓒不行了,赵云就转头跟了刘备,算是后来加入的“帮手”。虽然他加入得不算早,但在刘备那儿表现可不含糊,立下了好多大功。
要说最有名的故事,还得数长坂坡大战。那时候,刘备被曹操追得到处逃窜,连家人都顾不上了。赵云挺身而出,一个人闯进曹军的重重包围中,把刘备的老婆甘夫人和儿子刘禅,就是那个后来叫阿斗的孩子,给救了出来。《三国志》里赵云传是这样记载的:“他怀里抱着幼小的孩子,就是后来的皇上,还保护着甘夫人,两人都平安无事。”刘备激动万分,当场称赞赵云:“子龙真是浑身是胆啊!”这件事传遍了四面八方,赵云的名声也就此大噪。
另有一回汉水交锋,赵云带着一小队人马对上曹军,没想到竟把曹军打得落花流水。《三国志》记载,他故意把营门大开,收起旗帜,停止擂鼓,曹军一看,以为有埋伏,吓得掉头就跑。刘备再次称赞他:“子龙真是浑身是胆!”这两次大战,足以说明赵云不光有力气,脑子也灵光,既能打又能想办法。
除了这两仗,赵云还跟着刘备征战四方。在攻打四川时,他协助诸葛亮收服了益州;争夺汉中时,他也战功赫赫。反正,赵云绝对是蜀汉军队里的佼佼者,忠心耿耿没得说。
想了解赵云为何没被提拔,得先瞧瞧刘备平时怎么安排人的。刘备这家伙,能从平民混到皇上,全靠他会用人。他手下大将很多,像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这些猛将,都被他安排得妥妥当当。
![]()
关羽是刘备的铁哥们儿,为人既忠心又讲义气,所以刘备干脆让他做了荆州的老大,负责看守这个重中之重的地方。张飞也是他们的拜把子兄弟,虽然性格急躁但勇猛无比,刘备安排他做了巴西的太守,守卫阆中。马超是从西凉过来的猛将,名声在外,投靠刘备后被尊为平西将军,身份显赫。黄忠别看上了年纪,但在定军山一战中干掉了夏侯渊,立下赫赫战功,刘备封他为征西将军。这几员大将在刘备当上汉中王的时候,都被赐予了“四方将军”的称号,真是威风八面。
瞧瞧魏延这家伙,虽说不是拜把子的兄弟,但本事真不小,刘备一眼就相中了他,让他去当汉中太守,守着那重要的汉中地方。反观赵云呢?刘备称汉中王那会儿,他还只是个翊军将军,地位比起前面那几位可真是差远了。到后来,他最高的职位也就镇军将军,跟关羽、张飞他们比起来,还是差了一大截。
赵云勇猛无比又忠心耿耿,为啥刘备没给他大官当呢?这事儿咱们得从好几个方面聊聊,一点点来分析清楚。
刘备这人,虽然总说自己讲道义,但在用人时还是会分个“你我”。赵云原本是公孙瓒那边的人,后来才跟了刘备,算是“半路出家”。而关羽和张飞,那可是刘备的铁哥们儿,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关系铁得很,对他们的信任当然不一样。马超和黄忠也是后来加入的,但马超名声在外,黄忠立下大功,相比之下,赵云的背景就显得稍微单薄了些。刘备心里可能琢磨着,重要的位置还是得留给自己的“老兄弟”。
![]()
赵云这人吧,最大的好处就是忠心耿耿又勇猛无比,可缺点可能就是太实在,不太擅长耍心眼儿。在那个三国乱世,政治斗争复杂多变,光能打仗可不行,还得会拉拢人心,会权衡利弊。关羽、张飞虽然性格直爽,但他们地位崇高,自然有人愿意追随。赵云呢?历史书上很少提到他有自己的小圈子,可能他就是那种“踏踏实实干活,不搞歪门邪道”的人。刘备可能觉得,让他上前线冲锋陷阵没问题,但要让他管理大事、带领团队,可能就有些为难他了。
在长坂坡那一战,赵云豁出性命去救小阿斗,刘备肯定都看在眼里,心里头也感激得很。打那以后,他可能就把赵云当成了自己的“随身护卫”。这乱世里,安全第一嘛,刘备自己也多次险些丧命,家人也总是出状况。有了赵云这么一位勇猛又靠得住的大将在身边守护着自己和家人,刘备觉得安心多了。要是把赵云派出去独挑大梁?万一有个什么意外,谁来保护他呢?虽然这么想有点自私,但从刘备的角度考虑,也是挺实际的。
在蜀汉晚期,朝廷里头的帮派争斗挺激烈的。关羽有他荆州的团队,张飞有自己的小圈子,马超、黄忠也各自带着一帮人。他们手下都有追随者,明里暗里都在较劲。赵云呢?好像没啥记录说他掺和这些乱子,可能是他喜欢一个人行事,不喜欢搞小团体。刘备可能也瞧出了这一点,不想让他被卷进这些争斗里,就直接把他留在身边,这样既安全又放心。
尽管刘备没给赵云大官当,但赵云在蜀汉还是挺有地位的。你看《三国志·蜀书》里写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和赵云的那部分,他们都是放在一起的,这说明赵云在蜀汉将领中也是挺有地位的的人物。等刘备去世后,刘禅做了皇帝,赵云就成了中护军、征南将军,还被封为了永昌亭侯,后来又升成了镇东将军。这事儿说明啥?就是刘备活着那会儿,赵云可能没得到太多重用,但刘备一走,他的地位反而提升了。
![]()
这或许从侧面说明了,刘备活着的时候,赵云确实有点被“藏着掖着”。直到刘禅和诸葛亮当家做主,赵云才开始得到提拔,升了官。但话说回来,就算这样,赵云的官职也没达到最高,一直没能赶上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他们几个。
“刘备快不行时才向赵云透露真相”,这话听着挺吸引人,但查了查真正的历史记录,根本没这回事。在《三国志》里头,刘备快咽气时是把后事托付给了诸葛亮和李严,压根儿没赵云的事儿。《三国演义》里面也没有这段,刘备临终前就是嘱咐诸葛亮要好好帮衬着刘禅,没跟赵云说啥悄悄话。
网上流传的一些文章乱猜一通,说刘备快不行的时候跟赵云说:“我没重用你,是怕你太忠心,以后帮刘禅时会跟诸葛亮闹矛盾。”这话听起来像那么回事,但其实都是人们自己想的,一点历史根据都没有。要真说有什么“真相”,可能就是刘备觉得对赵云有点过意不去,好像亏待了他,没让他坐上该坐的位置,但这也只是后人的猜测,史书里压根没提这事儿。
为啥大家说刘备是个“厉害角色”呢?不是因为他特别讲道义,而是因为他脑子转得快,懂得把握时机。他从啥也没有一路打拼到当上皇上,主要靠的是会用人。赵云虽然勇猛又忠心,但在刘备的团队里,可能不是最适合当头儿的那个人。
关羽镇守荆州,能让东吴不敢轻举妄动;张飞把守阆中,能阻挡曹魏的进攻;马超和黄忠名声在外,能赢得人心。那赵云呢?他武艺高强没问题,但既没地盘也没自己的小团体,单独带兵打仗可能还差点经验。所以刘备让他留在自己身边,既能保护自己安全,又能让他大展身手,这安排确实挺巧妙。说白了,刘备用人不光看本事大小,还要考虑整体战略,赵云虽然没担任要职,但并不代表刘备不重视他,只是给他的定位不同罢了。
赵云这一生,对刘备和蜀汉那真是忠心耿耿。他在长坂坡拼死救出阿斗,又在汉水英勇击退曹军,哪一次不是豁出性命?刘备去世后,他继续跟着诸葛亮北伐,街亭之战失利后被降职,可他从不抱怨,一直干到自己229年去世,被追封为顺平侯。他对蜀汉的忠诚和勇猛,蜀汉上下都是有目共睹的。
说起来,赵云在历史上可是个清清白白的人物,没有关羽那股傲气,也不像张飞那么火爆,更不像马超那么浮躁。说他被“忽略”了,其实也不准确,毕竟在蜀汉,他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只不过不是最顶尖的那个。大家喜欢他,不光是因为他勇猛善战,更重要的是他那份忠心耿耿。
关于刘备为啥不怎么重用赵云,历史学家们各有各的说法。有的人觉得,刘备就是偏心自己的亲信,关羽张飞是自家兄弟,赵云嘛,毕竟是个外人,当然得靠边站站。也有人认为,赵云这人性子太直,玩不来政治那套,刘备是为了保护他才没让他深陷其中。还有人讲,刘备用人是从大局考虑的,赵云留在身边比放出去打仗更有价值。陈寿在《三国志》里夸赵云忠心耿耿,但为啥他没得到高官厚禄,陈寿也没说清,可能连他自己也搞不明白呢。
现在有人认为,刘备可能把赵云当作“超级战士”来用,遇到硬骨头和紧急情况就派他上场,但处理大事还是得找其他人。这话听起来挺在理,毕竟在三国时代,光靠打架厉害可不够混。
来聊聊《三国演义》这本书,里面把赵云写得可神气了,称他为“五虎上将”中的一员,和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齐名。他在长坂坡单枪匹马救刘备的儿子、抢回阿斗,还在汉水打败曹军,故事一个比一个吸引人。但说实话,小说嘛,总有虚构的成分。就拿抢阿斗这事儿来说,历史上其实是张飞和赵云一起干的,并不是赵云一个人的英雄事迹。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的故事比真实历史还要神奇,但也更不那么贴近现实。当刘备要打吴国时,赵云直言相劝,希望他别出兵,但刘备没采纳。结果,刘备在夷陵之战吃了大败仗。这事儿挺能体现赵云心直口快的脾气,只不过,还是没能让他的地位有啥大变化。
![]()
刘备和赵云这一对搭档,在三国时期相当有看点。刘备识人用人的头脑,加上赵云忠心耿耿的责任心,两者都非常重要。说刘备不重视赵云吧,这得看你怎么理解“重视”。确实没给赵云很高的官职和丰厚的待遇,但赵云的功绩并没有被忽视,他打过的仗、救过的人,都被清清楚楚地记载在了蜀汉的历史上。
说到“临终时的真相”,很可能大部分是后人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的故事,真正的情形或许永远是个谜。不过有一点大家意见都挺一致:刘备是个厉害的领袖,很会用人;赵云则是个忠心耿耿的大将,做什么都全力以赴。刘备出谋划策,赵云勇猛冲杀,两人合力才造就了蜀汉那段光辉历史。虽然赵云没做到很高的官职,可能让人觉得有点可惜,但他的名字能一直被人记住,也挺值得的。
三国这场大热闹,全靠刘备那样的英雄豪杰和赵云那样的勇猛战将撑场面。别管什么真假不真假的,真真切切发生过的历史,那才叫精彩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