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30日讯 10月29日,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回望‘十四五’ 奋楫启新程”主题系列第八场新闻发布会。烟台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德胜,烟台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董利国,烟台市交通运输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贾希林,烟台市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站党委书记、站长李爱强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烟台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德胜介绍烟台市的“蓝天成绩单”。
环境空气质量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十四五”期间,烟台市空气质量综合排名始终位居全省第二位,稳定处于第一梯队,成绩扎实、态势良好。
环境空气各项关键指标显著改善。综合衡量空气质量的指数,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88,较2020年改善25.4%。国家北方168+2城市排名,截至目前,烟台市从2020年的第72位跃升至第17位,前进55个位次。蓝天更多了,优良天数比例为89.3%,较2020年改善4.1个百分点,一年当中超过320天都是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空气清新的好天气。空气更净了,当前各项环境空气质量重要指标均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其中,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的PM2.5浓度已降至21微克/立方米,较2020年大幅改善32.3%,成效尤为显著,PM10、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等多项指标已稳定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
重度污染天气得到根本性遏制。曾经在秋冬季偶尔出现的重度污染天气,如今已基本消失,市民朋友们可以更加安心地外出活动,呼吸也更加舒畅。
“十四五”以来,烟台市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开展了三方面主要工作:
强化顶层设计,系统谋划部署
“十四五”期间先后制定出台了空气质量改善规划、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为全市大气治理绘制了清晰的“作战图”。同时,深入实施两轮“四减四增”行动,会同发改、工信、住建、城管、交通、农业农村等部门,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农业投入结构四大结构调整。“十四五”以来,烟台市产业结构持续变“轻”,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降低26.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62%左右;能源结构加快变“净”,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9.1%,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全省第一;运输结构逐步变“绿”,水路、铁路等低碳货运量显著增长;农业投入更趋“优”,化肥使用量下降8.39%。这些结构性变化,为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聚焦工业减排,实施深度治理
在“调结构”上下功夫,夯实绿色发展的基础,将实现全市35蒸吨/小时及以下的燃煤锅炉(包含高效煤粉炉)全部“清零”目标,完成全市所有保留的65蒸吨/小时及以上燃煤锅炉的超低排放改造,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在“抓治理”上做文章,提升精准治污的水平。主抓“超低排放”和“VOCs治理”两大关键任务,全面完成水泥、钢铁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培育30家重点行业示范企业,系统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和原辅材料替代。在“立标杆”上求突破,激发企业治污的内生动力。通过完善绩效分级管理,实施“一对一”现场指导,助力企业提升环保绩效等级。
严格管控移动源,守护“蓝天防线”
“十四五”以来,着力推进三方面工作:大力淘汰老旧移动源,就是让“冒黑烟”的老旧设备加快退出,当前,全市已实现国一及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全面淘汰,完成近九成的国三及以下非营运柴油货车淘汰工作。实施非道路移动机械登记管理和定位监控,做到“底数清、动向明”,全面完成全市6.5万台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编码登记,完成80%国二及以上标准机械精准定位装置的安装工作,今年年底前将实现全覆盖。强化科技监管,实现对车辆排放的“远程监测、实时监管”,完成超过1万辆重型柴油货车安装远程在线监控的安装工作,这个设备就像车辆的“健康手环”,对车辆排放状况进行实时监测、远程监管,显著提升了环境监管的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
闪电新闻记者 柳陌瑾 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