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风穿过西安城墙的垛口,带着点秋凉。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那些在窑洞里写就的纲领、在防空洞里传看的报纸、在包袱里揣着的家书,还有奶奶缝在裤腰里的“良民证”、爷爷磨得发亮的军用水壶……原来每一件旧物,都是会呼吸的历史。
![]()
![]()
![]()
![]()
版本不只是古籍善本,是你我家里压箱底的旧物,是刻在生活里的抗战记忆。
我们想请您,和我们一起“打捞”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抗战记忆。

什么是“抗战版本”?
不是只有博物馆玻璃柜里的“宝贝”才算。
它是:
外婆压在枕头下的抗战家书,信纸上还留着当年邮差的指纹;
爷爷当民兵时用的木刻版,刻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标语;
妈妈小时候见过的粮票存根,背面用红笔圈着“支援前线”;
甚至是您老家的老城墙砖,上面还留着日军炮弹的痕迹……
![]()
这些东西,比任何教科书都动人。因为它们不是“历史”,是某个人的某段人生,是某一天、某一刻的真实心跳。
一砖一瓦,一纸一墨,只要它承载过那段烽火岁月,都是我们要找的“民族记忆密码”。
我们在找您,也为您准备了特别的“见面礼”。这次征集,我们开放评论留言,您可以:

01
晒出您的“抗战宝贝”:拍张清晰的照片,写几句它背后的故事——比如“这是我太爷爷当年给八路军送粮的记账本,最后一页写着‘米缸见底,心气儿不空’”;
02
讲讲您家的“抗战往事”:哪怕只是听长辈提过的一件小事,比如“奶奶说她12岁时给游击队送过鸡毛信,藏在绣花鞋底”;

![]()
![]()
我们会认真读每一条留言。评论区的朋友,有机会解锁这些↓
9月2日,来我们的纪念盛典:
带上家人,来西安国家版本馆,近距离感受“版本”的独特魅力;
和青年学子同上一节课:不是枯燥的历史课,是和党史专家、抗战老兵家属共同走近抗战记忆;
亲手做一件“抗战版本”:在老师指导下,剪一颗红色五角星;戴上AR眼镜,让非遗技艺在眼前展开……
快行动起来:
翻翻老木箱、打开旧抽屉,甚至问问爷爷奶奶:“咱家有没有留着和抗战有关的老物件?”
哪怕只是一张模糊的照片、一段口耳相传的故事,都请告诉我们。
因为——
秦岭的风还在吹,渭河的水还在流,
有些故事,版本馆想与您一起铭记。
![]()
![]()

在本文评论区留言即可,工作人员会根据点赞互动情况联系您。

我们等您,带着故事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