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207 年的咸阳城外,赵高牵着一匹瘦马站在路边,看着远处骊山方向扬起的烟尘。刚杀了秦二世的他,正盘算着自己当皇帝的事。有侍从匆匆来报,说子婴托病不肯来接玉玺,赵高骂了句 “废物”,翻身上马就往斋宫赶。他心里想的是,凭自己手里的兵权,子婴这小子敢不听话?
没等他踹开斋宫门,暗处突然窜出十几个武士。赵高这才发现马蹄铁上沾着的血渍,是自己昨晚杀郎中令时溅上的。他想喊 “我是丞相”,喉咙里却只发出嗬嗬的声响 —— 子婴没给他废话的机会,武士手里的剑已经刺穿了他的胸膛。这年赵高五十八岁,到死都没明白,为啥自己算准了所有步骤,却栽在最看不起的子婴手里。
![]()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写这段时,特意加了句 “高欲篡位,未思人心向背”。后来读史的人说,赵高的第一反应总想着 “我能得到什么”,而子婴接到消息时,先想的是 “如何让关中百姓信服”。这两种念头一冒出来,结局早就定了。
建安三年的下邳城,吕布被曹操围了三个月。城楼上的箭簇快用完了,他把方天画戟往地上一戳,对着左右吼:“你们谁去跟袁术求援?” 陈宫站出来说:“主公可守城,我去搬救兵。” 吕布却盯着陈宫的脸,突然想到这谋士以前是跟着曹操的,心里咯噔一下 —— 他怕陈宫趁机投敌。
等陈宫带着残兵回来时,下邳城已经破了。吕布被捆在白门楼上,还在骂身边的人卖主求荣。曹操问他还有啥话说,他脖子一梗:“我待诸将不薄,他们却背叛我!” 旁边的张辽冷笑:“你私藏赤兔马,霸占部将的妻子,还好意思说不薄?” 吕布这才愣住,他这辈子遇事儿先琢磨 “谁会害我”,却从没想想自己做过啥。
司马光写这段时,特意对比了刘备在长坂坡的做法。当时赵云单骑救主,有人说他投降曹操了,刘备抄起手戟就扔过去:“子龙绝不会弃我而去!” 后来赵云果然抱着阿斗回来。两种第一反应,分出了能成事儿和成不了事儿的人。
唐玄宗开元年间,有次黄河决堤,河南尹急得天天往长安跑。宰相张九龄把奏折往桌上一拍:“先调粮赈灾,再查是谁的责任!” 旁边的李林甫却慢悠悠地说:“陛下还没下旨,咱们先动库粮,怕是不妥吧?” 张九龄没理他,连夜让人开了太仓,又调了二十万石糙米往灾区运。
等唐玄宗知道这事儿时,灾区的粥棚都支起来了。皇帝不仅没怪罪,还夸张九龄 “识大体”。后来李林甫当政,遇到陕州蝗灾,先想着怎么瞒着皇帝,结果灾情蔓延,饿死了好几万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写这两段,没加一句评论,但明眼人都看得出,遇事先想 “规矩能不能破”,还是先想 “人命关天”,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
![]()
北宋庆历年间,范仲淹在延州抵御西夏。有天探子来报,说西夏军夜里要劫营。部将们都摩拳擦掌,说正好设个埋伏。范仲淹却盯着地图看了半晌,突然说:“不对,他们怕是想引我们出城。” 果然,当天夜里西夏军只派了小股部队佯攻,主力却在城外的山谷里等着。
后来有人问他咋看出来的,范仲淹指着《资治通鉴》里汉初韩信破赵的故事说:“韩信背水一战,是因为知道赵军想速胜。西夏人粮草少,比咱们更想速战,这时候他们来劫营,多半是圈套。” 他遇事儿总先想 “对方图啥”,而不是 “我能赢啥”,这才有了后来的 “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有个州官上书说,百姓们不理解新税法,怕是要闹事。张居正回信就一句话:“先让各县主簿去田间地头算明白账,别光在衙门里拍脑袋。” 没过多久,那州官又报,说有大户人家煽动百姓抗税。下属们都劝张居正派兵镇压,他却让人把那几个大户请到巡抚衙门,给他们算新税法能省多少徭役。
那些大户本来以为要掉脑袋,没想到张居正跟他们讲道理。回去后不仅不抗税了,还帮着劝说乡邻。后来有人问张居正,就不怕那些人是假意顺从?他指着《资治通鉴》里汉武帝盐铁专卖的章节说:“桑弘羊当年用酷刑逼百姓交税,结果呢?民变不断。遇事儿先想着‘怎么让人信服’,比想着‘怎么让人害怕’管用。”
咸丰年间,曾国藩在长沙办团练。有天夜里,绿营兵和湘军打了起来,还放火烧了他的办公衙署。曾国藩气得发抖,手下将领都请命去剿了那些绿营兵。他却坐在烧焦的椅子上,想了整整一夜。第二天一早就去巡抚衙门,不是告状,而是说自己治军不严,给绿营兵赔罪。
巡抚骆秉章本来等着看他笑话,见他这态度,反倒过意不去,主动把闹事的绿营兵绑了送来。后来有人说曾国藩太窝囊,他却翻开《资治通鉴》里郭子仪单骑见回纥的故事:“郭子仪要是先想着报仇,唐朝早完了。遇事儿先想‘大局咋保’,再想‘面子咋挣’,这才是正理。”
光绪年间,李鸿章办洋务。有次买了艘英国军舰,却被守旧派弹劾说 “浪费国帑”。他没去跟人争辩,而是让人把军舰开到大沽口,邀请京城里的王公大臣去参观。那些人看着舰炮能连发数十发,都傻了眼。回去后不仅不弹劾了,还催着李鸿章多买几艘。
李鸿章后来跟儿子李经方说:“《资治通鉴》里写商鞅变法,先立木为信,就是让人亲眼看见好处。遇事儿别先想着‘谁在跟我作对’,得想‘怎么让对方明白我的道理’。”
![]()
![]()
民国初年,黄侃在北大讲《资治通鉴》,讲到苻坚淝水之战时,突然拍着桌子说:“苻坚要是先想想自己的百万大军里,有多少是真心跟他打的,就不会说‘投鞭断流’这种大话了!” 底下的学生问:“先生,那遇到事儿该先想啥?” 黄侃指着书里的 “兼听则明” 四个字:“先把自己那点小聪明收起来,听听别人咋说,再看看前人咋做的,自然就有谱了。”
那天阳光透过窗棂,照在泛黄的书页上。有个叫傅斯年的学生在笔记里写:“遇事第一念,不是算计,是明理。” 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历史学家,每次给学生上课,都要讲这个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