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振根 章浔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本篇原载于2005年版《百年西园》,经九江市浔阳区政协文史委员会授权刊发,编者对原文作了必要修订。
在古老的九江城内,有一块地域范围不很大,但却人口居住稠密,房屋鳞次栉比,小巷密如蛛网,里弄纵横幽深的居民小区,这就是九江家喻户晓的“西园”。西园位于市区中心,东起庾亮北路,南至大中路,西至环城路,北临滨江路,总面积0.5平方公里,辖区内分设西园、浪井、西园巷口、西门口、新城门等5个居民委员会。据1993年户籍统计,常住居民1522户,4875人。小区内地势大致呈东南低西北高,而最高点在西园中心地带,海拔高度22.40米,最低点在东部靠庾亮北路一线,海拔高度为19.10米,整个西园平均海拔高度20.75米左右。其间道路纵横、里巷交加,青砖瓦屋此起彼伏,红墻楼台参差不齐。
![]()
自明代筑城以来,九江府署西北隅这块土地一直为官署所在地。明代的税课司、兵巡道,清代的经历司、防江府都曾设立在此。直到晚清时期,这片官基才开始变卖,一时间招来许多人建房造宅,至今保留下来的光绪年间地契上,开始出现“西园江防府官基”之称。
民国七年(1918),“官产处拆楼(鼓楼)卖地,建筑店屋”,又进一步促进了西园居民区范围的形成。在九江城垣尚未拆除以前,西园一带多为临街商户和达官显贵购置的房产。诸如浪井附近的王笠昆私宅、徐炳璋私宅、闵泽隆私宅,四埠头西侧的余氏祠堂,梅绽坡对面的柳氏宗祠、黄家大屋,西园路口西侧的徐宝璜私宅等等。
民国十四年(1925)前后,西北隅城垣先后被拆除,同时修筑环城路、滨江路以利交通。这期间,大量的城市手工业者及码头搬运工人逐渐租住和寄宿在西园一带。民国十七年(1928年)修筑大中路时,临街前店后坊得以扩大加深,盆巷里弄也相应向西园腹地延伸。
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西园周边沿街(滨江路、环城路、大中路、庾亮北路)商铺达214家;西园内则汇集了九江城区传统的“五匠”(铁、木、篾、缝、皮)和“四坊”(磨、槽、酱、染),仅以西园路注册登记的住户门牌就有334号,真可谓人多业杂。
1938年,侵华日军占领九江后,为了便于集中管束中国人,他们把龙开河以西的居民强行赶迁到西园这一地段,加之一些从江苏、安徽、湖北等地逃避日军的难民也聚居在西园。因此,八年抗战期间,西园被称为“难民区”,“西园”之称几乎被人们忘却了。
由于难民的增多,西园人口密度非常大,为了生存,除一部分人领取日伪难民救济所的霉米、酸面、馊饭外,更有不少人在找寻各种维持生活的出路。因此,从抗战至解放前夕,西园绝大多数居民户是城市中贫民百姓。他们有的贩鱼卖菜、有的挑箩盘、有的拉人力车、有的捡破烂、有的卖九江风味小吃,如甑儿糕、萝卜饼、油条、油糍、油粑、生炒糯米、五香盐茶蛋、兰花香干、糖荸荠串儿、豆浆油条、汤圆馄饨、罐儿汤等等。
![]()
西园里各行各业比较齐全,在这个方圆不大的小区里有开副食杂货店、小百货布匹店、饮食小吃店、旧货典当店、酿酒作坊、酱菜加工作坊;也有茶馆酒楼、测字看相、说书卖唱;有办私塾教书的、看病行医的;更有旧社会的丑恶行当,如妓院、赌场、鸦片烟馆等等,真可谓汇集了三教九流、七十二行。小小西园,简直是九江城的缩影。
抗战胜利后,西园人开始重新建设家园,恢复商业往来。仅据1946年4—6月统计,西园内重新登记小商铺就达60多家,西园辖区大中路段商号72家,环城路7家、滨江路28家、庾亮北路14家。与此同时,西园居民行政建置也开始恢复战前“保甲制”。辖区内居民分属浔阳镇第27、28、29、30保管辖,每保下设10甲左右。从此,苛捐杂税、壮丁摊派始终困扰着居民。
解放后,西园开始了新生。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重视下,1952年,在西园开始组建居民委员会试点工作。1954年就为九江获得全国卫生模范城作过贡献。1962年,西园的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对全片区大大小小巷道进行了全面改造。1963年以后连年获得全地区、全市卫生模范小区的光荣称号。改革开放的春风,更为西园增添了活力。
近几年来,西园的人民坚持以创建文明单位、创“五好”和“文明家庭”为中心,以治“脏”为突破口,以绿化、香化、美化、净化环境为重点,彻底改变了过去脏、乱、差面貌,实现了72条巷道“条条水泥路,户户门前新”。自1985年后多次荣获九江市、江西省文明单位的光荣称号。2001年,九江城市社区建设又在西园辖区内率先试办。
综上所述,西园作为九江城中的一个居民小区,兴废交替,历尽沧桑。除此而外还有以下特点:
一是路巷交织。据上世纪80年代初地名普查统计,整个西园共有各类巷道72条。主要道路有西园路和西园路一支巷、二支巷、三支巷、四支巷、五支巷、浪井巷、前杨泗巷、后杨泗巷以及7个里、31条小弄等组成,排列基本为网状。道路全长约1320米,面积约3428平方米。最长的路250米,最短的路仅30米。路面最宽4米,最窄为1米,只能容一个胖子走过。
二是里巷幽深。据调查,西园在不大范围内有名称的里巷就有6个,即鸿轩里、介福里、七和里、成德里、同仁里、同德里。这些里巷有一定的规模,最长的有60米,如七和里;最短的有介福里、成德里,仅30米。最宽的有2米,最窄的仅1米。
![]()
同时这些里巷的名称大多还有一些来历。例如:鸿轩里,它有50米长,2米宽。民国初期西园有个大巷口,从大巷口深处有一段岔巷通往大中路,其中有徐氏叔侄俩人的祖业房产数幢。反袁志士徐秀钧(字子鸿),1913年被袁世凯秘密杀害于九江;新闻学导师徐宝璜(字伯轩)1930年病逝于北京。乡人为怀其叔侄之德,取各人字号一字组成“鸿轩”命名里弄之名,以启迪后人,永志不忘。
又如介福里,它有30米长,1.5米宽。旧时这一带有杨州帮开设的妓院称“介福院”,取大福之意。1945年以后介福院被拆除,但“介福”作为地名被保留下来,所以这一带里弄沿袭其名。再如同仁里、同德里,前者取自唐朝韩愈《原人》中“圣人一视同仁,笃近而举远”之句,后者则取自《尚书》“同德则同心”之句。还有一个七和里,是1927年由7户人家合资兴建的,取和睦相处之意。
三是寺庙布点其中。旧时,由于宗教活动的盛行,在不到半平方公里的西园内,有四座庙宇和一座清真寺坐落其间。一是侯王庙,在西园路四支巷内。二是前杨泗庙,坐落在前杨泗巷。三是后杨泗庙,坐落在后杨泗巷。四是龙王墩与龙王庙同在庾亮北路北端临江而建。还有一座清真寺,临近长江。四座庙宇虽不很大,但旧时香火还是很旺盛。解放后仍有香火,直至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并改作居委会学习活动场所或居民住宅。只有清真寺因系伊斯兰教活动场所,一直沿用至今。
四是水井点缀其间。在旧社会,西园绝大多数居民的生活用水,主要靠从长江挑水饮用,但有的地段离长江较远而且从江中取水上岸有很长一段陡坡,一担水价格既贵且水质浑浊,因而许多居民就寻找适宜的地点凿井取水。据老年人回忆,抗战前西园水井共有十几二十多口。1938年九江始建自来水厂以后,一些作坊或富户用上自来水,水井开始逐年废弃。到1969年战备期间,市人民防空指挥部和市人武部进行水井调查时,西园仍有能饮用的水井8口。随着九江自来水的普及,加之城市建设房屋的拆迁,造成许多水井的堵塞,目前西园片区除名胜“浪井”之外,仅存水井一口。
![]()
浪井旧貌
除上述情况外,西园因其地势较高、地质较坚,上世纪70年代,西园的人民为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关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完全凭着自己的双手,一镐一锹的义务劳动,挖掘出高2米、宽1.5—2米的防空隧道600多米长,面积达880多平方米。
倘若您还想了解西园,那么就请继续翻阅后面的篇章。
【编后记】
一年来,《九江文史》陆续转发了由政协九江市浔阳区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撰的《百年大中路》与《百年莲花池》。作为该系列开篇之作的《百年西园》,也将从今日起摘选部分章节进行连载,带领读者回溯那段因九江城市建设而彻底消失的古城旧事。敬请期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