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中国式现代化・榆林实践 | 煎饼摊出“清涧情” 道情唱出“非遗韵”

0
分享至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文化瑰宝,有着提升文化自信和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清涧县立足本土文化根脉,深度挖掘非遗资源宝库,构建起“传承体系化、保护数字化、发展产业化、传播品牌化”的全新格局。非遗文化由原来“稀稀落落”到现在“面面俱到”,清涧县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非遗文化发展之路。


“远眺哎~瞭的那南山一朵云……”在清涧县道情传习所,83岁的陕北道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白明理在台上用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唱腔和肢体动作,将《毛红跳墙》选段表演得惟妙惟肖,令在场观众拍手称赞。“道情”最初是道教修士宣扬教义、传播道家思想时演唱的“经韵”,而清涧道情作为一种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民间曲艺形式,属于陕北道情一个重要的支派。它源于道教音乐,后与当地民歌、戏曲融合,形成了高亢苍凉、自由洒脱的独特艺术风格,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天籁之音”。


白明理从8岁开始学艺,自出师后,累计教授300余人学习演唱道情,“我一直以来坚持传唱道情,是为了将这门技艺能够传承下去,同时,希望更多的人能学习道情、了解道情、传承道情,让道情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白苗明理在采访中对记者说道。

在清涧县人生影视城中,姐妹煎饼负责人刘璐正带着自己的员工制作中小学研学团的“校园午餐”,一勺勺净如白玉的面糊在工作人员的摊制下,变成了一张张柔韧如丝、薄如蝉翼的煎饼,在卷上豆腐、酥肉、猪头肉等不同的食材,配上米醋、蒜泥、姜末混合而成的蘸料,便变成了一份美味可口的清涧煎饼。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地方特色美食,而面对地方特色美食需创新才能“破圈”的关键问题,刘璐迎难而上,接下了清涧煎饼传承与创新这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为了将清涧煎饼更好地推广出去,我通过非遗创新煎饼宴、开展中小学生非遗体验课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清涧煎饼,熟知陕北非遗文化。”刘璐自豪地对记者说。

煎饼是清涧最具代表的特色食品,已有数百年的传承历史,在陕北久负盛名。2011年,清涧煎饼成功入选了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6月被列为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清涧非遗不仅有着煎饼的柔韧,精美细致的石板雕刻同样具有代表性。

清涧县火星石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志宁天生喜欢和石头打交道,从最开始的制作石板,到研制文化石板,再到雕刻石板,刘志宁的事业从来离不开“石头”,作为清涧县石板非遗工坊的传承人,刘志宁在石板开采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制作工艺,每颗冰冷无情的石头经过刘志宁细致打磨,都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我们的产品现在不仅在国内畅销,在国外也很受欢迎,现在公司年产值600多万元,同时,我还带动了500多人参与石材制作,为推动石板非遗工坊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刘志宁说。

十四五以来,清涧县不断加强资源管理,完善保护体系,同时创新传承模式,加强阵地构建,搭建传承网络,清涧县非遗保护工作通过系统化保护、创新性传承、多元化发展,实现了非遗资源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双重提升。

非遗文化的发展和保护需要齐头并进,要实现“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就必须创新发展路径、强化保护措施,谈起下一步计划,清涧县文化馆馆长黄小梅对记者说,将继续挖掘整理县域特色资源,升级数据库,实现非遗“高精度”保护,同时还将提升强化品牌推广交流力度,扩大非遗知晓率,探索“非遗+”多元传承体系,构建“传承有人才、发展有产业、传播有渠道”的活态链,助力清涧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现如今,在黄土高原深处的清涧县,沟壑间不断流淌着一股非遗文化的源泉,这里的人们用歌声传递温暖、用手艺传承历史、用石板雕刻希望,清涧道情、煎饼、石板等非遗项目以各自独特的独特魅力正续写着这片土地的文化传奇。

记者 王重阳 李小强

编辑 谢婷 校对 强小强 责编 李治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榆林传媒中心 incentive-icons
榆林传媒中心
榆林传媒中心
13883文章数 404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