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5日,部办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须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有限带入校园细化管理措施加强教育引导做好家校沟通强化督导检查
其中,在第一条里强调:学校应当告知学生和家长,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时隔4年零9个月后的2025年10月9日,部办发布《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明确指出:为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水平,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阶段性特点和突出问题,制定以下工作措施:有效缓解学生考试升学焦虑,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培养学生健康用网习惯,关心关爱特殊学生群体,建立监测预警和干预机制,推进实施全员育心制度,优化校园心理支持环境,培育家庭和谐亲子关系,健全部门协同防护机制。
其中,在第四条里强调:规范管理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
从“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到“规范管理,严禁带入课堂”,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说,4年前的通知,只是从“保护视力,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游,促进身心健康”这个角度来说的话,那么这一次,则是专门针对“心理健康”这一中心议题规定的。很显然,相关问题已经相对突出了。
![]()
![]()
![]()
![]()
![]()
俗话说:“学生学生,赛过猴精。”2021年政策实施后,学生仍通过镜子式伪装手机、保温杯夹带等方式违规带入。现实生活中,见闻过让交手机的学校学生,人手两部手机:一部坏的用来应对上交,另一部留下自用。
据调查:现有76.3%的小学生已接触网游;2019年,“游戏障碍”已被正式列为疾病,10至18岁人群深受其害!
浙江一12岁男孩因玩手机游戏被骂跳楼,残疾后仍难戒网瘾,索要手机,还在玩;
深夜的急诊室里,一12岁男孩被父母死死按在病床上,护士正在给他注射镇静剂。因为半小时前,这个本该在书桌前写作业的孩子,为抢夺母亲藏起来的手机,竟把家里玻璃茶几砸得粉碎!
游戏成瘾,成绩一落千丈,亲子关系破裂,家长心急如焚,愤怒呼吁关停游戏,但就像戒烟不能关闭卷烟厂一样,这一诉求也很难付诸实施!目前,某讯移动游戏市场占有率已达44.8%。
这段时间,在某音经常刷到一男子振臂高呼:打倒马某!结果,喊了这么长时间,马某没倒,你家孩子我估计真的倒了!有这时间,陪着孩子甚至看着孩子不玩手机,怎么样?像这样的家长,应该不在少数!
要彻底根治,杜绝手机入校的问题,只需要学校配置公用电话、班主任热线,保障学生紧急通讯需求,让学生彻底没有借口!
还有学校采用上课禁用模式,统一保管柜等技术手段加强管控的;但保不准有学生会“留一手”。
世界上已有20余国立法,禁止课堂使用电子产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全球推广。
我们的家长也呼吁,严禁手机进课堂,首先应从严禁教师用手机布置家庭作业开始!
鼓励家庭设定无电子设备时段,就像“无车日”“熄灯时”那样,比如晚餐后共同阅读或运动。
教育部则联合平台优化算法,禁止向未成年人推送‘贩卖焦虑’‘诱导内卷’等内容。
无论如何,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终于被叫响了!心理健康的第一枪终于也打响了!但怎样保证落实、实施到位,这是一个问题。
无论何时,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成长永远比成人重要,成人永远比成才重要,成才永远比成绩重要,成绩永远比数字重要!
可我们的绝大多数教师和家长,似乎永远只关注那几个阿拉伯数字,其他方面的发展,似乎不在学生的成绩之列!
最终,教育演化成一场数字游戏,搞得教师、学生和家长,个个提心吊胆,人人心惊肉跳!可悲,可怜,可笑,可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