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山之巅,仙人桥以“三块巨石凌空架接”的奇绝姿态成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标志性景观,却总有游客无视“请勿攀爬”的红色警示,铤而走险翻越护栏、踏足险桥。这种行为绝非“挑战自我”的探险,更不是值得炫耀的“勇敢”,而是拿自身生命、世界遗产安全与公共救援资源豪赌的鲁莽之举。要遏制此类乱象,既要让违规者付出足以警醒他人的代价,更需景区跳出“仅靠警示牌兜底”的被动模式,以更严密的防护、更主动的管理筑牢安全防线,毕竟,对危险的纵容,就是对生命与遗产的不负责任。
![]()
作为泰山地质景观的“活化石”,仙人桥的珍贵性与危险性早已刻在其地质基因里。它由三块距今数十亿年的天然巨石经风化、侵蚀后巧接而成,岩体间无任何人工固定构件,全凭自然形成的地质结构维系平衡,就像一座“悬在空中的天然积木”。哪怕是单人踏足产生的微小震动,或是攀爬时无意造成的岩体摩擦,都可能打破这种脆弱的平衡,引发巨石坍塌;而桥体下方便是数十米深的悬崖,崖壁陡峭、乱石密布,一旦失足坠落,几乎无生还可能。
更严重的是,仙人桥作为泰山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任何损毁都将是不可逆的,若因游客违规攀爬导致岩体受损,不仅会让这处千年奇观永久消失,更会破坏泰山整体的地质生态,损害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此外,近年来已多次发生游客攀爬仙人桥被困的事件,每次救援都需调动消防、公安、景区救援等多支力量,耗费数小时甚至数天时间,既占用了本可用于紧急救援的公共资源,也让救援人员置身于悬崖救援的危险之中。如此“损人不利己”的行为,理应受到法律的严惩与社会的谴责。
从法律层面看,对违规攀爬仙人桥的行为实施重罚,既有明确依据,更有成熟先例。此前深圳曾发生一起典型案例:两名游客在台风红色预警期间,无视景区封闭通知与危险警示,擅自进入梧桐山危险区域登山,最终因山体滑坡被困,救援人员历经8小时才将二人安全救出。事后,当地有关部门依据《深圳经济特区自然灾害防治条例》,对二人分别处以5000元罚款,这也是全国首张针对自然灾害期间违规行为的罚单,其“违法必罚、罚当其过”的处理原则,为各地景区治理违规行为提供了清晰参照。具体到泰山仙人桥事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扰乱公共场所秩序”或“危害公共场所安全”的行为,可处警告或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考虑到仙人桥的高危险性与世界遗产属性,对违规攀爬者完全可按“情节较重”情形,依法予以行政拘留并处罚款,让其为鲁莽行为承担法律后果。更需明确的是,《泰山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保护条例》早已将仙人桥纳入重点保护范围,其中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损毁、破坏泰山世界遗产本体及其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内文物古迹、自然景观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恢复原状,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一法律底线必须通过更醒目的告知、更严格的执行,传递给每一位进入泰山的游客,彻底打破部分人“违规成本低、出事有人救”的侥幸心理。
![]()
除了事后惩戒,建立“旅游不文明行为黑名单”的事前约束机制同样关键。目前泰山景区已在推进相关工作,根据《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违规攀爬仙人桥的游客将被列入“黑名单”,不仅会被限制进入泰山景区,还可能被全国300余家重点景区联合拒入,限制期限从1年到5年不等。这种“一处违规、多处受限”的多维度惩戒模式,能从根本上扭转“违规得利、守规吃亏”的错位认知,让游客在出发前就清楚“不可为”的边界,从源头上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三条明确规定,“未经许可进入高度危险活动区域或者高度危险物存放区域受到损害,管理人能够证明已经采取足够安全措施并尽到充分警示义务的,可以减轻或者不承担责任”,但“足够安全措施”的判定标准,绝非一块警示牌就能覆盖。在司法实践中,类似案例已多次给出警示:2023年,某游客在某景区违规进入未开放区域受伤,尽管景区设置了警示牌,但法院最终以“防护围栏存在缺口,未形成完整防护体系”为由,判决景区承担30%的补充责任。
回到泰山仙人桥,目前景区虽设置了“请勿攀爬,危险止步”的警示牌,也安排了巡逻人员,但从游客仍能绕过护栏、从侧方陡坡攀爬至桥体的实际情况来看,现有防护措施显然存在明显短板,护栏高度不足、侧方陡坡未封堵、关键位置无物理隔离,这些漏洞让“禁止攀爬”的警示沦为“纸上规定”,也让景区在安全管理上陷入“被动免责”的尴尬境地。
要真正堵住安全漏洞,“围上栅栏”只是第一步,防护升级必须更系统、更彻底,做到“无死角、早预警、多维度”:
在物理隔离上,需针对仙人桥周边地形“量身定制”防护方案,将现有护栏加高至2.5米以上,采用防攀爬的菱形网结构,避免游客翻越;对侧方可攀爬的陡坡,用混凝土挡墙或钢丝网进行封闭,彻底切断违规进入的路径;在桥体两端的关键位置设置门禁系统,仅允许工作人员在检修时进入,确保物理隔离“无缝衔接”,不再出现“围栏形同虚设”的情况。
在技术防控上,要强化“技防+人防”的协同效应。目前泰山景区已在仙人桥周边加装了高清监控和震动感应设备,下一步可进一步优化系统功能,将监控与AI识别技术结合,一旦监测到有人靠近防护栏或试图攀爬,立即触发现场声光警报,并同步向附近巡逻人员的终端设备推送预警信息,让巡逻响应时间从“分钟级”压缩至“秒级”;在悬崖下方安装红外热成像仪,实时监测是否有游客坠落,确保救援能第一时间启动,最大限度降低伤亡风险。
在风险提示上,要推动安全意识“前置化、场景化”。除了在仙人桥现场设置醒目的警示标识外,还应在景区入口、门票票面、官方APP及小程序上,以图文、视频形式详细介绍仙人桥的危险程度与违规后果;在游客入园时,通过广播循环播放安全提示,在景区摆渡车、索道轿厢内滚动播放违规攀爬的警示案例;甚至可在游客预约门票时,增加“安全承诺”环节,要求游客阅读并确认相关规定后才能完成预约,让“安全第一”的理念真正入脑入心。
从三清山岩壁上密密麻麻的岩钉伤痕,到乐山大佛手指被游客刻画的永久裂痕,再到丹霞山游客违规踩踏导致的地质景观损毁,诸多案例早已证明,“征服式打卡”“冒险式游玩”留下的从来不是“勇敢”的印记,而是对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永久伤害。泰山仙人桥的壮美,在于其“天然形成、凌空架接”的原生态风貌,在于其“远观而不可亵玩”的神秘感,远远驻足欣赏,才能真正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若执意攀爬,不仅会让自己置身险境,更可能让这处千年奇观毁于一旦。
![]()
对游客而言,遵守规则不是“束缚”,而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更是对自然遗产的尊重,在美景面前,多一分敬畏,就少一分危险;对景区而言,把防护做在前面、把责任扛在肩上,不是“负担”,而是对“世界双重遗产”最基本的守护,也是对游客生命安全最直接的保障。唯有让违规者“不敢违”、让防护措施“防得住”、让安全意识“入人心”,才能让泰山仙人桥始终保持其原有的壮美与安全,让这份自然与文化的双重财富,能够代代相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