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银川的时候,就听说银川人不吃糖。可是在跟餐馆接触过程中,却发现,银川人不但爱吃甜食,还很喜欢点一些拔丝菜!
![]()
银川爱吃甜食,其实也是有渊源的,那就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支宁人中,有一部分是江南的,一部分是河北的。
在河北民间,素有“无丝不成席”之语。拔丝菜在河北的应用之广,岂莫说大型的宴筵,就是家庭中的婚迎嫁娶,亲朋小酌,也总要上一道拔丝菜,以助席间之乐。此菜一上,你拔我拽,金丝满布,笑语不绝,不失为一道老少咸宜的趣味菜。
拔丝菜既是趣味菜又是功夫菜。更寓意了生活的美好!
这种对甜食的偏爱,渐渐融入了银川的饮食文化,甚至衍生出独特的本地风味。银川的拔丝菜不仅保留了河北的技法,还巧妙地结合了西北的食材特色。比如拔丝土豆,选用本地沙地种植的黄心土豆,炸至外酥里嫩,裹上琥珀色的糖浆,一扯便拉出细长的金丝,入口甜中带着土豆的绵密,格外诱人。而拔丝苹果则用宁夏特产的冰糖心苹果,酸甜的果肉裹着脆糖壳,咬下去竟有冰火交融的奇妙口感。
更有趣的是,银川人吃拔丝菜时还保留着几分仪式感。糖浆熬好后,厨师常会当众表演“拉丝”,手腕一抖,糖丝如金线般在空中划出弧线,引得食客连连叫好。上桌时,店家总会附赠一碗凉水,夹起滚烫的拔丝菜往水里一蘸,糖壳瞬间凝固,咬下去“咔嚓”作响,孩子们最爱这清脆的声音。老一辈人则喜欢念叨:“这糖丝拉得越长,日子就越甜哩!”
做拔丝菜,有几种烹法呈现:
一、油拔法:
即用油作传热媒介,使糖溶化的一种烹调法。先将原料炸好倒出,原勺放入白糖搅炒,此时火力大小的掌握至关重要,在旺火上操作,应根据糖溶化的情况,适时地将勺端离火口,切忌急冷急热,寒燠失调,这样往往会出现周围的糖糊化,而中间部分尚未溶解的现象。在火力弱的情况下,则应不断地转动炒勺,使勺体受热均匀,待糖化成液体,无任何渣渣粒粒,颜色黄红时,迅速地将炸好的原料放入,颠翻均匀,出勺即可。
二、水拨法:
即以水化糖的烹调方法。一般地讲,水与糖的比例约为1:4。因此,在用水的基础上还将适当放油,以此增加糖液与炒勺的分离度和成品的明亮度。何时放油为好呢?我认为应在糖基本化开,呈微黄色时投放为宜。用水拔法操作色泽优于油拔法,但所耗时间则比油拔法长。糖汁熬好后放入原料,翻勺的时候再淋入少许明油,其色泽愈亮,给人以玲珑剔透、圆润生光之感。
三、油底挂浆法:
即在原料炸制过程中,同时将糖放入油中,而使糖溶化的一种烹调法。在糖糊化之前,糖与油能够泾渭分明。此法节约时间,但难度较大。其关键是放糖的早晚,要掌握好;放早了,待糖化好时,原料未达到理想的成熟度;放晚了,又会使原料老化而影响菜的质地。那么何时放糖最好呢?根据经验,在原料炸至八九成的时候下糖为宜。然后,滗油、翻勺,再滗油、再翻勺,直至余油滗净,糖汁完全贴附在原料上时,这道菜才算完成。油底挂浆法实际上是统筹学的一种具体运用。
不过这个方法基本很少有人用和会了,因为麻烦,还不好掌握!
同时,制作拔丝菜也须掌握好火候;火候大了会导致操作的失败,火候小了又出不了丝。其次,糊的使用要得当,无论是蛋泡糊、酵粉糊,还是蛋黄糊、酥糊,都应掌握“有劲而无筋,勺和而不泄”的原则。同时挂糊时应力求将原料裹包严实。再则糖、油和原料的比例要选中,这样才可避免麻脸和坠底的发生。
不过如今,随着老银川人的凋零,拔丝菜也少见了,更多的是以细辣椒面呈现出来的红色占据主色调。以浓烈辛辣的味道为主。
对于很多人来说,拔丝菜也只能是城回忆了!如今走进银川的餐馆,菜单上那些金黄油亮的拔丝菜品早已被红艳艳的辣子鸡、沸腾鱼取代。后厨里,老师傅握着糖勺的稳健手腕,变成了年轻人颠勺时的火辣力道。糖稀在铁锅里旋转的琥珀色漩涡,终究敌不过辣椒下锅时"滋啦"升腾的红色烟雾。
新派餐馆的厨师说,现在谁还耐烦熬糖浆?辣椒面往热油里一泼,三分钟就能上桌的刺激,才是食客们想要的。那些需要精准掌控火候的甜蜜技艺,就像老城墙的夯土,正在被速食时代的洪流一点点冲散。甜腻的糖衣裹着往事的余温,在麻辣鲜香的浪潮中,难觅踪影。
那些黏连在糖丝上的记忆,终究要在时代的热度里,化作餐盘上一抹渐渐凝固的甜痕。
这里是宁夏!发现宁夏之美,感受宁夏之美!
我是威记聊美食 ,用温暖的文字,讲述美食美味!谢谢阅读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