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解放战争之后,在共产党的猛烈攻势下,国民党已无力抗衡,不断的失利败退,这象征着蒋介石在大陆彻底失败。这时的他,想着退向何处才能江山再起,难以做出决定的他想出了以下三种方案。
一是以台湾海峡为屏障,隔开中国大陆,退守台湾;二是以地理位置相同、条件相同的海南为最后基地;三是往西南腹地进发,以四川、重庆为根据地,将险峻的地势作为长期对抗的条件。
![]()
在蒋介石失败后,他甚至想好了逃往菲律宾,组建流亡政府妄图东山再起的路线。按照当时的背景来看,蒋介石已经到了危急存亡之秋,如果他没有做好正确的决策,那么稍有差错他就会在顷刻间覆灭,国民党不复存在。
正处于危急关头上的蒋介石却迟迟不做决定,在三个选择之间来回摇摆。然而这时有一个关键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国民党的高官——张其昀,也是蒋介石最信任的智囊之一,站在蒋介石背后的重要角色。
![]()
张其昀,字晓峰,浙江宁波鄞县人,中国地理学家、历史学家。1919年,他从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毕业,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当时的南高声誉斐然,被人们公认为南方第一学府。而张其昀又师从地学大师竺可桢、哲学大师刘伯明、史学大师柳诒徵等人,长期受到大师的教育使得他满腹经纶,学富五车。
1949年到台后,出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秘书长等职。按理来说像张可昀这样的学者理应埋头钻研学术,不应该投身仕途,可他不但进入政治领域,还投奔在蒋介石的麾下,为其效劳了一生。
![]()
最早发现张其昀才华的是国民党高层陈布雷,在他的招揽之下,张其昀逐渐地进入了蒋介石的视野,成为了蒋介石身边的红人。在两人交谈多次后,蒋介石与他的交情越来越深,觉得他就是自己一直要找的好帮手。
张其昀的想法很多次都和蒋介石不谋而合,深得蒋介石的喜爱,因此张其昀在蒋介石的提拔下不断升官,很快就成了国民党的高层之一。
在知道了蒋介石的疑虑后,张其昀担心他作出错误的决定,于是第一时间就找到了蒋介石,向他提出了自己的良策:“蒋委员长,我认为最好的选择是退守台湾。”
![]()
随后一番言语下来,蒋介石马上就明白了张其昀对局势的判断十分精准,他就让张其昀顺着这些话往下分析。
而后张其昀说道:“国民党想要短期内攻占大陆那是必然没有希望的,我们必须做充分的准备才有资本与共产党对抗。因此我们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当做大本营,休养生息,励精图治。”这些话让野心勃勃的蒋介石重新燃起了信心,迫使他最终决定要退守台湾。
![]()
关于为何退守台湾,张其昀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其一,台湾有海峡与大陆相隔,可以很好地守住大陆的进攻;其二,台湾在日本的控制下工业发达,全省的交通便利,易于发展;其三,台湾的物资丰富,特产多种多样,可以满足军民的生活需求。”
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张其昀的战略眼光的确是高瞻远瞩的。国民党将领薛岳镇守的海南只抵挡了解放军的攻击十多天便宣布溃败,而重庆的国民党军根本抵挡不了乘胜追击的解放军,至此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宣告消亡。
![]()
这些事情充分印证了张其昀的决策对于当时的国民党来说是完全正确的,不过在最初解放战争开始时,蒋介石就早有将台湾作为后盾的打算,他的长子蒋经国也提出过这方面的建议,蒋介石对此大为赞赏。
在蒋介石幼年时,他就对《马关条约》的签订感到义愤填膺,认为中国的宝岛不能被日本人侵占,而在蒋介石成为国民党的实际领导者之后,他每次想到台湾便痛心疾首,十分想要收复台湾。这些情感因素也是促成蒋介石退守台湾的重要因素之一,使他最终做出向台湾进发的决定。
![]()
张其昀的计策虽然拯救了国民党于水深火热之中,但也直接造成了如今大陆和台湾分裂的局面,不可不谓是历史上最大的错误之一。尽管挽救了国民党于一时,但大局已定,国民党不可能有重返大陆的资本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