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秋日的秦岭北麓,周至县的猕猴桃园里藤蔓交织,饱满的果实正酝酿着一场甜蜜的丰收。
“这‘微喷灌溉+水肥一体化’系统一铺,丰收更有保障!”羊坡村村民胡继锋笑着说。就峪河楼观镇、司竹镇土地综合整治工程项目负责人张恒明接过话:“告别大水漫灌,节水省力,也更好守护了秦岭。”
水雾氤氲,道路畅通,猕猴桃亩产预计跃升至1600公斤,每亩节省成本200元——这是秦岭北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工程写下的生动答案。生态与民生,在此实现双赢。
“十四五”以来,陕西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持以条例护山、规划控山、智慧管山、系统治山,健全常态化长效化保护机制,让秦岭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雷霆亮剑,铁腕治理筑屏障
白河县卡子镇的山坳里,草木散发着清香。这里曾是矿硐密布的陕南硫铁矿主矿区。“3.6万平方米的生态修复,让大山的伤口慢慢愈合。”白河县废弃硫铁矿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纪国说。
10月15日,随着桂花村贮存场最后一处矿渣清运完毕,白河县废弃硫铁矿污染治理工作正式进入尾声。
王纪国踩着硬化的施工台阶走上平台,轻抚新修的截水沟内侧:“周工,这截水沟修得扎实。”
现场负责人周锐说:“王主任,这‘最后一段’就快验收了!”
路过的村民周川虎忍不住插话:“变化天翻地覆!以前,废渣裸露,河水受到污染变成了黄色。现在,河水清了,我家地里的辣椒、茶树都长得旺盛。终于用上了干净水!”
浊流变清波,青山换新颜。持续数十年的白河县废弃硫铁矿污染治理工作即将圆满收官。
这是陕西“铁腕”守护秦岭的缩影:完成169个矿山退出与生态修复;53个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汉丹江出省断面水质持续保持Ⅱ类,守住“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承诺。
护山离不开法治的“硬约束”。今年9月,经陕西省人民检察院西安铁路运输分院(以下简称“陕西铁检分院”)提起诉讼,陕西首例针对个人组织非法穿越秦岭核心保护区的民事公益诉讼案开庭审理。
“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秦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陕西铁检分院第三检察部副主任惠琳琳的话掷地有声。陕西高位推动秦岭保护的具体实践,正是对这句话的有力印证——
建立“六省一市”秦岭地区协同保护机制;《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修订实施;省秦岭办联合法检两院建立司法保障体系,织就严密“保护网”。
常态长效守护下,秦岭成为顶级生态空间。2024年,秦岭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达82.20,跻身最优等级,较2022年提升15.06%;生态优良区面积占比稳定在99%以上。
青山绿水间,民生持续向好。在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一排排木耳大棚鳞次栉比。
“‘柞水木耳’品牌价值现在高达53.23亿元。”村党支部书记李正森站在大棚前,指着刚采收的木耳说,“不久前,1000公斤干木耳发往迪拜。未来,常态化出口前景可期!”
万物归来,青山有了“代言人”
9月22日,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密林里,首次传出白须黑胸歌鸲的清亮鸣叫声。这一陕西鸟类新纪录,是秦岭生物多样性的鲜活注脚。
保护区里,朱家湾村在喜鹊与红嘴蓝鹊的啼鸣中苏醒。北沟保护站站长段文东与同事一早便驱车开始入户走访。
“老刘,最近看到有陌生人来拍鸟吗?”段文东问农家乐老板刘宝文。
“这两年,扛着‘长枪短炮’来拍鸟的人可真不少。那鸟儿各种各样,拍出来真漂亮。”刘宝文回答。
段文东介绍,近年来,保护站通过挂横幅、发资料等方式宣传,群众爱鸟护鸟意识显著提升。
悉心守护下,秦岭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太白牛尾河自然保护区发现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庙台槭自然种群,生态“指示器”独叶草首现太白山海拔2700米以下区域,对水质敏感的尖头大吻鱥也首次现身秦岭……
“秦岭四宝”的种群也在不断壮大:陕西境内的朱鹮种群数量已由1981年的7只增加到7700余只;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109只增至345只,增幅、密度均为全国第一;羚牛种群数量突破5000头;金丝猴种群数量由2000年的4000余只增长到5900余只。
秦岭保护成效得到了世界认可。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绿色名录、朱鹮保护工作被国际鸟类保护联盟誉为“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
![]()
优良生态催生“美丽经济”。在“朱鹮之乡”洋县,人鹮和谐共生的画面随处可见。“水田里、庭院中都能看到朱鹮,它们喜欢在农户家附近搭窝,与人非常亲近。”洋县洋州街道平溪村村民苏海仙说。
洋县打造“朱鹮之原·有机洋县”区域公用品牌。该县认证有机产品涵盖15大类115种,覆盖18.33万亩土地,有机基地面积稳居陕西省首位。
从洋县黑米到周至猕猴桃,秦岭的每一个地标产品,都是一方水土的生态结晶。它们说明:守护好秦岭的万物生灵,最终收到的回馈是人民更美好的生活。
智慧守望,“空天地网”护祖脉
在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网格化监管平台上,一道醒目的红色界线精准勾勒出5.87万平方公里的秦岭陕西段轮廓。
“我们以影像地图为底,用海拔高度作尺,为秦岭量身定制了实景三维数据框架。”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网格化监管平台图斑监测负责人成晓英说。
2018年起,依托实景三维等技术成果,陕西逐步搭建起秦岭保护监管的“数字哨兵”矩阵——
“天眼”遥感卫星每两月更新影像;“鹰眼”无人机核查重点区域;“哨兵”视频监控实时盯防;网格员通过“秦岭生态卫士”App,实现“问题线索秒级接收、现场情况在线取证”。
潼关县网格员胡司琦是全省5696名网格员之一。他操作着无人机说:“以前巡山靠腿,现在守护靠‘智网’,更全面、更细致。”
“从发现问题到整改销号,我们建立了完整的监管闭环。”成晓英补充道,在这个系统里,每个网格都是守护秦岭的微阵地,共同构筑起坚实的生态智能防护网。
微观层面,环境DNA技术为“秦岭四宝”保护添力。
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团队研发出秦岭羚牛环境DNA检测方法,实现重点区域分布监测。“这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本底信息,也为羚牛栖息地精准管理奠基。”团队负责人说。
陕西智慧护山的探索仍在不断深化——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因科学研究助力珍稀物种保护;安康市搭建全省首个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体系,科学量化绿水青山的价值;自然资源部第一地理信息制图院利用人工智能,构建起智能化监管新模式……从“治山”到“智山”,数字赋能下,秦岭正焕发新生。
巍巍秦岭,悠悠祖脉。
![]()
在新的征程上,陕西正以“时时放心不下、事事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持续扛牢保护秦岭的政治责任、历史责任,坚决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切实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陕西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强秦岭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修订《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制定《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行动方案》,编制印发“1+8+6”规划体系(1即《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8即秦岭污染防治、矿产资源开发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旅游等8个省级专项规划,6即涉秦岭六市秦岭生态保护规划),形成全省“1+N”秦岭保护规划体系。
陕西以河湖长制推动长效治水,以林长制促进林长治,积极推动秦岭国家公园设立,加快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片区、秦岭国家植物园和朱鹮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建设,积极推进秦岭典型受损森林生态系统修复试验样板基地和秦岭湿地保护恢复示范推广项目建设。
秦岭陕西段森林蓄积达2.26亿立方米,林地、草原、湿地等生态空间面积占89%以上,生态功能完备,已成为我国顶级生态空间。
陕西连续五年发布《秦岭生态气候公报》,扎实开展秦岭环保志愿行动、“让世界看见秦岭”等活动,发挥宣传阵地的作用,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关心秦岭、爱护秦岭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守护好秦岭的宁静、和谐、美丽
前不久,一只罕见的白须黑胸歌鸲现身秦岭。这不仅刷新了陕西鸟类名录,还标记了该物种已知分布最东端。这只翩然而至的小鸟,印证了秦岭生态保护工作的显著成效。秦岭,正以愈发宁静、和谐、美丽的姿态,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守护秦岭,让制度保驾护航。陕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以实际行动当好秦岭卫士。修订实施《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让保护有法可依;省秦岭办联合法检两院建立司法保障体系,织就严密“保护网”。正是这样层层递进的制度保障,让条例护山、规划控山、智慧管山、系统治山落到实处。如今,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优良等级区域面积占比达99.4%,生态质量指数达到“一类”最高类别。
科技赋能,让守护更具“智慧范儿”。在数字化时代,秦岭保护也搭上了科技快车。卫星巡天看全局、无人机巡航查细节、网格员巡地补盲区,这套“空天地网”一体化监管体系,就像给秦岭保护工作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让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无处遁形。近年来,陕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探索管山、护山、用山的新模式,推动保护工作走向全覆盖、立体化、智慧化,实现了对秦岭山水的精准守护。
秦岭的保护与发展实现了“双向奔赴”。陕西境内的朱鹮种群数量已由1981年的7只增加到7700余只。珍稀鸟类的增多催生“美丽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群众在保护朱鹮的过程中,打造了“朱鹮之原·有机洋县”品牌,115种认证有机产品年产值达55亿元,产品走向国际,这都有力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伟力。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秦岭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凝聚法治之力、科技之智、人心之敬,我们定能守护好秦岭的宁静、和谐、美丽。
(来源:陕西日报)
![]()
监制|刘亮
审核|张生燕
责编|白腾 刘强
编辑|崔春娥 高婷婷![]()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