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
![]()
![]()
江西省赣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 黄蓬勃
江西省赣州市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人民共和国的摇篮,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集结出发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由于过去的战争创伤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等原因,赣州残疾人比例偏高,残疾人群体规模较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近年来,赣州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将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推进,把残疾人工作纳入重点民生工程,推动全市残疾人事业得到全面发展,残疾人生活更加有尊严、有保障。
如今,漫步在赣州街头,你会看到:古城墙下,肢残游客可以坐着轮椅沿江悠闲“散步”;公交站旁,视障人士可以借助站台语音播报从容候车;喜憨儿洗车中心,心智障碍青年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劳动价值……一幅幅温暖图景,勾勒出赣州市残疾人群体“稳稳的幸福”。
党委政府把“格外关爱”落在实处
赣州市委、市政府对残疾人工作高度重视,印发《关于“十四五”期间推进赣州市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市残疾人工作联席会议定期研究残疾人工作;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学习残疾人保障法,研究审议《市残疾人康复中心项目运行管理方案》。赣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重点任务,把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等10项惠残事项,列入年度民生实事。
打造无障碍城市标杆,让出行更有尊严。无障碍设施建设是国家和社会文明的标志,2024年初,住建部、中国残联正式确认赣州为江西省唯一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申报城市。赣州市委、市政府闻令而动,组织31个市直单位成立工作专班,制定272项改造任务清单,推动赣州西站、赣州黄金机场、赣州市博物馆等重点场所完成无障碍升级。中心城区投用123辆无障碍公交车、改造134个公交站台,并推广无障碍地图导航系统,集成轮椅导航、视障模式、实时公交、爱心上报等功能,实现“有爱无碍”智慧出行。
![]()
黄蓬勃(左二)参观赣州市“残健共融 有爱无碍”主题巡展。
提升康复服务质效,让残障人士身心更加健康。赣州市勇担国家试点任务,成功开展国家“十四五”残疾儿童早期干预试点和全国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先行先试工作。成立江西省首个成人人工耳蜗术后强化训练康复基地,填补省内空白,为听障成人重建“有声世界”提供专业支撑。特别是针对全市残疾人口多、康复资源不足等问题,在中组部三任挂职干部的接力帮扶推动下,多方筹资2亿多元,建成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的赣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项目,在其中创办全市首家公办残疾儿童幼儿园,着力打造集康复、教育、医疗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解决了广大残疾儿童家长的“一块心病”。
聚焦急难愁盼问题,让政策精准滴灌。赣州市残联、民政、乡村振兴、妇联等部门开展“合力核查促落实”专项行动,组织县乡村三级干部、驻村帮扶力量走访持证残疾人25.6万人次,像“过筛子”一样摸排需求,精准解决康复、托养、教育、就业、无障碍改造、两项补贴落实等难题3500多个。针对行动不便人群,组织医生“上门评残”,打通服务“最后一米”。“十四五”期间,对16757户残疾人家庭实施个性化无障碍改造,有力改善残疾人居家生活质量;残疾人两项补贴精准发放,惠及25万人次,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多部门联动构建“大助残”格局
残疾人事业“一盘棋”,需要部门协同发力,共奏惠残“交响曲”。赣州市坚持“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原则,建立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的联动机制,推动残疾人事业从“单兵突进”向“协同共进”转变。通过联席会议、联合行动、资源整合等方式,构建起覆盖“就业保障—康复服务—文体融合—金融支持”的协同助残体系,形成“政策链+产业链+服务链”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就业优先导向,筑牢民生根基。赣州市委将机关事业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纳入领导班子考核“硬指标”。2024年,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累计安排1260名残疾人就业,新增就业198人。税务、财政、审计部门强化联动监管与征收力度,全年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2亿多元。对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企业给予奖励,树立鲜明导向。
文体融合赋能,绽放生命精彩。赣州市残联、市文广旅局等部门持续实施“文化+残疾人”“体育+残疾人”等惠民行动。精心打造残疾人文艺晚会、残疾人气排球赛等品牌活动,2024年全年举办市县级文体活动53场,吸引3400多名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成功举办第十五届残疾人健身周全国启动活动暨2025年全民健身日残疾人主场活动,吸引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00多名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项目展演人员、地方参赛队伍及各界代表到场。第五届全国肢残人轮椅马拉松赛暨江西省无障碍畅行活动,吸引全国300多名肢残运动员齐聚赣州,在奔跑中感受城市温度。江南宋城残疾人文艺晚会观演人数超5000人。组织近300名残疾人及助残志愿者参与2025赣超联赛暖场表演,带动现场4万多人用手语共“唱”《我爱你中国》,引发强烈社会反响。
金融活水润泽,拓宽惠民新路。赣州市政府领导带队积极“北上南下”争取支持。中国残联复函支持,中国证监会联合金融机构筹集305万元开展助残项目。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召开深赣残联对口合作联席会议,推广深圳“喜憨儿洗车中心”成功模式,已在赣州建成4家中心,为心智障碍者提供体面就业岗位。开展“赣深肢体畸形矫正与重建公益行”活动,为2000多名肢残患者提供义诊,其中72名患者获得免费手术治疗与康复的机会,实现“矫形重生”。
持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
残疾人工作覆盖面广、服务对象特殊,涉及康复、教育、就业等千头万绪的民生事项,推进过程既需要精准施策,更离不开广大残疾人工作者主动作为、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
创新服务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在“合力核查”行动中,创新推动全市26个村(社区)建立残疾人服务机制,让政策信息、招聘动态直达残疾人家庭。持续激活乡镇残联理事长“神经末梢”作用,明确职责,加强考核,让基层服务更主动、更高效。
担当作为破解政策落地“堵点难点”。面对广大残疾儿童的康复现实需求,自我加压、提标扩面,自2019年6月起,康复救助年龄范围为0—8岁,康复救助标准为1.8万元/人/年,2025年提高至2万元。3—6岁的机构在训儿童还可享受每学年3000元的学前教育补助。2022年5月起,将康复救助年龄扩大至15岁,9—15岁持证的听力、言语、智力、肢体(脑瘫)残疾少年儿童和孤独症少年儿童补助标准为1万元/人/年。这项政策极大地减轻了残疾儿童的家庭负担,也为他们的进一步康复提供了信心支撑。
织密社会保障网络,让托底更有温度。赣州市在全省率先探索“慈善+保险”保障模式,链接社会资源,为1.4万多名困难残疾人购买意外及健康保险,用“小保费”撬动“大保障”。精准落实“阳光家园计划”,通过居家照护、日间照料、康复医疗、教育救助等综合服务,为175户困难残疾人家庭每户每年提供4000元帮扶资金,有效减轻家庭照料负担和经济压力。
新征程上,赣州市将持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让每一位残疾人都能沐浴阳光、绽放精彩,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画卷中,奋力谱写赣州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新篇章。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22期、10月27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